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千里《詩傳·宋詩傳》之王安石

第三章 王安石

人物品鑒,唯才學識器四字。才者,天生之性情;學者,後學之所得;識者,洞察之優長;器者,實務之乾材。才而有學,其才有依;學而有識,其學不廢;識而有器,其識有所。此四端,相輔相成,實難獨存。兼其一二而有勝常人,則必人傑。四事兼得,則天下完人,蓋不世出矣。

有宋一代,儒風大振。官學私院之盛,空其前而後不逮。選仕棄墨義而考大義,天下士子評判古今,指點江山,而議論文戰不絕。紛呈其學問,而磨礪其識見,得其學識兩端。退倚其才,於是詩文大盛;進干其器,於是天下有變。進退容與,才學識器,皆有所樹,有宋一朝,唯王安石一人也。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時臨川)人。時,其父任臨川軍通判。幼聰慧好讀,博聞強識。稍長,隨父遊歷,識見大開,文章立論高深。後入京以曾鞏見賞於歐陽修,仁宗慶曆二年,二十二歲登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後歷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皆有肅政,頗得民望。時,屢辭館閣之職,拒不入京。

知鄞縣任滿回臨川,經杭州,有詩《登飛來峰》,以抒年少壯志。其詞曰: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嘉佑三年,入京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萬言書,言變法事,未許。又三年,任工部郎中、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政聲大振朝野。母喪。歸葬江寧。仁宗崩,英宗立,屢詔入京,皆拒而不就。

英宗崩,神宗繼位,起知江寧府,旋詔為翰林學士,二次入京。次年,以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變法乃始。

初,不應召者,蓋以朝臣故也。嘉佑三年首入京,時范仲淹、晏殊、呂夷簡相繼去世,朝閣重臣唯歐陽修、司馬光也。然變法之議,阻於仁宗。後屢拒召,至神宗立,二次入京。時歐陽修去世,朝閣老臣唯司馬光也,得以獨攬朝綱,貶舊臣,起新人,甚換御史,大行新法,史稱熙寧變法。

究熙寧變法,凡歷十六年,千百年下,毀譽冰火。蓋神宗以固國政、充國用為要也。神宗元豐間,「積票塞上,蓋數千萬石,而四方常平之錢,不可勝計」,國庫充盈,前所未有。然亦必奪民利,間雜貪墨私利,民多有怨,迨至不聊生者。故京城安尚門之監門鄭俠者,繪流民旱災困苦圖以獻,乃至罷相,出知江寧府,寓居鐘山。

惠卿繼任參知政事,興獄案欲傾覆王安石。幸韓絳秘奏召回,乃再次拜相,變法尤艱。時有《泊船瓜洲》,蓋由江寧入京,過瓜州而作。其詞曰: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言京口瓜州僅一水之隔,然鐘山亦未遠,將何去何從耶。忽春風起南岸又綠,變法事有轉機。結於功成身退之日,未知何時也。其意皆在字句之外。

至神宗崩,司馬光用事,新法俱廢。熙寧九年,罷為鎮南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時年五十六歲。後進尚書左僕射,封舒國公,改荊國公。終年六十六歲,加太傅。

學問博廣,鑽研尤深。倡儒學,開新學一派。文追古風,樸直致用。雖志在治亂,力於朝閣,然才不可掩,詩詞皆樹標立派。其人耿介執拗,不稍鬆懈,故詩風瘦硬雅削,直截刻露。用典不避偏,逞學尤重僻,多非注釋無以透解者,並多關時政,尤刺時弊。晚年歸退,專於詩藝,乃鍊字求工,煉意至警,轉而含蓄深婉,以求丰神遠韻,乃至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有《次韻子履遠寄之作》,讀書應舉時作。子履,陸經,字子履。時貶謫袁州,乃作詩以寄。通篇少年意氣。其詞曰:

◎次韻子履遠寄之作

飄然逐客出都門,士論應悲玉石焚。

高位紛紛誰得志,窮途往往始能文。

柴桑今日思元亮,天祿何時召子云。①

直使聲名傳後世,窮通何必較功勛。

【注釋】①元亮,陶潛,字元亮,又字淵明。東晉詩人,潯陽柴桑人。子云,楊雄,字子云。西漢官員、辭賦家。天祿,天祿閣。王莽當政時受治朝臣,楊雄時於天祿閣校書,聞而跳樓而脫。後病辭,又召為大夫。

主熙寧變法,時遭非議。有詩《眾人》自辯亦自慰。其詞曰:

◎眾人

眾人紛紛何足競,是非吾喜非吾病。

頌聲交作莽豈賢,四國流言旦猶聖。①

唯聖人能輕重人,不能銖兩為千鈞。②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之美惡由吾身。

【注釋】①出句典用王莽。王莽篡漢時多有交口稱讚者。對句,典用周公。周公用事時嘗遭四國諸侯留言非議。②輕重,評鑒。句言唯有聖人方可評判是非,不能視銖兩之輕為千鈞之重。

言賢者自賢,何必計較,美惡在於自身,非在庸眾評論。用典議論,全無意象詩意,雖言明意暢,直切而非詩矣。

有《河北民》。時宋以歲幣求安於遼、西夏,官府藉以搜刮,民甚疾之。述其事也。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①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②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③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④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⑤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⑥

【注釋】①河北,黃河以北。二邊,於遼、西夏接壤之地。②輸與,輸送給。夷狄,指契丹、西夏。③千里赤,千里赤地,寸草不生。河役,治理黃河之勞役。④就南,遷移到黃河以南。⑤悲秋句,百姓愁苦,白日亦天昏地暗。無顏色,臉色蒼白。⑥斗粟數錢,史稱貞觀年間,連年豐收,一斗米價僅三四文錢。代言境內大治,民生富庶。

又有《桃源行》,依陶淵明《桃花源記》舊題,翻出新意,而已議論出之,皆宋詩正調也。有「雖有父子無君臣」句,出於士大夫之口,頗耐尋味。

更有《明妃曲》二首,以翻新古意,而至天下紛嚷,歷代眾說不一。時歐陽修、司馬光、梅堯臣、曾鞏等均有和詩。今錄於後:

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①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②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③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④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⑤

【注釋】①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為明,後沿用。漢元帝宮女,貌美。以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而不得見元帝。後以匈奴和親,臨行,元帝始見,殺毛延壽。後卒於匈奴。春風,杜甫《詠懷古適》有"畫圖省識春風面"句,此即春風面之省稱。②不自持,見而美之,不能自持。③言昭君非止容貌之美,兼有意態之美,非畫工之所能也。此句最為精警。④氈城,以氈為帳篷,連而為城。此指匈奴王宮。言家人傳消息問詢,安慰遠在彼地亦尚好,莫相憶。⑤阿嬌,漢陳嬰的孫女,武帝的表妹。漢·班固《漢武故事》載,武帝幼時曰:「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後年久失寵,退居長門官。此句接好在句,深言好在氈城莫相憶之故,勝似阿嬌輩,得寵而見棄。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①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②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思自淺胡自深,人生貴在相知心。③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④

【注釋】①百輛,《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言侍從甚多。②桿撥,彈琵琶的工具。③言漢未若匈奴情誼之厚,為人生貴在兩心相知。此句後世爭議為最。④青冢,傳昭君墓上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罷相歸隱,營園名之半山園,自號半山居士。閑暇著書《三經新義》、《字說》,研讀佛學,交往僧徒。今存詩千五百餘首,多晚年之作。詩風之變,判若兩人。當此時也,「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足況心境。

◎兩山間

自予營北渚,數至兩山間。

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山花如水凈,山鳥與雲閑。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祗應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

其寫景詩,多有凄婉、冷寂之感。未一字著情,情自在焉。如《江上》之秋陰、含雨、低回、繚繞、隱映,皆有無需道出之低婉喟嘆。

◎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回。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又有《鐘山即事》,對景久坐,其情實非恬淡自適,而另有寄懷也。其詞曰:

◎鐘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其詠物詩,雖有所言,皆寓含其中,無復前之明言者矣。《梅花》、《北陂杏花》皆寓變法之艱難,而自高品質。其詞曰: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饒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又有《芳草》,述事敗歸隱之落寞。其詞曰:

◎芳草

芳草知誰種,緣階已數叢。

無心與時競,何苦綠匆匆。

又有《載酒》,言欲載酒尋友,然河道交錯無路,徒於黃昏時分,獨立看花,愁懷滿腹。其詞曰:

◎載酒

載酒欲尋江上舟,出門無路水交流。

黃昏獨倚春風立,看卻花開觸地愁。

又有《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湖陰先生,楊德逢,退居江寧時好友也。其一曰:

◎書湖陰先生壁(其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①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②

【注釋】①成畦,言整飭。②護田,典出《漢書·西域傳序》:「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 排闥,典出《漢書·n樊噲傳》:「噲乃排闥直入。」

用典而不死,不知此二事,讀而無礙。一水、兩山,將綠繞、送青來,自是常對。而護田、排闥,事對兼擬對,神來之筆。此聯對仗之工巧,堪為典範。

王安石詩兼韓愈、白居易、杜甫詩韻,而自成風體。隨時從事,諷諫興感,議敘夾雜,沉鬱而未失暢快疏朗。晚年轉精工,尤善寫景寓情,自妙手天成。有宋詩之所長,無宋詩之所短,自成一家,高標非止當朝。雖蘇東坡傳譽後世,黃庭堅群冠當時,然於詩道而言,實皆不及荊公遠矣。


推薦閱讀:

七言·聞淮安老夫婦相濡以沫有感
淺喜,深藏
共向巴山喚雄起
唐五絕精選

TAG: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