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考察43 角色論的展開——動畫考察理論小結

ACG文化研究的視角和其射程遠比現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裡?國內ACG文化研究的現狀如何? - 動漫下許多答主所涉及的部分要廣闊和深遠得多,本期動畫考察只從一個話題出發進行介紹。ACG文化中無論是動畫漫畫還是遊戲貫通其中的都有「角色」這一存在,答主就想從這個角度介紹一些日本的「角色論」。也嘗試實現一些對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一直以來用到的相關理論框架的整理和說明。本答案將僅對日本的研究前沿做介紹。

進入正文前,感謝 @桜野詩之在她的答案最後對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的推薦。

前一篇:動畫考察42 戀愛,心情/話語,家族——腳本家岡田麿里的戀愛劇和《心欲呼喊》《鐵血的奧爾芬斯》的關係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去原答題鏈接贊同支持:現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裡?國內ACG文化研究的現狀如何? - Macro kuo 的回答

御宅文化——日本的爭議性和中國的態度

將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1995)作為一個里程碑的話,其播映已經過了20餘年。其間萌發於御宅文化的角色們經歷了多樣的變化和革新。由於御宅文化不論是想要以怎樣的性別主體作為消費群體,多少都難以與性慾劃清界限,就算是在御宅文化內容獲得了一定話語權的今天,圍繞著其角色的使用的正當性,在日本的SNS上,其議論總是沒有盡頭,類似國內爆吧,有時甚至會出現大量網路批判的圍攻。而如果人們為了消解這種矛盾而對這些內容進行無害化,使得網路上的論爭和批評平息下來的話,從論理上來說,就會使得連這種文化原本所具有的特異性也被抹消,最終只不過是文化的敗北。

異曲同工,國內類似zecy的動畫是商業的,用來消遣(喜歡看廢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齡較低的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或是Kyon N在知乎的動畫專欄《動畫考察》的水平如何? - 知乎用戶的回答里所提到的不值得研究的聲音,亦或是nbht重視工業技術(分鏡,原畫)鄙視文化分析的上帝地圖炮視角,在作為印證了筆者在喜歡看廢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齡較低的嗎?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下面這段話的同時,也不失為該文化在我國的敗北(這種敗北不僅是商業上的,更是藝術上的)

國內很多漫迷對鄙視動畫的大人說動漫不是光給小孩看的東西,但是從他們對於本主頁文章類似「不要裝逼,看不懂,太長不看,不明覺厲」之類的評論里,可以看出這群人在看他們所謂的不是光給小孩看的動漫時的視角還僅僅是孩子。可以說,中國的動漫界受到的所謂「動漫是給小孩看的」偏見,恰恰也是部分由這群年齡也許不小,但是心智還不成熟的「裝作大人的孩子們」的矛盾心理所促成的。

與此相對,筆者認為,去仔細分析這種文化內容的特異性之所在,才是對於這種文化有益的態度。

從「故事消費」到「資料庫消費」

首先我們從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費論》(1989)開始。大塚認為,乍看上去像是實現了自律的角色消費活動的背景其實是——其根部構造中存在一個支撐內容的「世界設定」,通過對角色的消費行為,使世界設定內的「故事消費」得到實現。(例如許多讀者童年的食玩之一的三國/水滸英雄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大概可以說,類似這種消費行動就如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所言,是一種——在「大故事」迎來終焉之後消費實現自我目的化的後現代行為里——個別的「小故事」的存在方式。

(動畫考察2 被身體呼喚的「聲」——放浪息子和對某個祈願的回應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等文也有用到此書的理論)

之後,大塚就以作為戰後日本內容文化起源直至今天還不斷被召喚的手塚治虫為例,寫了一本《阿童木的命題》(2003)。該書不僅僅局限於他在《故事消費論》里強調的作為可以替換的simulacre(沒有原本的拷貝)的角色(例如重組/更換各種元素形成的新角色),而是將角色記述成了:儘管是在故事裡,卻擁有一次性的「會受傷的身體」的存在——即擁有「紙面上的記號」和「實際的身體」這種兩者間矛盾式二重性的存在。這一論述也反映出了大塚自身的戰後日本史觀。

(動畫考察9 從碇真治到夜神月的想像力變遷——家裡蹲式的心理主義到生存遊戲中的決斷主義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10 從核彈的假想現實到福島的擴張現實(AR)——ACG中日常和非日常的對立到重合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12 「萌」時代「小故事」交流問題中從父權的崩壞到母權的包容——從《罪惡王冠》說日式網路創造力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等文也有用到此書的理論)

繼承了大塚的《故事消費論》,並對其實現了激進更新的,就得數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後現代》(2001)了。東將大塚的「故事消費」替換為了「資料庫消費」,宣稱存在一種作為「萌」要素而被御宅文化愛好者們共有的「資料庫」(當時就有類似「呆毛」或「貓耳」等元素),在那裡就算沒有像是「世界設定」式的「故事」,換言之,不以「故事」為媒介來連接角色,也是可以「萌得上」的。東援用因科傑夫(Alexandre Kojève)的用語,就將這種文化受容的樣態稱之為了「動物化」。然而,東並不是單純在肯定這種「動物」式的角色消費,在他之後的《遊戲式現實主義的誕生》(2007)里,儘管是以「可以反覆再現和替換的資料庫消費」為前提,該書卻借《AIR》等具有後設性的文字遊戲和時間循環故事強調了一次性的無法替換性的抬頭。

(動畫考察3 探尋FRACTALE的真相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6 忘卻的視線——關於劇場版涼宮春日的消失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9.5 「萌」時代「小故事」交流問題——從美少女遊戲,網路人肉到江蘇衛視非誠勿擾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23 透過「情念定型,奇蹟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30 動漫里時間循環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動畫考察31 輕小說與現代日本——「ぼっち」對於「流行」的反駁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等文也有用到此書的理論)

「角色」的自律化

繼承了東的《動物化的後現代》的議論,在筆者導師夏目房之介引領的「漫畫表現論」當中,提供了極為明快的深度議論的,就當數伊藤剛的《手塚已死》(2005)了。伊藤將東的議論概括為「角色」的自律化,將漫畫里的角色分成「キャラ」(chara)和「キャラクター」(character)。前者被定位為——表面的圖像水準的角色,後者則被定位為——被賦予了故事的有血有肉的角色。這種讓人感覺接近構造主義方法論的辨別方式,可以說就記述了漫畫的現代主義的出發點。同時,伊藤還揭示了(例如n次創作的作品裡典型存在的)「キャラ」在沒有「キャラクター」的情況下自律式地被生成,受容這一系列事態的機制。若為了重視故事敘述的真實性,本不得不避開「キャラ」在對角色的描寫中的前面化,然而,1980年代以後的日本漫畫作品,或者說整個御宅文化里,很明顯潮流已經轉變成僅僅只有「キャラ」作為一個自律了的存在在運動下去(即筆者在動畫考察25 進擊的巨人:從有意識和無意識到村上春樹的「高牆」和「卵」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所說的從劇情向角色的傾斜)。對於這種「キャラ」的自律化,我們也許只能稱其為漫畫的後現代式的展開。此外,伊藤還在此書中提出了一個對於漫畫構造水準上的有趣的分析裝置,關於此,圍繞本文的主旨,不得不指出的就是——伊藤把東理論大概的草圖在漫畫批評里實現了精緻化。而之後,伊藤的這一角色論也受到了岩下朋世在他的《少女漫畫的表現機構》(2013)里推崇的細分為「角色圖像」,「角色人格」,「登場人物」的更為精緻化的分類和議論。

「戰鬥美少女」的問題

另一方面,就像「萌」這個詞所蘊含的那樣,我們在消費御宅內容的時候,性式的符號(code)顯然易見是無處不在的。這不僅僅顯示出了絕大多數的色情內容都作為了明顯的性慾的表象而存在這個事實,就好像就算是幼兒向的內容也會有「大朋友」作為粉絲形成一定的消費層一樣,性的符號是暗示性或是涵義性的伏在於作品當中的。齊藤環在《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2000年)里,提出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御宅的文化產物里會頻繁有「戰鬥美少女」這種被類型化了的角色(可以上溯至類似《風之谷》里的娜烏西卡,而最近則有《少女與戰車》中的角色)出現?齊藤類比他所依據的雅各·拉岡的「phallic mother」(男根母,將自己的兒子當作自己的男性性器的母親,也就是指不讓小孩走他本人的路而是讓他實現母親自己的夢想的女性)概念,將這些角色稱作了「phallic girl」。也就是說戰鬥美少女通過對本應該缺失的phallos(男根)的所有(這裡的戰鬥就恰恰代表了男根式的行為),有著phallos的觀眾們就無法對她們(在性上)進行補完。齊藤的觀點指出,御宅文化內容中角色造型的畸形發展並不僅僅是作為了色情內容的替代品,而是有著——儘管phallicngirl們不需要性的對象,觀眾仍然(或者正因此才)會去產生慾望——這種與舊來的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不同的機制在驅動。可以說,齊藤的著眼點在團體偶像的文化內容受到關注的今天也是值得參考的。

2010年代里的議論展開

(動畫考察23 透過「情念定型,奇蹟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里也有用到情念定型的概念以及黑瀨的其他觀點)

黑瀨陽平的《信息社會的情念》(2013)援用Aby Moritz Warburg的「情念定型」(Pathos Formel)這一概念,對於在網際網路已然成為社會基盤的這個環境里生產出的東西將不可避免地淪為n次創作的一種虛無主義(nihilism)提出了一個脫出口。情念定型是指當刻畫出的人物像載有強烈的情念負荷的時候定型式地表現出的身體語言。(具體可參考動畫考察23 透過「情念定型,奇蹟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而黑瀨認為御宅文化內容里的角色整體里也可以看出同樣的東西。這是一種從古至今跨越時代而相通的東西,御宅文化內容自然也不例外。黑瀨指出,正是可以稱得上是畸形的定型式身體語言在這些內容中的表現,才是最為突出創造性的地方。

(動畫考察26 《那朵花》再考:逆轉的視角下角色和人物的關係,超和平Little Busters!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等文也有用到此書的理論)

村上裕一的《ghost的條件》(2011)則提出了這麼一個存在論式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能夠在本應不過是simulacre的角色身上找出固有性?村上將這種不實際存在、我們卻會感覺到好像存在一般的角色稱作「ghost」(或者水子,日文意過早夭折的胎兒)。我們不得不說,御宅文化內容中我們對於角色的衝動在作為反覆可能的同時,也是一次性的——即一種兩義性的對立而統一的存在。

就像這樣,從2000年代到今天,可以說各種日本論者從各種角度展開了各自的角色論。而從這些論點出發,繼續對新的文化,作品,角色和潮流進行討論了的,在主流的出版物中確實是不容易找到,也難怪nbht會說停滯了十年還會將停滯20年。只不過,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日本的同人志評論,類似高瀨司編纂的『アニメルカ』(現Merca)之類的平台卻是藏龍卧虎,可以說是引領了這個時代的少有的定期出版的貴重刊物。這些類似的刊物由於其文章內容和讀者層的限定性帶來的討論的深度和廣度,時不時甚至會比一般流通渠道的正式刊物有著更為發人深省的探討。甚至還會有類似下面這本對里番和成人作品的深度討論:

希望國內同仁對角色論或者亞文化評論有興趣的話,少些對自己不熟悉的理論的不屑一顧,也能多多從自己做起,開始DIY寫作。

郭文放

2016年9月9日

日本東京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去原答題鏈接贊同支持:現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裡?國內ACG文化研究的現狀如何? - Macro kuo 的回答

下一篇:動畫考察44 當代日本動畫中的角色文化表現(3DCG/AR/VR/特效/道具)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秦時明月韓非兵分三路去尋找和天澤交換的籌碼,衛庄首次迎戰夜幕
just because -- 為了最初的執念
秦時明月羅網、陰陽家都要屈居下位, 有兩大超強勢力即將登上舞台
劇場版專題《刀劍神域序列之爭》:堅守的力量,會讓我們忘記死亡奮勇前行。
【一月新番初看】《比宇宙更遠的地方》——那或許是每個人都曾在心中盼望過的旅行

TAG:ACG | 动漫评析 | 日本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