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上) -- 駕著房車,擁抱野性的呼喚
美國最大的州,世界上最大的飛地,美國國家公園面積和數量第一的州,北美最高峰所在地,最大的棕熊之鄉和冰川之家,都不足以形容阿拉斯加。與南極和西伯利亞相比,這裡的氣候相對較好,地貌和物種的多姿多彩讓阿拉斯加大有看頭;而與冰島挪威相比,這塊廣袤的大地開發程度相當低,因而又保持了極高的神秘性,激發了無數嚮往者的探險慾望。
從世界地圖上看,阿拉斯加隔著白令海峽與亞洲的西伯利亞相望。在冰河世紀,白令海峽凍結成大陸橋之際,阿拉斯加自然也成為了來自亞洲的先民們漫漫美洲征途的橋頭堡。
所以阿拉斯加在一萬年前就有人居住,這些原住民們如今大多居住在阿拉斯加西南角的那一長串阿留申群島上,仍以傳統漁業為生,幾乎與世隔絕。(此圖來自網路)
第一個涉足這裡的歐洲人,是1741年從西伯利亞乘船而來的俄羅斯探險家白令(他也是美洲和亞洲之間的白令海峽的名字由來),很快整片沃土都置於處於瘋狂擴張期的沙俄統治之下。那麼阿拉斯加如今怎麼會在美國手裡呢?也許你聽說過人類歷史上最豪爽的一樁土地買賣–1867年美國花了720萬美元買下了整整172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計入通貨膨脹,相當於今天每平方公里400元人民幣,每平方米0.04分錢人民幣。在北上廣買房掙扎的你,感受下。
為啥俄羅斯要賤價甩賣這麼大一塊地?因為在那個年代,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沒能給俄羅斯帶來什麼利益。而且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俄羅斯慘敗給英法之後,深恐盤踞在加拿大的英國人將輕而易舉的奪取阿拉斯加,並繼續進犯俄羅斯的亞洲領土。那還不如賤賣給美國,讓美國來做擋箭牌。從地圖上看,阿拉斯加確實堵在了加拿大和俄羅斯中間,而與美國本土沒什麼聯繫。
而美國人民,當時也沒覺得撿到了什麼大便宜。操持這樁買賣的美國國務卿西華德(Seward,我們後面還會見到這個名字),在嘲笑聲中度過了餘生。「西華德的冰箱」,「約翰遜總統的北極熊花園」,是當時美國人對最新領土的常見稱謂。然而,之後的歷史,就是美國人民悶聲發大財的故事了:阿拉斯加發現了金礦引發了淘金熱,近代更發現了海量石油,至今仍是美國最重要的原油產地之一。而今天,她更綻放出原生態的野性和極地風光的魅力,成為了許多人的嚮往之地,比如我。
阿拉斯加展現給你的魅力,是迫不及待的。你的阿拉斯加之旅,不必從落地那一刻開始。在你的航程還有一小時的時候,不妨打開飛機的舷窗,你會發現,撥雲開霧之下,阿拉斯加的壯美就撲面而來。
再仔細看看,雪山,峽灣,冰川都是大尺度,得益於極地氣候的千里冰封,讓很多低緯度地區的類似景觀都淪為了小兒科。
意猶未盡之間飛機已落地,趕緊上路去探訪那些天上看到的盛景吧。出發之前,還需考慮些實際問題:阿拉斯加地廣人稀,旅店、飯館稀少而昂貴,而主要道路車流量又很低。所以,最佳遊覽方式是什麼呢?
噹噹當,房車!一輛房車和4個人的租車和旅館開銷相比,簡直是優惠到爆炸。房車還帶有廚房,如果有人能做飯,那實惠就更不言自明。更重要的是,在阿拉斯加,除了少量明示禁止紮營過夜的地方,1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想睡哪就睡哪。所以開著房車最愜意的地方,是走到哪算哪,天色已晚就挑個風景宜人之處睡下,第二天一睜眼就是明媚的雪山大地。不用趕路去預定的旅店,讓行程的靈活性也大增不少。上面這張照片就是我在阿拉斯加其中一晚的歇腳處,就是一個普通的路肩而已(位於Donnelly Dome附近)。
這裡車流量極少,完全無人打擾。搬張椅子坐在車前,或是打開窗戶,就可以專享360度無死角的阿拉斯加的雪山草地與天空。
這也算是出門旅行以來睡得最美的地方之一了吧。而且,和帳篷紮營相比,房車內的生活條件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
以上是22英尺長的最小號房車內部,4人略擠,2人綽綽有餘。後一張圖右側的沙發部分能夠向車外延伸(電動),進一步拓展出一個小起居室,用美國人常用的詞形容,就是cozy。
如果你也覺得房車是遊覽阿拉斯加的好主意,現在心頭的疑竇應該是:房車好開嗎?普通駕照能開嗎?(如果對房車不感興趣可直接跳到下文地圖處)
先說簡單的:大多數中小型房車,普通駕照能開。
至於駕駛難度,房車肯定沒小轎車好開。主要障礙是大,最大的能帶一大家子10口人的有大巴那麼大。但最小號的這種22英尺長的,開起來沒有想像的那麼難。車體寬了些,因而道路就顯得狹窄,開車時方向盤需把穩。車體長一些,急轉彎時需借道,(參考大巴是怎麼轉彎的,但不必借那麼多)。且沒有駕駛室中間的後視鏡,故倒車需謹慎,最好有人下車指揮。絕大多數的房車事故都是加油站倒車刮擦。雖然有些許困難,但開一小段適應之後,有小轎車駕駛經驗的人在阿拉斯加駕馭小型房車一般是不在話下的。
房車內部設施豐富,需要學習一下,一般出租房車的公司都有詳細的視頻教學,這裡說幾個重要的點。房車有好幾個量表,需時常注意:汽油、丙烷、電池電量、水箱、廚房浴室下水池水位,馬桶下水池水位。(如對這些詳情不感興趣可跳過下一段)
汽油和一般汽車無異,但房車耗油量肯定要大不少(油箱也大),尤其是阿拉斯加加油站並不密集,需注意。另外車載發電機也是使用汽油的。丙烷是廚房爐子的燃料,熱水器熱源,以及沒有外接電源時冰箱的電源。一般來講損耗量很小,一兩周的旅程只需還車前到提供丙烷的加油站加滿即可(阿拉斯加法律規定必須由加油站員工來操作丙烷,因此無須擔心)。電池,也就是房車沒有外接電源時的電源。此時,微波爐和電源插座無法工作,其他車內電器都正常。要給電池充電或使用微波爐,需在房車營地接上電源。在美麗的野外要用微波爐熱個東西怎麼辦?開動發電機吧!不過發電機噪音較大且消耗汽油,推薦短期使用。水箱的水的最大消耗者是淋浴,因此洗澡時就不要思考人生了,補充水的辦法是房車營地的自來水管。房車的廢水屎尿,肯定不是隨便排在美麗的阿拉斯加大地上的,它們存在兩個分開的下水池內,滿的時候需要到房車營地的dump station去排掉。馬桶下水池很少有滿的(否則是災難性的),而另一個廢水池(廚房、浴室)的水位殺手也是淋浴。
所以,開房車也不是百分之百瀟洒的,至少洗澡不能太奢侈,一般2-3天需要到房車營地住一晚(很便宜,一般20來美元,而且除了國慶假日最高峰,並不緊俏),補充水電,排掉廢物。但和住旅館趕路相比,還是大大的贊。
萬事俱備,只欠上路。我們鋪開地圖,看看先去哪裡好?黑色實線是公路。
啥?這麼大地方,才這麼點路?是的,這就是蠻荒之地阿拉斯加,172萬平方公里,只有0.09%的土地被開發過,人口只有70萬,甚至連首府朱諾(Juno)都沒通公路。而且Fairbanks往北那直插北冰洋的是泥土路且只有中間一座加油站,並不適合房車。所以所謂阿拉斯加自駕游,游的多半是東南部的這一塊。面對分布在北部、西部和離島的廣大國家公園(上圖中青綠色的部分),我(暫時)只能望而興嘆。在32個國家公園、國家森林、自然保護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中,只有4個通公路(到入口)。難怪訪客量最少的國家公園都在阿拉斯加!
但是,這並不代表東南角這一塊不能亮瞎你的眼睛。這篇文章就來帶你看看,在夏季的阿拉斯加的東南角這一塊(木有極光,木有秋色),尤其是那4個通公路的國家公園,就足以讓你迷失其中,流連忘返。
我們來換一張比例尺合適的地圖,來詳解阿拉斯加房車之旅。下文會提到的地點都已用紅線標出。
阿拉斯加之旅,一般都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Anchorage,人口28萬)開始。如果你開房車,請先到市內的沃爾瑪狠狠採購一番,因為這是你未來10天食材、飲用水的最方便獲取機會。買完上路,先走哪個方向呢?阿拉斯加最負盛名的地方,就是北美洲的最高峰迪納利山(海拔6190米)。迪納利山得名於原住民語言,意為「高」,美國官方原來稱之為「麥金利峰」,一個前總統的名字,在2015年正式更改為原住民稱呼的「迪納利山」。那就先去這裡吧!從安克雷奇一路向北,直達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費爾班克斯(Fairbanks)的這段路,也就是上圖劃紅線的(手工描圖粗糙請見諒),被稱作Park Highway。顧名思義,這是去往迪納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的必經之路。
從上面的地圖中可以看到,迪納利國家公園內只有從入口往西的一條公路,還是死路。並且這條泥土路,只允許乘坐公園提供的巴士遊覽。別小看這唯一的一條路,單程長達90英里(145公里),乘坐巴士往返一次需要13個小時!但畢竟北美最高峰,雖不及珠穆朗瑪那樣著名,但也畢竟是一洲之巔,何況還在極地附近。搜一下她的模樣… (此圖來自國家公園官網)
Oh Dear,13小時也值了。然而,迪納利山很快給我上了阿拉斯加旅行的重要一課。
海拔6000多米的北美最高峰,從幾乎是海平面上拔地而起(比坐在青藏高原上的珠穆朗瑪峰落差大很多),還地處北極圈附近,排場肯定不小。事實上,到訪迪納利山的遊客,只有1/3有幸見到她的尊容,而要見識她撥雲見日的完整模樣,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乎,我的迪納利山之旅,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的杯具之旅。這是一處觀景台,下半部分是供對照的迪納利山指示牌,上半部分是我看到的迪納利山。
迪納利山最著名的一張照片,是在接近這條死路盡頭的Reflection Pond(85英里處)的無敵倒影。下圖的兩部分是位於完全相同的位置,一個是官方攝影師看到的迪納利山和倒影,一個是我看到的迪納利山和倒影。
事實上,哪怕萬里無雲,只要有一點微風,水面的波紋也會攪碎你的倒影夢。所以如果你不是攝影發燒友,專程前來拍攝這張倒影圖,我建議乘坐巴士到66英里處的Eielson Visitor Center即可。迪納利山無需徒步即可目睹的美景,基本上就在這前66公里的路上(從公園入口往返約8小時)。在Eielson Visitor Center里,你能看到有愛的工作人員生動地告訴了我們這一個月以來迪納利山的模樣。
所以,我也不得不去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欣賞這雲霧間的迪納利山。
北美最高峰果然排場夠大。但是這豈能難倒千里迢迢而來的我。它躲在雲裡面,我就衝到雲上去看看!
在迪納利公家公園外東南方向的小鎮Talkeetna(上面的地圖中已標出),有乘坐小飛機環繞迪納利山,包括降落在冰川上、甚至迪納利山頂的項目。當然價格不菲。
哼哼,藏著掖著,總算是讓我見到你的真容了。雲上的北美最高峰–迪納利山。
實際上,參加這樣的航拍之旅,不僅僅是看一眼北美最高峰,還有很多驚喜,哪怕天氣這樣糟糕時。
蜿蜒而多姿的河流
更有蜿蜒而整齊的冰川
如果你喜歡冰川,阿拉斯加是全世界範圍內的不二選擇。這裡的冰川數量極多(大約10萬個冰川,有名字的有616個),並且尺度磅礴,我飛越的這個冰川長達23英里,寬度為3英里,絕非兒戲。並且,想要見識冰川墜落入海的盛況,只有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可以做到(後文有圖)。
迪納利山看到了,冰川也看到了,那雲里霧裡的迪納利國家公園不是白去了?no no no。想想野性的阿拉斯加,除了雪山冰川,森林草場,還少不了啥?
說實話,給這位大兄弟拍照實屬不易。半分鐘才探一次頭,就像射擊遊戲一樣。
阿拉斯加是棕熊的主要家園。簡單科普一下熊:熊科分為熊貓、眼睛熊(南美食草熊)、懶熊(分布於南亞,吃螞蟻)、馬來熊(最小的熊,吃果子蜂蜜)和熊5個屬,其中熊屬是我們認知中狹義的熊。熊屬又包括黑熊、棕熊、北極熊三個種類。其中棕熊是熊科所有動物中體型第二大的,僅次於只能在北極地區見到的北極熊。棕熊通常站起來能高達3米,體重超過700公斤。棕熊曾經佔據整片北美洲,以及亞洲、歐洲、非洲,但現在非洲已無棕熊,在亞洲的基本上分布於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在北美的棕熊被歸為一個亞種--灰熊(Grizzly Bear),也被迫退卻到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小部分被困在了美國本土的黃石公園一帶。而迪納利國家公園,因為車輛限流,是最容易在路邊見到這些大兄弟的地方(另一個觀摩棕熊聖地是Katmai國家公園,可見棕熊在瀑布邊捕魚,不通公路只能飛去)。我在濃霧籠罩的迪納利公園內的這一天里,就見到了4次棕熊兄弟。
不過,人家畢竟是熊。雖然蠢萌蠢萌,但一巴掌扇死你還是毫無壓力。阿拉斯加的棕熊不缺食物,所以只要不犯它們的忌諱,一般不會有危險。棕熊四大忌諱:接近小熊–對孩子圖謀不軌必誅之、驚嚇(突然出現在很近距離或大叫)–先蓋一巴掌再說、亂跑–必定是獵物。不要以體型來評估棕熊的速度,棕熊奔跑能達到時速56公里,博爾特都沒戲。另外食物必須存放在熊打不開或夠不著的箱子里(不然從此就盯上人類食物了),在野外徒步時可戴著鈴鐺一路聊天,讓熊知道你在哪兒,一般會敬你遠之。
迪納利國家公園顯然也不只有熊。相比好動難拍的大兄弟,駝鹿就要乖得多。通常嚼著草就會發獃五分鐘,非常配合攝影師。
從迪納利國家公園出來繼續向北,就會到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費爾班克斯(Fairbanks,人口3萬..)。這段路風景乏善可陳,不過如果你是冬季來看極光,費爾班克斯一帶是最佳觀賞點,不容錯過。我在今年11月會專程再去看極光,回頭再奉上阿拉斯加極光專文。
從費爾班克斯往東南方向,一直到南部海邊的小城瓦爾迪茲(Valdez)的這段公路,被稱作Richardson Highway,得名於1910年修建這條公路的工程負責人。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阿拉斯加的中南部有大量隆起狀的地形,也就是阿拉斯加山脈,這裡遍布雪山和冰川,迪納利山就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再往北的阿拉斯加內陸以平原和森林為主,雪山反而不多,這也是費爾班克斯一帶並無特別壯觀美景的原因。同樣道理,在Richardson Highway上,從費爾班克斯到Delta Junction一段,也沒什麼特別引人矚目的風景。因此,請把時間留給Delta Junction以南的這一段,也就是這樣的風格(在車上隔著車窗拍的)。
但這一段也是面積廣大的無人區,請在Delta Junction加好油再上路。如果不是開房車且需要中途住宿,也推薦在Delta Junction找旅館。不要看地圖上南邊還有個Paxson,那是個人口40(你沒看錯)的湖邊小村,沒有任何旅館飯店加油站。當然,如果你和我一樣開著房車,那就縱情於天地間吧。(前文介紹房車時貼的照片,就是在Paxson附近的路邊睡前拍攝的)
無人區也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人類的痕迹。偶爾所見到的早年探險家的痕迹和被遺棄的定居點,站在風中面對若隱若現的河山,略微能體會到當年開拓者的艱辛以及他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
過了Glenn Highway的交叉口,不久就會到達一個名叫Copper Center的地方。由此我們步入了此行的4個國家公園的第二個,朗格-聖伊利亞斯(Wrangell-St. Elias)國家公園。這個拗口的名字來自於公園內的兩座大山–朗格山(Wrangell)和聖伊利亞斯山(St. Elias)。其中北美第二高峰聖伊利亞斯山(海拔5489米)位於公園東南角的海邊,遠離阿拉斯加公路系統,而只能坐船抵達;而4317米的朗格山(或翻譯作蘭格爾山),則可以非常清晰地從Copper Center一睹她的側顏。
從朗格山前流過的銅河(Copper River),非常阿拉斯加的一幅圖景。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大雪皚皚,朗格山可是一座活火山,最後一次噴發近在2002年。
朗格-聖伊利亞斯國家公園是全美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53321平方公里,是黃石公園面積的六倍。然而地方雖大,這個公園的基礎設施卻和黃石公園不能比,甚至也不如迪納利國家公園。訪客中心所在地Copper Center只是在公園的邊緣,要想深入公園,得從Copper Center開車112英里到一個叫McCarthy的地方,其中後半程60英里是路況較差的碎石路,單程需3個多小時。在McCarthy你可以看到一座保留非常完好的金礦(名為Kennecott),以及鑽入朗格山腳下的冰川里,來一場冰洞探險(在McCarthy有導遊帶隊的項目)。(以下兩張圖來自網路)
如果你懶得開往返6小時碎石路,也可以和我一樣,在Copper Center的訪客中心遠眺朗格山,看一場關於朗格-聖伊利亞斯國家公園的風光紀錄片,然後繼續南下Richardson Highway,重頭戲還在後面。
離開Copper Center南下,你會發覺不斷地在上坡,周圍的天氣也愈發惡劣起來。因為我們正在翻越阿拉斯加南端的另一系山脈–楚加奇山脈(Chugach Mountains,得名於附近的原住民部落名)。Richardson Highway翻越楚加奇山脈的最高點是Thompson Pass,時常大霧瀰漫,開車需小心。這裡冬季更是大雪封山,因此冬天要去瓦爾迪茲只能坐船或飛機了。
而高山分隔的兩面,通常也是風景迥異形成鮮明對比的地方。如果你看到下面這個分成兩塊的Worthington冰川(Worthington Glacier),就說明你馬上要到Thompson Pass了。
本大爺於Thompson Pass最高點(本文唯一露臉照,各位不必擔憂)
一旦過了山頭,瞬時地貌驟變,很可能天氣也驟變。彷彿突然來到了浙西大峽谷(此地名為Keystone峽谷)
這個瀑布的名字很俗–馬尾瀑布(Horsetail Falls)
好了,瓦爾迪茲就在眼前了!那裡究竟有什麼等著我呢?且聽下回分解~
比如,在荒無人煙的阿拉斯加,意外遭遇強勢圍觀?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國家公園尚未亮相呢。畢竟是地大物博的阿拉斯加,分上下集也是應該的。並且,下集的天氣要好得多!
阿拉斯加遊記下集已經完成:
阿拉斯加(下) -- 劃著皮艇,探訪山川與生靈
——————————————————————————
美國的風景也不僅在阿拉斯加,美國與中國面積相當,氣候條件優越,各種地貌和自然奇觀不計其數。這裡有黃石公園的氣勢蓬勃,優勝美地山谷的秀麗,阿拉斯加冰川的恢弘,夏威夷火山的奇妙,大峽谷的巍峨,大沼澤的神秘……
如果你對它們有好奇心,歡迎來參加我的知乎Live -- 走遍美國的名山大川,來一起探訪美國的壯美山河,以及遊覽美國的實用信息與技巧。
本次 Live 可以包括但不局限於以下問題:
* 美國的地貌風光大致怎樣分布?各個部分有怎樣的特點?
* 美國最美的自然景觀有哪些?(照片分享)
* 該如何挑選美國旅遊的目的地?各個地區分別適合幾月出行?
* 什麼是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系統是怎樣的?能給遊覽者帶來怎樣的便利和亮點?
* 收集狂不容錯過:美國國家公園護照
* 如何在如此密集的景點中挑選合適的目的地,並制定合理的路線?
* 預定美國的交通和食宿有什麼訣竅?
* 在美國自駕游有哪些注意事項?
Live入口在此:
知乎 Live 入口 -- 走遍美國的名山大川
-----------------------------
個人知乎專欄:肥嘟嘟走世界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走世界(feidudutravel)
-----------------------------
知乎專欄:一群旅行體驗師,做最會玩的集體專欄。歡迎申請加入體驗師大本營,也歡迎大家投稿。
推薦閱讀:
※史上最好的阿拉斯加小眾旅行攻略,沒有之一。
※阿拉斯加Dalton Highway自駕指南與體驗
※你正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對話正在阿拉斯加追逐生活的 Ying
※為什麼有些阿拉斯加犬看起來又呆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