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處」,但不孤獨 | 舊文回賞

小友(微信號:yosumn))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心靈獨處很自在的典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則是孤獨的表現。現在國慶假期已過半了,沒去景點看人海的朋友,可以趁此機會一個人呆一下,感受一下獨處卻不孤獨的感覺。

1. 什麼是獨處(Solitude)?

在心理學上,獨處(Solitude)是當個體在意識上與他人分離,信息或情感無法與外界交流,在各個層面上與外界的關係都不存在時的狀態。即使在人群中,只要沒有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也可以被認為是獨處。

獨處以個體與外界無互動,或意識上與他人分離作為主要特徵,而是否獨自一人並不是獨處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滿座的咖啡店中戴上耳機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寫作/閱讀,甚至你和伴侶在同一個空間中也好,只要你意識上沒有跟他人接觸,也算是心理學意義上的獨處。

耳機似乎成了流放自己的意識到孤島的神器

2. 獨處與孤獨有什麼不同?

我們都知道在英文單詞中,分別有 Alone 和 Lonely 兩個詞,前者的意思是孤單一人的客觀狀態,而 Lonely 則是指孤單的心情

而在心理學上獨處(Solitude)孤獨感(Loneliness)也是類似的關係。獨處是一種客觀狀態,而孤獨感是主觀的體驗。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TA可能會感到孤獨,也可能會快樂。

孤獨/孤獨感(Loneliness)指的是:

個體不滿意自身人際關係現狀、其交往渴望與實際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時產生的主管心理感受,常伴有無助、鬱悶等不良情緒反應和令人難耐的精神失落感。

1. 我只有自己一個人,很不開心,覺得很孤單。

2. 我現在自己一個人在這裡。

小友認為,前者是伴隨不良情緒的孤獨感(Loneliness),後者是獨處(Solitude)狀態,僅僅是狀態,這個狀態下,可以有積極的心情,也可以有消極心情。

獨處時,往往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3. 獨處怎樣影響我們?

  • 你是自願還是被迫獨處?

心理學者 Larson 和 Lee 將獨處分為非自願的獨處建設性的獨處

非自願獨處是指渴望有人陪伴卻無法做到,從而被迫一個人。建設性的獨處則是我們主動選擇,具有較高自主性的獨處。

而也正如你預料的那樣,當被迫獨處時,我們更多地感到類似孤獨的負面情緒,但主動選擇獨處時,我們會有更多的積極心理體驗。

  • 獨處與自我整理

心理學者 Larson 等人對獨處做了一系列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獨處時間也不同:兒童的平均獨處時間是清醒時間的17%,而青少年則是26%,而當我們成年或者到老年的時候,會花更多時間在獨處。

隨著獨處時間佔比增多,我們也愈發能享受獨處的時刻。學者認為,獨處有助於讓我們整合對自我的概念,為我們提供了反省和自我探索的機會。

那些希望獨處的人,可能會與《基本演繹法》中的福爾摩斯的這段獨白共鳴

  • 獨處有助於適應社會

2011年的一項 UC Berkeley 的研究發現,當我們感覺擁有權力時,能夠在各種情景中真實地表現自我。而當感覺缺乏權力時,我們會根據不同的情境場合而轉換偽裝角色。

在社會中,我們都會有因應場景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自我的傾向。長期的表現或者說形象管理會帶來壓抑或者壓力,而獨處可以讓我們暫時擺脫表現的狀態,回歸到真實的內心。Larson也發現,青少年和成年人經過獨處之後再進入人群,心情會變得更加振奮和愉快。

  • 獨處對創造力

很多學者認為,創造力的發展與獨處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很多創造性的活動,例如設計、音樂等,都是獨自完成的。如果我們沒有獨處的能力,就會失去發展創造力的機會。學者也發現,天才少年會比一般少年畫更多時間獨處,而且他們對獨處更加積極,更加會享受獨處。

給自己一個放空的機會

小友翻譯了獨處偏好量表(Preference for Solitude Scale),可以花3分鐘看看自己對獨處的偏好。以下每題,請從兩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比較適合自己的句子(建議先記錄在紙上吧,計分方式見後)。

1.

a.我很享受和人們在一起

b.我很享受獨自一人

2.

a.我嘗試去計劃我的一天,以便為自己保留私人時間。

b.我嘗試去計劃我的一天,以便能與別人一起做事。

3.

a.職業規劃中,我希望能在工作中認識有趣的人。

b.職業規劃中,我喜歡在工作時有時間獨處。

4.

a.當我和很多人一起度過好幾個小時之後,我通常覺得備受刺激和充滿精力。

b.當我和很多人一起度過好幾個小時之後,我通常很渴望離開獨處。

5.

a.對於我來說,獨自度過的時間經常是很有效率的。

b.對於我來說,獨自度過的時間經常是浪費掉的。

6.

a.我經常有強烈的離開現狀去獨處的慾望。

b.我很少有強烈的離開現狀去獨處的慾望。

7.

a.我希望去有很多人和活動的地方度假。

b.我希望去很少人和十分平靜安寧的地方度假。

8.

a.當我要度過一些獨處時間的時時候,我會覺得很無聊和不快。

b.當我要度過一些獨處時間的時時候,我會覺得很高效和愉悅。

9.

a.如果我要坐幾個小時的飛機,我會希望能夠坐在能愉快聊天的人旁邊。

b.如果我要坐幾個小時的飛機,我會希望能安靜度過這段時間。

10.

a.和別人一起度過的時間經常是無聊和無趣的。

b.獨自一人度過的時間經常是無聊和無趣的。

11.

a.我有和別人相處的強烈需求。

b.我沒有和別人相處的強烈需求。

12.

a.很多時我有時間就會離開現狀然後獨處。

b.我很少會花時間去離開現狀然後獨處。

以下是每道題相應的得分項,選中得一分。

1 – B, 2 – A, 3 – B, 4 – B, 5 – A, 6 – A, 7 – B, 8 – B, 9 – B, 10 – A, 11 – B, 12 – A.

研究者 Burger 在1995年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結果發現:

男性平均分是5.37,女性平均分是4.52,總體平均分是4.87。大家可以與自己的情況作比較,不過分數高低並無好壞之分,無論你是喜愛社交,還是享受獨處,那都是真實的你。

1. 尊重自己的獨處需求

當希望獨處時,不要責備自己「不合群」,而是像Sheldon那樣,理直氣壯地享受獨處。

2. 尊重身邊的人的獨處需求

另外除了尊重自己的內心需求,小友認為,當你的朋友表達出獨處需求時,不要責備對方「掃興」或者「不合群」。因為就與你需要社交一樣,對方也有獨處的慾望,並沒有誰的需求高於別人的需求。

3. 鍛煉獨處能力,更好應對獨處時刻

我們可以主動選擇獨處,也可能被動獨處。當被動成為獨處的客觀狀態,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方式應對,避免陷入孤獨的主觀狀態。

「我不喜歡獨處,因為總覺得一個人呆著,都會有孤獨的感覺。」

「我想要有自己呆著的時候,平時要用不同的情緒面對不同的人事物,好累,我需要靜一下。」

獨處的時候,你可以是愉悅的、平靜的、孤獨的;而孤獨的時候,你只能想著如何走出這種情緒。

但不管情緒如何多變,自己舒服是最重要的。這時候,你需要知道怎麼使自己處於舒適的情緒中。

或許,你能在友心人的情緒探索營里找到答案呢?

圖片均源自網路

-end-

我猜,你可能還會喜歡:

  • 「從頭頂的發尖到腳底的死皮,沒有哪一處不是孤獨的。」

  • 你是否害怕獨自進食?

  • 《後會無期》在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 簡里里:面對「死亡」(九)

作者:@珊爺

心理學學士;

曾於日本進修發展心理學

參考文獻

Burger, J. M. (199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solitud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9, 85-108.

Larson, R. W., & Csikszentmihalyi, M. (1978). Experiential correlates of time alone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46(4), 677–693.

Long, C. R. (2000). A comparis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pisodes of solitud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Long, C. R., & Averill, J. R. (2003). Solitude: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3(1), 21–44.

Long, C. R., More, T. A., & Averill, J. R. (2006).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olitude. In R. Burns & K. Robinson (Chair),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pp. 68–76). Newtown Square, PA.

Long, C, R., Seburn, M., Averill, J. R., & More, T. A. (2003). Solitude experiences: Varieties, setting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5), 578–583.

Goossens, L., Lasgaard, M., Luyckx, K., Vanhalst, J., Mathias, S., & Masy, E. (2009). Loneliness and solitude in adolescence: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mode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8), 890–894.

陳曉 周暉 (2012). 「自古聖賢皆寂寞?」—獨處及相關研究. 心理科學進展, 11.

「一日一小變」

「寫信」

給自己一個機會

和你的心靈溝溝通

給希望獨處或感到孤單的自己

寫封信吧!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轉載前請聯繫郵箱media@yoxinli.com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總是把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如何在無關聯的行為和刺激之間建立聯結?建立經典條件反射
睡眠的科學 | 如何獲得更好的睡眠?

TAG:心理 | 心理学 | 独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