為什麼內地沒有出現反對「普教中」的聲音?
01-29
很多市民甚至認為學校使用普通話教學是理所應當的
學校使用普通話教學的政策是否會嚴重威脅我們母語的生存?
作為廣州人,每日放學、下班時分,看到說著粵語的公公婆婆、年輕夫婦用蹩腳或甚為「普通」的普通話與滿口北方詞彙的孫仔孫女對話時,都會泛起一陣憂慮及心酸。很多零零後、乃至同輩的九零後,缺失了昔日對本土語言的瞭解、自信和尊重。
在我父母那一輩(六零後),中國語文科普遍是用母語——即粵語教學的,和今日香港的情況相似(至於拼音方案,可謂空白,普語拼音和粵語拼音均不採用)。
來到我們九零後,雖說處於「推普機」肆虐的首波浪潮中,學校亦多了很多外聘的跨省籍教師和外省同學,但遇到本地的阿Sir或Miss,還是可以在課餘、自習課以至堂上使用粵語的:以本人高二至高三的語文老師為例,就常用粵語解釋文言文、古詩中的通假字和發音,並透露負責高考出題的外省老師經常會出一些自認為很難,但對本地生來講非常容易甄別的語音、文字選擇題。連語文課都如此,更勿論其他科目了,全校師生基本上習慣了粵普英自由轉換、夾雜的語言環境。其中,粵語承擔了部分正式場合(如開會、上課)與幾乎全部非正式場合(如社交、居家、遊憩)的交流功能,而普語則維持在「可免則免」、「禮貌需要」的位置,不至於侵蝕私人領域。根據這些年的生活經驗,本人認為,這才是粵語和普語協調共處,普語得以繼續推廣而捍衛粵語運動(江南西公園前集會遊行)不致反彈的「底線」,一旦衝破,普語將為本土主義者所不齒,而粵語也會墮入衰落的深淵。當然,對於「粵教中」的復興,本人無任歡迎,不過在當局把控的環境下,能謹守「底線」已謝天謝地。
因為廣州人不想一輩子待在廣州,連去趟廈門都要翻譯;中國人也不想一輩子一次國都不出,所以也願意學英語。抵制普通話,方法很簡單,主動把你的社會階層降低,流動性降低,自然就不用學其他語言了。
語言的基本性質之一,就是約定俗成。現在全社會約定俗成需要一個共通的語言,它是現在的普通話,是上海話,是南京話,都無所謂,關鍵是要共通。既然是教我學全國共通的話,我有什麼理由反對?
普通話普及早期或許會有這樣的聲音,到今天還有多少家長會為了保護方言而反對普及普通話?首先現在的學生家長本身多半接受的是普通話教育,還有多少能做到方言流利?其次普通話能帶來的利益明顯高於方言,連很多藏族維族的家長都選擇讓孩子上漢語(也就是普通話學校),在漢族區域選擇普通話教育顯然會是比較現實的選擇;第三,交通日益便利,人口流動規模空前,各地的地域文化正在加速融合,方言賴以成型的基礎已不復存在,比如在魔都的學校中教上海話,外地家長們真的大丈夫?
用普通話教學的確是理所當然的。國家應當至少有一個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在正式場合和教育方面就應該用這個語言,這樣才能促進全國各地的人互相交流
問題其實不是出在用普通話教學,而是少了方言課讓我們選修
PS:記得以前我們學校的藏族學生,是有藏語課的反對的人真的是矯情。
讓你用英語教你猴不猴啊?
怎麼不擔心了呢?說到底看不起外地人看不起普通話。基本都是長三,珠三的人。矯情。
普教中 是用普通話教中文 的意思。不是說用普通話教學的意思。題主請注意一下。香港政府想推行普教中,然而其他科目還是用英文或粵語。當然,有人認為普教中能減少學生寫作時用口語,因為普通話在香港被認為行文與書面語差異小。
反對普教中的結果就是全國人各說各話,無法互相交流,那樣早晚要分裂的。
普通話是一種工具,就像跟外國人交流要用英語,設計機械要畫機械圖一樣,普通話是跟國內其他地方的人交流用的。掌握普通話這個工具有很大好處的,大家為什麼要反對呢? 如果想守著一畝三分地過一輩子的話,肯定可以不學習普通話。但是有幾個人會這樣想呢?學校教普通話我覺得不會影響母語,反而更有助於增強我們使用漢語的能力。因為近代的白話文幾乎都是用官話寫成的,學習這些文章更有助於提高我們遣詞造句、駕馭漢語的能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