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嗎?

我有一個朋友是年輕的媽媽。兩口子工作都很忙,白天拜託老人照看孩子。有一段時間她有一個苦惱,就是孩子習慣了和姥姥一起玩耍,晚上被父母接回家就很不樂意,堅持留在姥姥家,「跟姥姥一起睡」。這讓我朋友心裡滿不是滋味。畢竟晚上和孩子這一覺,是他們夫妻一整天工作後唯一的親子時光。

她找到我,希望我能從理論角度給她一種支持:「孩子從小跟爸爸媽媽睡,對他的身心健康會帶來更多更多的好處。」假如這個結論成立,她就可以更理直氣壯一點,堅持把孩子接回家。可惜,我沒有這種理論。

我在想,這種理論真正的用途在哪裡呢?也許她希望拿它鎮住自己的父母:「我是一定要把孩子接回家的,這是為了孩子好。」也許爭取丈夫多一點支持:「我要請你更堅定地站在我這邊,這是為了孩子好。」也許在心裡對哇哇大哭的孩子交代:「寶貝對不起,我知道你不樂意,但這是為了你好。」她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東西,來調節與父母、丈夫,或是孩子之間的關係。這個東西就是「為了孩子好」。——但她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想過用她自己。

我問:「你想接孩子回家嗎?」

她兩眼放光,點點頭。我說:「那就對了。是孩子媽媽,晚上想接孩子回家睡覺。這是自己理直氣壯的需求,不需要理論支持。」

我把「你」這個字特別讀得很重,意思是「你管他們呢,你有你的權利」。她覺得我說的有道理。但是想了一會兒,又覺得不對了:「可是孩子不願意啊!孩子的需求是跟姥姥一起睡,他哭鬧打滾不跟我們走,怎麼辦?」

我說,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你有你的需求,人家有人家的需求。大家的需要不一樣,免不了會有衝突。」衝突並不是壞事,它是正常人際關係的必經之路。每個人從小到大,誰沒經歷過衝突呢?我們都在衝突中學習各種應對的策略。像我這位朋友,在職場上也是處理衝突的一把好手(尋求理論支持,正是她的策略之一)。——如果放到職場以外的生活中呢?

「生活中我可以撒嬌啊!」她恍然大悟。

「好辦法,」我心悅誠服地說,「你可以試試跟孩子撒嬌。」

沒想到這段簡單的對話,給我的朋友帶來了相當大的觸動。她後來跟很多人講這件事情,有些人的反應出乎我的意料。比如有人說:「這個觀點太可怕了。利用孩子滿足大人的需要,把孩子當成什麼了?」

朋友轉述給我,我心裡忍不住反唇相譏:

「不然呢?難道當初有誰想生孩子的時候,問過孩子的需要嗎?

好,我終於鼓起勇氣說出了這句話。

我自己也是一個父親。有一天,我和一位老師談到養孩子的煩惱。我很懊惱地發現,我對女兒表現出的不耐煩,其實是在處理我自己的衝突。我有點自責,讓女兒負擔了不該她承擔的東西。我的老師非常體貼地寬慰我:

「沒事,孩子從來都在負擔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當初就是為了滿足大人才被送來這個世界的。根子上已經這樣了,後邊還在乎多那一點半點嗎?」

這句寬慰真是溫暖人心……涼透脊背。

我一開始難以接受這個說法,聽上去太刺耳。刺耳是因為它刺破了一些真相。我甚至感到有必要先為這位老師辯護,比如她是一個優秀的母親,很愛自己的孩子之類。——但是仔細一想,這個說法被不被接受,跟她是不是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想拿「母親」這盾牌,替她防禦來自哪裡的暗箭呢?

我現在認識到,任何一個為人父母或者打算做父母的人,都在承擔某種無形的壓力。一個不言自明的壓力就是:你必須從孩子的利益出發,考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切為了孩子」。這不止是道德上的暗示,也被認定為是斬釘截鐵的事實:父母就是無私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導致我們對很多真相視而不見。我也是當了好幾年的父親,才敢於說出我真正的想法——

從頭到尾,我是在為了我自己。

我們小區有一片人工湖。從我家搬進這個小區開始,我就覬覦著給我女兒買一艘遙控軍艦,「她肯定喜歡在湖上開船的感覺!」——明眼人顯然看得出誰肯定喜歡,女兒那時連話都不會說呢。我對她好,首先是出於「我」想對她好,其次才我才會考慮「她」想不想要。買玩具是這樣,別的事也是一樣。

有人說,你這話說得絕對了。你不可能都為了自己,總會有很多時候是為了孩子吧?當然了,我愛我的女兒,我盡一切努力滿足她的需要。可我的觀點仍然不變:首先是出於「我」想這麼做,我不會把一切歸因為「她」。

所有育兒理論都在討論:「怎樣做才可以對孩子最好?」專家們圍繞這一點發出了太多讓人戰戰兢兢的警告。這樣做對孩子好,那樣做對孩子不好。很多說法甚至自相矛盾:「孩子愛吃零食,是讓他放開吃呢還是不准他吃?」放開吃,怕把他慣壞了;不准他吃,又怕把他憋壞了。兩邊都為孩子好,到底該聽誰的?——遇到這些困擾,我以為問題並不在於找到標準的「答案」。

問題是:這些說法都太抬舉父母,太小看孩子了。

假如你不準孩子吃零食,而他聽你的,這件事就有兩部分,一是你的禁止,二是他的服從。如果看不到後半部分,以為都是父母的獨斷,就會把孩子當成可以捏來捏去的一團橡皮泥,塑造成型全由父母。但孩子是一個人,無論他多弱小,有一些事情他可以接受,另一些事情他不願接受(想一想,他有多少次拒絕過你?)。就算他任你擺布,也是他這次配合了你的擺布。

他在以自己的努力,探索怎麼樣「對他最好」。

而很多專家試圖讓父母相信,自己隨隨便便出點錯,就足以毀掉孩子的一切努力。——所以說照顧和貶低,往往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無微不至地呵護一個人,生怕丁點風吹草動,其實就在暗示,這人已經脆弱到禁不起風吹草動的程度。

很多人向我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合作:「明明為他們好,怎麼都聽不進去!」我的回答是:「如果孩子覺得是為自己好,他們就已經聽進去了。」我相信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總能從環境中選擇吸收他想要的東西。——自然,那未必是別人眼中他的最佳選擇。又自然,別人的看法他可以選擇聽不聽。

當然,父母還是會擔心:「孩子確實沒法為自己負責啊?」「這麼小怎麼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萬一他吃喝嫖賭怎麼辦?」出於這些擔心,對孩子進行引導和規範,是父母天經地義的職權。而這些規範,與其說是為了「未來的孩子」,不如說是在安撫「當下的父母」。畢竟,誰又有什麼本事斷言未來呢?

如果父母沒辦法把孩子當作是自己之外的個體,一個有想法,有主見,有能力的個體,也就沒辦法把自己從「父母」的壓力中解脫出來。

這正是絕大多數育兒文章、育兒理論讓我不適應的地方。它們把孩子們看得太無能,又把父母的位置抬舉到無限高。這種揚抑反而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父母成為自己,使用自己。就像文章開頭我那位朋友,她到處尋求理論的支持。但她差一點忘了,她一直都有充分的權利表達和爭取。因為太關注孩子,她對自己的需求視而不見。「媽媽」的角色反而束縛了她的功能。就像時刻頂著一個易碎的,又比自己貴重十倍的花瓶往前走,怎麼會走得自如?

但在我們的文化語境里,做一個「好媽媽」、「好爸爸」,要比做「自己」正確太多了。父母做什麼都是為孩子。就算傷害孩子,剝削孩子,也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不累嗎?帶孩子本就不易,更何況時刻還要哄騙自己。

真的,這篇文章里我說了很多政治不正確的話。這裡我還要多加一句:

孩子的需要,並不是世上唯一的需要。

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大概都會時不時地有這種感嘆:我們自己也是孩子,始終在變好,卻始終沒有變好。不僅稱不上完美,甚至都未必合格。大家都走在路上,帶著各自的慾望、創傷、無知,和局限。現在這樣,以後也是這樣。雖然是會變得更成熟,但我們都誠實點吧:誰也不可能在二十多歲三十多歲的時候,從當上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做到如如不動,了了分明。

孩子是一個小小的旅伴,他遇到我們,說:「一起走一段吧!」

只是一次相遇。我並沒有變成不同的人,也不必逼自己假裝那樣的人。我仍是那個不成熟的我,仍在走自己的路,不曾佔到他的路上。

我們各自在路上摸索,也相互利用。父母利用孩子,探尋我們作為「父母」的課題;孩子也利用父母,實現他們的成長和獨立。這段路上有真摯的愛,也有傷害,有爭吵,也有合作,有奉獻和犧牲,也有委屈和憤怒,有叛逆,有感恩,或許還有持久的怨恨……但歸根到底,也只是一段路的緣分。

但願他們一起走完這段路的時候,父母仍然做著自己。

他們自問:「我在這段路上得到了什麼?是不是成為了一個更好的我?」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想:「我有沒有替孩子找到他最好的路?」

我那個朋友後來告訴我,她後來對孩子撒嬌,求孩子回家睡覺了。

「效果不怎麼樣,」她笑道,「他也跟我撒嬌,做鬼臉說啊不,啊不,我就敗給他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全家人對這件事的態度都輕鬆了不少。」

我問她:「你自己的感覺怎麼樣?」

她說:「我沒那麼難過了。現在每天跟他軟磨硬泡,還挺好玩的。」

「是什麼不一樣了呢?」我順口一問。

「因為,」她想了一下,「我把我的需要表達出來了。」

接下來是一小段廣告:

這個朋友現在聯合了一些有趣的女性,辦了一個給媽媽(也包括一部分爸爸)看的自媒體。她們在製作一些東西,希望找到更多同樣有趣的父母。這些人有了孩子,但他們的人生不只是為了孩子,他們也在理直氣壯地做自己。

我猜這樣的父母其實為數不少,散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活得很精彩,但有時候並不確認同類的存在。因為「只為孩子」的聲音,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還是太整齊也太正確了。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父母,所以我幫她們嘔心瀝血地寫了一篇軟文。

我很希望世界上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存在,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人在有了孩子之後,好像都必須把人生之路換到另一條跑道上,只能像育兒書上的那些父母,從此過著「科學育兒」的生活一樣。如果你是(或者未來將是)一個很酷的父母,歡迎關注這個公號:Momself,並且把它推薦給那些你覺得同樣很酷的父母們。請複製粘貼到微信公眾號搜索:Momself。

做了父母,你還是自己,你一直都是你自己。


推薦閱讀:

白血病,你給我站住!普通父母應當了解的白血病知識
【自然界】超級英雄的聖誕派對——聖誕掛飾(4)
「恨有什麼用?能讓我爸回家來嗎?」
別等錯過語言發展黃金時期再後悔:4 個簡單方法培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TAG:心理学 | 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