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terrible two竟是建立規則,培養好性格、好習慣的絕佳時機!
本文於2016年8月15日首發於「Q媽來了」公眾號
作者:Q媽
幼兒到2歲左右(一歲半~3歲)會有一個反抗期,對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說「不」。英文中有一個特定片語來用於形容這個階段,叫「Terrible Two」 ——可怕的兩歲。
「不」、「不要」、「我自己來」是這個階段孩子最喜歡說的話。
常見的行為有:
要求不被滿足時會大發脾氣;
給每一樣東西貼標籤,喜歡區分「你的」和「我的」,認定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給別人;
非常需要關注,被忽視時會惡作劇或發脾氣。
談「2」色變?No!
Terrible two的到來好像就是一瞬間的事兒。昨天還是風和日麗的乖寶寶,轉眼間就變成了陰晴不定的淘氣包。
孩子開始頻繁唱反調,最先從行為上(「炸地皮」/「坐地炮」,大吼大叫),其次過度到語言上(不/不要!)。很多家長反映,這個階段的孩子任性,難以管教。
兩歲反抗期之所以 「可怕」,其實是父母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造成的。如果家長有充分的準備,可怕的兩歲非但不可怕,還能為家長所用,變「可怕」為」優秀「。
在我看來,Terrible two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孩子的情緒在這一階段極容易波動,家長應理性應對、處理孩子的情緒;
另一方面,孩子進入意識蘇醒階段以後,物權意識、秩序感接踵而至。如果家長能抓住這階段孩子的性格特點,並藉此機會加以引導,那絕對是培養孩子好習慣、好性格的絕佳時機。
一
問題:秩序敏感期
對策:培養收拾小能手
(1) 什麼是秩序敏感期?秩序期敏感期,是寶寶在構建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對外在秩序的一種要求。
他們對每天做的事情、事物擺放的順序擁有自己的一個秩序觀。當秩序被破壞時,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發脾氣;直到事物又恢復到他們熟悉的秩序,才會安靜下來。
常見行為:物品的擺放位置不能改變
誰的衣服只能誰穿,別人穿就堅決不行
吃飯時每個人的座位固定
日常routine不能改變(如洗完澡一定要刷牙,刷牙前牙刷一定要衝水等)
蒙台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研究與觀察發現秩序感與生俱來,但2歲?4歲對秩序的敏感性最強。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並逐步獲得/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
如果孩子在秩序的敏感期內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感,那麼他們終生都將是一個規範、有序和溫和的人。
當家長發現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後,應呵護好孩子的秩序感,積極營造整潔的居家環境,幫助孩子養成物品歸位的好習慣。
(3) 具體做法:和孩子一起歸位物品:明確每樣物品的位置,從哪兒拿的,放回哪兒。
每次玩好玩具後,邀請孩子一起收拾、整理玩具箱;
鼓勵孩子將閱讀過的繪本放回書架;
帶著孩子一起熟悉生活用品的擺放位置(碗筷、衣服等)。
例如:每次吃完飯,引導孩子將用過的餐具放入洗碗池;洗乾淨後再引導孩子將自己的餐具放入櫥櫃;下次吃飯時,和孩子一起去櫥櫃取出餐具。
同理,換洗衣服時,讓孩子自己將臟衣服放入洗衣袋;晾曬完畢後,邀請孩子一起疊衣服,並放入衣櫃。
二
問題:發脾氣
對策:識別情緒
我身邊的朋友回憶自己孩子terrible two時期的表現時,都會著重提到「發脾氣」。孩子一言不合就躺在地上哭鬧打滾,朋友每每回憶時都說如同夢魘。
的確,處於兩歲反抗期的孩子,體內有用不完的洪荒之力,情緒極容易失控。發脾氣更是家常便飯的事。
(1) 如何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從情緒發展的觀點而言,孩子需要先認識情緒,才能學習調節情緒。讓孩子從小認識各種情緒,並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情緒管理能力關鍵的一步。
(2) 如何巧加利用?研究表明,個人情緒管理培養的最佳時期應該從孩子兩歲開始,即terrible two 期間。要知道,孩子發脾氣時,恰是認識情緒的絕佳時機。家長應採用先安撫,後詢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對情緒進行辨識。
關於情緒的話題,Q媽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原文請戳——>>《我只用了一個小遊戲,輕鬆化解孩子的大脾氣》
(3) 具體做法:1、識別情緒,給情緒命名
當孩子產生情緒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把情緒說出來。比如「我生氣了」「我不開心」等,引導將情緒詞語與當下情景配對。這樣的做法能使孩子以正面積極的方式調整情緒。
2、共讀「情緒類」繪本
通過共讀有關情緒的繪本,讓孩子了解情緒是怎麼回事。關於情緒的繪本有:
低幼版:《臉、臉,各種各樣的臉》、《走開綠色大怪物》、《how do you feel》
相關文章請戳-->>讀書筆記∣繪本《臉,臉,各種各樣的臉》
2歲+:《菲菲生氣了》、《生氣湯》、《生氣的亞瑟》、《羅伯生氣了》、《兒童情緒管理圖畫書》、《小豬威比情緒繪本》
三
問題:物權意識敏感期
對策:養成生活好習慣(乘坐安全座椅、自主如廁、刷牙等)
(1)什麼是物權意識敏感期?兩歲左右的幼兒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肯與別人分享,甚至爸爸媽媽也不能觸碰他們的東西。這是每一個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孩子都會有行為表現。
常見行為:語言方面——重複使用「我的,這是我的」。
動作方面—— 伴隨攻擊行為。孩子看到別的孩子靠近自己的東西時,會做出揮手、推開等動作。
情緒方面——易衝動。當發現自己的東西被觸碰時,聲音會瞬間提高八度,甚至尖叫、跺腳、哭鬧。
其實這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孩子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我們也應該理解這個階段孩子的行為。
聰明的父母這時會努力營造出一種輿論環境,突出這是孩子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用特權感去迎合物權意識,讓孩子心甘情願得支配特權。
(3) 具體做法:突出該樣物品是孩子獨有的,從心理層面滿足孩子的需求。進而引導孩子合理使用物品。
以乘坐安全座椅為例:
培養孩子乘坐安全座椅的黃金時間是剛出生時;其次就是terrible two時期。
借用孩子強烈的物權意識,告知安全座椅是孩子獨有的,乘坐安全座椅是孩子的特權。這樣,孩子很容易因心理滿足而「乖乖就範」。
同理可推及到自主如廁、刷牙等生活習慣。
(全文完)
參考文章:中國蒙台梭利協會《兒童敏感期之秩序敏感期》
作者介紹:Q媽,玩具繪本狂人。細節控、步驟控,擅長於將玩具及繪本方法化,將育兒遊戲化。專註於搭建玩具分類信息庫,分享繪本讀書筆記、育兒經驗、親子遊記等。並有玩具測評、致童年、正確打開系列等多個專題欄目。
微信公眾號:Q媽來了(ID: qmalaile,Q媽來了拼音)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為什麼寶寶和別的小朋友熱情打招呼,別人都不理睬?
※家校溝通的意義、現狀與建議
※劉建鴻的 Live -- 從「我偏不」到「我願意」,如何讓孩子學得更主動和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