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如今的流行音樂,高音越來越受歡迎?
從早年的鄧麗君,到如今的鄧紫棋,流行音樂為什麼越來越注重甚至偏重高音部分的演繹?
綜藝例如我是歌手,是音樂綜藝里比較成功的,但是大多數歌手都是演繹帶有高音,或者經典老歌改編成有高音的版本才容易取得考前的排名。類似李健、趙雷這種反而成了異軍突起。歌曲例如華晨宇的〈南屏晚鐘〉,改編是成功的,聽得熱血沸騰,我身邊的人包括我都很喜歡,甚至超過了原版本。老歌新唱加入高音的元素的確很好聽,但好像沒聽哪位將本來高音的老歌改成舒緩版本。不是說我不喜歡高音,只是想知道深層原因。
沒糧食那個年代,吃個窩窩頭也是開心的,現在呢,大魚大肉也會挑三揀四,說白了就是,歌手越來越多,觀眾越來越挑剔,然而普通觀眾們懂得的並不多,只能通過簡單的高音來評判。
其實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人開始強調高音之外的表現,但這種強調也非常偏激,經常出現「唱歌不是單純的飆高音」這種奇形怪狀的話。
高音在聲樂里是十分能夠直觀展現技術的東西,高音的音質,音高,共鳴,強弱處理,這些都是非常考驗歌手基本功的東西;其次歌曲的情緒通常會有落差,高昂的情緒用高音來表達更直觀。
現在流行音樂加上選秀綜藝節目,不僅嗓音要好聽,還要技巧,所以歌曲偏向高音化,一個人如果唱不到嗨c都可能都不敢說自己是歌手。 我覺得高音之所以越來越受歡迎,能更好表現感情,高音也能和業餘群眾區分開來。
不邀自來。
首先,我覺得是時代不一樣了。
唱片的時代已經過去,數字音樂的時代已經到來。所以兩相對比之下,老歌手較細膩,新歌手較注重舞台表現。
還有就是唱法上的革新。老歌手的唱法適合錄音棚,包括你說的李健也是這種唱法,現場表現力上可能差一點。新歌手的唱法適合現場,多是入麥的唱法,現場表現力強一點。其實都有高音,只不過老歌手是潤物細無聲,新歌手是火山爆發一點就著。
其次,綜藝觀賞性的需求。
對於這些競技類型的音樂綜藝節目來說,沒有什麼比高音更有觀賞性的了。單純以情感和技巧打動人已經很難被人get到了。現在歌手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其實不光是你說的高音,還包括颱風走位等等。這是舞台表現力的進步。
而老歌手裡也有律動感好的,但是綜合來看老歌手更多的還是喜歡安安靜靜的唱歌。這和當下流行的曲風是不符合的。因為只是唱歌就缺少了一點表現能力。
最後,是「聲」和「情」的問題。
很多老歌手雖然沒有經受過任何專業的聲樂訓練,甚至唱法都是自己琢磨的。如張國榮的低音唱法就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再比如內地的劉歡也是如此。但是這些老歌手的唱法卻無形中切合了科學的用嗓習慣,一直到年齡很大還可以唱得動。更多的是「以情帶聲」的成分多一點。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先有「情」後有「聲」,以無形的感情帶動有形的聲音和肢體,因而感染力比較強。
後來的歌手,不管是學院派還是野路子,大部分講究的都是因歌而異,需要先從歌入手來體會感情的變化。即「以聲入情」。所以對他們來說,唱歌是一種帶入表演,高音是一種吶喊和宣洩。相比較之下,老歌手就收放自如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用嗓習慣的問題。
儘管現在都說「科學用嗓」,可是很多歌手的用嗓習慣並不太好。如周杰倫就是因為年輕時候的用嗓習慣不好而受到影響(現在他的聲音都……我覺得都心疼)。相反的,不少老藝人還在活躍中,他們的用嗓習慣就非常科學,平日里也注意保養。所以我覺得高音這個東西能不亂飆還是不要亂飆。身體要緊。還有五月天的主唱阿信也是這樣的情況。我真的很想找個老藝人去問問他們是怎麼保養的hhhhh。
高音的背後是很多年輕歌手的健康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重視一下了。再科學的唱法,也抵不過時間的流逝。
以上。謝邀。
1,因為高音比較難。
2,音域跨度大的歌,更有層次和起伏感,的確能帶動情緒。流行音樂發展至今,演唱技巧在不斷進步,整個歌壇的演唱水平也在提升。
以前的流行歌,不光華語歌壇,歐美歌壇也都是以舒適易唱的中音區為主,都是近些年開始變得「越來越高」。再回到節目「歌手」,既然是競技類的節目,自然需要一定的難度係數才能顯示實力。跟奧林匹克體操或跳水運動一樣,分數是難度係數和完成度的綜合考量。
功底紮實的歌手,氣息控制和換聲技巧都不錯,高音區和中音區音色統一。因為高音的加入,歌曲音域變大,更有層次,自然更能帶動情緒一起起伏。
但是並非越高越好聽。如果功底不好,缺乏演唱技巧的高音,會尖銳、刺耳、擠嗓,甚至破音,這樣反而會破壞歌曲的美感,暴露短處。
再回到比賽。一般高音能唱好的歌手,氣息和聲帶都控制得比較好,他們即便唱中音區,也會更穩。只會唱中音區的歌手,就稍微有些限制了。1.聽著爽2.難度高
3.高音厲害的人發聲基本功紮實 別的方面也不會差
因為題主所說的改編常見於音樂節目,在音樂改編並現場演唱的過程中,怎樣的改變能抓住觀眾的心,這一點很重要。就拿《歌手》這個節目來說,倘若你是第一第二個演唱的,那麼你如何讓在座的500位聽眾在投票時還記得第一個演唱的你呢?所以,為了有好的現場反應,歌手們也只能儘力的投其所好,以飆高音的形式來帶動現場,讓你和他一起high起來,這樣你就會記住他,他就會得到更多的票,從而獲得勝利,不是嗎?再者音域跨度大的歌曲,不是更有層次和起伏感,能帶動情緒,讓你覺得他很厲害,唱功很贊嘛
瀉藥。首先從整個音樂市場來看,綜藝選秀節目和現場演出的數量越來越多,一個歌手在舞台上要求短時間內抓住聽眾,釋放出最大的感染力,那麼飆高音是最好的選擇,能夠非常快的突出自己的表現力,畢竟一個歌手在舞台上表演的時間也就這麼幾分鐘。
第二點,在競技類的演出當中(比如我是歌手),必須要選擇一些音域跨度大的歌曲,才能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給難度係數加分。
現在的聽眾已經不滿足於唱片的平面演唱,開始越來越重視現場。這幾年音樂綜藝節目呈現井噴之勢,尤其在帶有競技性質的音綜里,炫技是必不可少的,是拿高分拉選票的法寶。高音作為最直接的炫技方式,受到了歌手的青睞,而聽眾也喜歡這種直接的、能讓腎上腺素飆升的刺激。
不過,音樂綜藝節目雖然對大眾審美有一定影響,但也不能完全等同於「流行音樂」。例如不以高音見長的周杰倫仍然牢牢佔據70後華語流行樂壇第一天王的位置,各大音樂平台最受歡迎的仍然是旋律上口又易於哼唱的抒情歌曲,高難度歌曲、藝術性歌曲仍然只是點綴。
此外,對於高音還是有三點需要明確:第一、不要把高音妖魔化,炫技也要有技可炫,高音也有好聽和難聽之分,個人認為譚晶、韓紅、姚貝娜、譚維維的高音比黃綺珊的高音動聽。第二、不能把技術和情感相對立,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把情感作為技術欠缺遮羞布的行為很不可取,也不利於音樂的健康發展。龔琳娜的《小河淌水》雖然不是狹義上的流行歌曲,但非常有代表性,其中的高音和情感融為一體,絲毫沒有為炫而炫的違和感。第三、高音聽多了的確容易膩,不利於循環,轟轟烈烈和細水長流往往不能兩全。對於在音綜里選擇高音的歌手,不必過於吹捧,也不要惡意貶低,音樂說到底是門藝術,選擇自己喜歡的聽就好。
高音在大部分歌曲很需要,有刺激感,正規途徑找老師應該都能學會
低音純天賦,沒有就沒有,練不出來。
主要是高音聽感刺激高音抓耳
在演出現場來一段特別提神有木有還順帶著升調的還可以動次打次如果炫技炫得好唱完了觀眾起立鼓掌
所以這種改編在選秀節目裡面是很有優勢滴唱高音有天賦的可以靠天份摸索到易聽的高音沒硬體的可以靠努力訓練出易聽的高音注意,是易聽的高音不同於美聲無法雅俗共賞的特性流行音樂的高音往往都是編曲在窺視了市場取向後加入的,很多歌手本身高音並非無懈可擊,還要考慮傳唱度的問題,難道你可以接受某個場合背景音樂是維塔斯的歌劇二嗎,哪怕是中文歌詞比林夕方文山強一百倍?
以前高音聽少了,再加上好的高音聽上去非常的華麗
兩個方面
1 高音比較適合抒發情感
2 其他方面普通觀眾聽不懂,秀了也記不住因為話筒之類的(以及傳媒)等,導致了戲曲和歌劇的漸漸沒落。而其實擴音設備普及之後,有一個很注重旋律性的年代,畢竟人力很難能兼顧兩者。而其中很多作品描繪高潮部分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用到高音。
但是流行音樂也發展了這麼多年,不止是為了標新立異,其實作曲空間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相當的擠壓。(有點唐詩宋詩的味道)再比如,假設聽歌的人都不懂音樂(旋律的美感),如何脫穎而出呢,做別人做不到的就好了――而其中高音是最具有穿透力的。事實上對於高音的追求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舉個不太恰當的栗子,郭德綱相聲收場在唱的時候,都是個嘎調,比如叫小番。且說下面觀眾有多少真聽戲的?但是到這都知道叫好。當然說是這樣說,我是覺得不久的將來,也可能已經開始了,會有一個回歸性的注重旋律的時代。因為,矛盾論的那句話我不記得了(-1s)因為只要路人沒聽出來明顯的音調高低起伏
就被歸類為大白嗓 只靠著好嗓子唱歌而已心疼我_____ !深層原因。。就是電視節目改變了觀眾口味了吧 加上心態偏浮躁 細膩處理的聲音反而沒有一個大號嗓子嚎一聲來的過癮
可能與經濟發展也有關??比如歐美90年代也是流行各種拼機能升key飆高音 現在反而更偏重音樂性和節奏的巧妙 人聲越來越淡化為一種樂器 顯然這時候結實姐這種vocal系來中國撈金是合適的
因為高音聽上去有震撼力,好的高音還有穿透力,
因為除了高音沒有什麼能讓我國的觀眾認為水平高了
這個就跟人耳聽的頻率高低就有關係了加上高音... 可以唬住人在國內聽著高就可以讓人為你鼓掌了。。。
多正常啊,因為既有炫技又有感官刺激啊。別說流行音樂了,歌劇裡面最受歡迎的不也是各路女高音和壯闊的戲劇男高音,灰常體現技術的男低音很多人根本就不care。
推薦閱讀:
※【為了唱好高音,都練這5個技術!】
※【唱歌技巧--唱好高音到底依靠什麼?】
※【唱歌的技巧 ——唱好高音並不難】
※【真假聲轉換竟然這麼簡單?難怪歌唱家能唱漂亮的高音!】
※張雨生高音被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