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政冷經熱」模式破產

敲響警鐘

9月21日,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訪華,受到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接見。

「經團聯」是日本壟斷資本最大的全國性組織,成立於1946年,是由二戰前的日本經濟聯盟會、重要產業協議會等主要經濟團體改組合併而成。目前有900多個會員團體,包括約100個工商團體和800個大企業。

「經團聯」對日本政府內外政策制定具有較大影響能力,其會長甚至有「財界總理」之稱。本次「經團聯」是以70家日企負責人為中心,約230人參加,是為歷史最大規模的經濟界訪華團。但訪華團在9月24日就匆匆回國,業界一片嘩然。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新聞》也發布了一則題名為「經濟界訪中團(希望)從中國撤退手續迅速化—要求改善企業環境」的新聞,文中對「經團聯」對中方的要求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報道。

一時之間,在華日資將何去何從成為中國公共輿論界關注的話題。

「經團聯」關於希望中方改善投資環境的要求可被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希望中方簡化行政手續。當日本企業希望從中國撤出時,中方能夠設置處理全部手續的窗口。

2,希望中方明確《反壟斷法》的執行標準,規避隱蔽的法制漏洞。此項提案是為防止不當行政政策阻止外資對中國企業的收購。

「經團聯」會長神原定征認為,「為促進中日貿易與投資,這是必要的商業環境整備」。

日方認為,現行政策下的外資退出手續十分繁瑣,耗費大量時間,並且難以確認行政進度。這是因為中國政府考慮外資撤出會對國內就業產生影響而造成。

並且,伴隨中國經濟發展的減速,考慮撤出中國的日本企業逐漸增多,對新投資也會更加謹慎。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方才懇請中方進行改善。

此外,在《反壟斷法》的運用上,因中方一直以來對中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在收購時所劃分的標準並不明確,導致行政過程中出現不透明操作。

甚至在與中國市場關聯不大的企業進行合併時仍要向中國政府提出申請,此點希望中方能夠改變。中國商務部表示將會考慮日方的以上提言。

雖然日媒報道並未明確提及日資撤資,但似乎已經為中日兩國間的經濟交流與互利合作敲響了警鐘。

日本對華投資模式不斷變化

數字顯示,2013年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便開始大幅下降。

2015年4月16日,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有關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日本對華FDI同比減少12.3%。

值得關注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便曾經歷過三次先升後降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受日元升值和日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轉移的影響,日本對華投資出現首次高潮。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日本對華投資速度減緩。

2001年至2008年,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快速增長的利好,日本對華投資出現第二個高潮。2005年時,日本企業因擔心中國經濟過熱及勞動力成本上升,逐漸出現減緩趨勢。

2009年至今,恰好屬於日本對華投資的第三個先升後降期。

2009年後,日本雖然對外投資額度有所減小,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卻出現連續增長。2014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開始出現大幅下降趨勢。自進入2015年後,日本松下電子、西鐵城、S&B食品公司、三得利、本田等日本代表性大企業在各地紛紛撤離之事屢屢發生。

近年來,日資降低對華投資的原因有幾點。

1,中國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而此前日本對華投資的主要行業是製造業,其中以汽車為主的機械工業企業和家用電器類的電氣機器企業影響較大。受中國人工成本上升與利潤率降低的影響,日本將投資的目光轉向東南亞。

2,日本調整了海外投資的布局與投資結構。首先,美國經濟復甦對日本對外投資產生了刺激性作用,使日本愈加註重對美投資,特別是推動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日本貿易自由化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可以更加方便進入發達國家。因而降低對華投資實屬必然。而投資結構也從製造業轉向金融服務、農業或能源領域。

3,日元貶值導致了日本整體對外投資的下滑。「安倍經濟學」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以美元計價的日本FDI出現下降。另一方面,日元貶值使一些產品可以直接實現日本製造,無需投資海外工廠。

4,日本企業採用「中國+1」戰略規避商業風險。目前,日企為了規避投資集中中國的風險,開始轉向「+1」的東南亞國家。

5,對「中國風險」的抵觸。日本方面認為,雖然中國市場巨大,但突然的行政制度變更,總令其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

明天還能再熱起來嗎?

除商業考慮外,兩國間歷史問題導致的外交摩擦與領土爭端也是影響日本在華投資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2016年7月,日本經濟新聞社與美國戰略國際問題研究所(CSIS)共同經營的虛擬智庫,以在日本本土企業中工作的約3000名工作人員為調查對象,圍繞中日關係的影響問題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因受釣魚島、南海問題等雙邊關係影響,多數日本人擔憂中國投資的政治風險,甚至有40%希望縮小對華投資。

這種情緒也在日本社會中持續蔓延。9月,日本內閣府的一項調查表明,在統計中,回答「對中國毫無親近感」的日本人已經超過80%,達到歷史最高值。同時,中國民眾對日本產品也產生自發抵制行為。中日政治外交上的關係惡化,間接影響了兩國的經貿關係。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下滑並非單純性事件,其背後有著深刻複雜的影響機制,且短時期內難以逆轉。

但中日兩國在綠色經濟、農業、汽車等領域仍具有互補性。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成果的逐步顯現,日本企業會從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尋找到新的機遇,增加新的投資,特別是對高技術領域、精密儀器等領域的投資。

更多股票信息請下載阿爾法工場APP


推薦閱讀:

澳門做下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有戲么?
從個人投資者角度看技術分析與基本分析

TAG:中日 | 经济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