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49年之後的心路歷程?

可以簡單介紹下嗎?不一定要全寫,可以就一個時間點展開。比如建國時國民黨內部的看法?朝鮮戰爭時期又是怎麼想的?後面原子彈爆炸,印度戰爭,越南戰爭,到後來發現復國無望,到有些式微的現代,等等等等。


從一個側面看國軍的「心路歷程」。


哈哈哈!樓主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開頭。從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政府、黨陸續遷台開始講吧。對內而言,遷台對國民黨而言(或者說對蔣公本人而言吧)有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以前的派系基本煙消雲散了。與一般人印象不同,遷台後的國民黨成為了在大陸時期從未扮演過的強勢政黨。成為了一個對政治、軍事、經濟有著前所未有強勢影響的政黨,國民黨的中常會成為了事實上的政府。比如五十年代美軍顧問團抱怨過的事情之一就是國民黨在國軍中設置的近似於蘇維埃式的政工幹部。國民黨的黨部也前所未有深化,大量外圍組織也是在這時建立、發展。但是從這時直到八十年代,國民黨的高層幾乎全部是外省人,這就決定著這個黨的目標不僅是立足台灣、將台灣建設成為復興基地,更要建設為有朝一日光復、反攻大陸的再造之地。

但是綜合而言,作為一個強勢政黨,這一時期(1949~1971)雖然諸如雷震案等一批事件反映出台灣社會內部某些反對國民黨的聲音,但總體而言,國民黨在台灣握有十足的權力。所以這一段時間國民黨可以放心、大膽的推行其對內反G教育、大中國主義(即中國認同感:涵蓋大陸與台灣海峽兩岸的大中華民國)與發展市場經濟但同時限制民權自由的政策。

五十、六十年代相比陷入政治動亂與經濟停滯的大陸,台灣則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就。同時國民黨此時期的的獨裁作風更加保障了其權力地位。

真正的挑戰則來自那個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年代。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ROC)美斷交與台灣社會內部經濟發展與民權思想不斷萌發所帶來的交互效應。前者的發生雖然一定程度暨起島內團結與愛國熱潮,但更深層次則會不斷弱化中華民國的法統地位,即全中國中央政府(漢賊不兩立)的地位。後者則會產生民主運動。但是兩者奇妙的交互就產生了要台獨也要民主相交映的民主思潮,雖然那時不強(1986年民進黨成立時僅主張「如國共私自和談出賣台灣利益,民進黨即主張台灣獨立」)。

同時國民黨內部在七十年代開始面臨新老交替的問題。社會上,影響深遠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即在這時爆發,蔣經國動用強力手段進行軍法大審則彰顯舊時代(老蔣時代)的獨裁。但是轉眼小蔣也開始逐步推動改革,使台灣逐漸由半威權社會開始向民主社會過渡。國民黨內,此時期的一大特點就是老成凋謝,由大陸赴台的一批早至北伐時期甚至更早即追隨本黨的元老開始陸續去世。黨內的中高層人事本省人佔比重逐漸升高。從半山(即是台灣人但日佔時期赴大陸加入國民黨後回台灣者或父輩祖籍台灣但生在大陸者)入高層到真正的台灣本省如李登輝之類進入高層。此時國民黨內也開始真正認識到國民黨在相當一個世代內可能回不到大陸,雖然鐵血的反G意識直到九十年代才開始逐漸消逝,但是核心政策已經出現從光復大陸開始過渡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某種弱化。對台灣社會,國民黨內的老派(雖然大多數老派仍堅持國民黨的目標之一仍是反G到底與武力光復大陸,並且一定程度認同半威權獨裁體制)也開始逐漸讓位於青壯派也代表著改革與民主化時代的到來。也標誌著國民黨有一個革命民主型政黨向一個現民主政黨開始過渡。但是壞的一面則是諸如彭明敏之流的台獨勢力開始抬頭。此時國民黨仍控制政府、軍隊與文宣教育,所以挑戰較集中於如何應對台獨,不過國民黨如何應對民主化浪潮與黨內老派與改革派之間的爭論包括維繫中國認同感等問題都開始進一步浮出水面。

八十年代後半期可以說是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一個標誌化階段。一方面,解嚴即開放黨禁、報禁等落實公民民權與言論自由的行為實際上大大動搖了國民黨在台灣社會中的無上地位。九十年代伴隨三月學運、萬年國大立法委員退任、千島湖事件、阿扁勝選台北市長、總統直選、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國民黨內部分裂等帶來的一系列延續到現在的影響,使曾經在台灣不可一世的國民黨開始面臨生存危機,世紀初黨政軍全面退出媒體更迫使國民黨開始出售黨產、推出中視,關閉中央日報。

從八十年代末到兩千年左右這段時間的國民黨,是黨權的退步與國家民權的進步,這也是國民黨能在新時代立足的基石,即它放棄了作為一個威權政黨,而是作為一個民主政党參與民主政治鬥爭,完成了政權和平輪換。

不論是2000年國民黨敗選,亦或是2004年大選槍擊案給國民黨造成的0.228%的弱勢還是2008年國民黨重新奪回政權還是剛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史無前例的敗選。國民黨在新世紀走過了遷台初期改造重生後的第二次改造重生,不同的是上一次改造使國民黨成為一個更有紀律性的威權化的革命民主政黨,而這一次國民黨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民主政黨。

但是新時代的國民黨第一沒有出現老蔣、小蔣甚至是李登輝這種有足夠魄力的黨的領袖,連戰過於「戀棧」,更試圖和共D修好自敗家門。大陸長期政策不論是解放台灣還是一國兩制,核心都不會讓中華民國的國體這個國民黨的立黨之本延續存在,而是會構建出類似北京—香港這種隸屬式的父子關係。國民黨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而不是〈臺灣國民黨〉。國民黨的歷史與三民主義的目標都不會允許國民黨完全拋開大陸或者和現階段的中G修好。新時期的國民黨內部政策出現的混亂、無序與某些僵化趨勢包括某些未徹底改善的舊日作風都是國民黨這次失敗的一系列原因。

如果國民黨在台灣要繼續生存,就應該成為一個更有活力、更開放的政黨。

但是國民黨對內一方面開始和本土的民進黨拼本土化,很大程度放棄國民黨作為追隨總理奮鬥目標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忠實執行者。但一方面把藍綠統獨作為一大主題面向不那麼關心政治而是比較在意經濟與福祉的青年一代,選舉造勢手法仍然很大程度停留在世紀初甚至上世紀的水平。對大陸,以兩岸和平為外衣,實際很大程度放棄了建立統一、自由、民主、均富的中華民國的目標。也許國民黨有朝一日轉變政策,取長補短,拼新同時又斗舊,才能回大陸,才是其在新世紀延續其三民主義理想與國民黨漫長歷史的出路吧。


李敖說:意淫大陸,手淫台灣。


江山丟了兩次,二度亡國之君,蔣公能在晚年安詳幸福,個人修養可見一斑!

在絕望里建設希望,在獨裁里催生民主,經國先生是中華民族應該銘記的偉人!

台灣vs大陸,毫無懸念的失敗,但過程里才真的體現了作為人,如何頂天立地得活下去的勇氣與毅力。

但大多數人依然是平庸的,你看洛杉磯鄉下多少的國大代表、國軍將領晚年孤獨的身影,人終於逃不過恐懼和無助。


敗退台灣高舉反攻大旗,眼看大陸一系列災難,反右、饑荒,認真準備反攻,1963年達到高潮,然後被美國一票否決,隨後反攻慢慢變成只是政治宣傳,1971退出聯合國,常公一口血,1975老蔣駕崩,隨後小蔣即位,逐漸開始本土化,經濟建設,後期開放兩岸探親,戒嚴,民主化轟轟烈烈而來,研製核武被美帝發現,小蔣氣的直接一命嗚呼。再之後黨內矛盾導致選戰連連不利,直到再次執政,開啟兩岸和平發展的新篇章。立場上轉向不獨、不武、不統的政治妥協,在中美博弈之間艱難求生。


「和平未到完全絕望之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決不輕言犧牲。個人之犧牲事小,國家之犧牲事大;個人之生命之有限,民族之生命無窮也。」


一直在絕望,尋找新出路


寶島人民多才俊,肯為君王賣命來。


推薦閱讀:

蔣介石通過北伐這種暴力方式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權,合法性何在?
國際聲色之都——天津
《我的一個世紀》:美人這麼多,憑什麼她成了傳奇?
台灣交換生為什麼不稱自己來自中華民國,而稱自己來自台灣?

TAG:政治 | 台灣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