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譜的道德批判
文 | 張是之
1
先看一則歷史典故,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原文如下: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翻譯過來就是: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僕,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卻拒絕領取贖金。孔子知道後說:「子貢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將不會從別國贖回奴僕了。」
後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一定還會勇於搭救落水者。」
孔老夫子洞察人性,見微知著。
子貢開始不去領取贖金,看上去是用自己的錢做了一件好事,這是因為他能夠承受這個贖金的損失。但現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他那樣有錢。這種自以為是的道德高尚,無意間抬高了做好事的門檻,只會讓後來的人感到尷尬。
假如道德輿論宣揚子貢的「義舉」,把他樹為典型,後面的人再向國家索要報銷贖金,就顯得不是那麼光明正大,反而會遭受背後的指指點點,「你看看人家子貢,都不要錢,怎麼不學學人家呢?」
原本一個不錯的政策,就因為道德門檻的人為拔高而難以為繼,這就是孔夫子批評子貢的原因,也是後來他肯定子路接受贈牛的原因。
2
9月6日瀋陽,國足0-0戰平伊朗的比賽結束之後,由於時間已晚,地鐵、公交車停運,在場計程車和私家車以平時10-20倍的價格提供行車服務,結果招致各路批評,認為黑車10倍價格宰客太黑,並表示如果想靠這樣的事情來發財,確實有些不太地道。
簡單來說,可以批評地鐵沒有延長停運時間疏散球迷,但卻沒有理由批評計程車和私家車漲價。
同樣的批評我們還會經常看到,比如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大範圍冰凍雨雪災害,有些人停在了火車上,還有些人被堵在了高速路上。速食麵、盒飯普遍漲價,三十、五十一份的價格讓媒體和圍觀群眾大為不滿,紛紛表示這些人昧著良心發國難財。
熟悉價格機制的朋友,很容易看的清楚,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價格的作用之一,就是快速區分需求的緊迫程度。你著急走,那就加價好了;你不願意接受這個價格,說明你還不夠著急。
圍觀群眾們首先佔據道德的制高點來批評計程車或私家車的漲價行為,其實完全忽略了身處其中願意支付高價而早一點回家的人的感受。
僧多粥少,人多車少,你不讓價格上漲,那就要有其他的方式讓計程車司機來選擇乘客。最常見的方式之一,是排隊。這個時候,真有急事願意出高價的人反而不能出高價,只能跟著排隊,白白耗費時間。這樣真的就更有道德嗎?
更進一步,假如出台規定不允許漲價,很多車可能就壓根不會出現在球場外拉客。你有錢想出高價也找不到車,同樣的問題,這樣也真的就更有道德嗎?
3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成為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在我們常見的道德規範中,都是羞於談錢、恥於談利,認為追名逐利是一件上不來檯面的事情。雖都不願光明正大地承認,卻都在這麼做。
然而,這就像是子貢最開始的做法,他看上去的「無私行為」只不過滿足了他自己「道德追求」的私慾,卻無形之中抬高了整個社會對於「道德」這個概念所代表的行為水準。
本來正大光明的價格問題,只要沒有強制之下的自由交易都是互惠互利的共贏行為,在媒體、大V 嘴裡,變成了一個不道德的宰客行為。
你無私,你有道德你高尚你光榮;我不想像你那樣無私,我就多少有點感覺不是那麼高尚了,不是那麼光明正大了。即便是真能幫助他人,那我還是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了。
這就是道德批判所帶來的問題隱患。
正確的邏輯是,你允許他漲價,別的計程車和司機才會願意過來,才會滿足更多的需求。就像冰凍天氣凍在高速路上的車主,你要允許別人賣高價,然後周圍村子裡的村民才會願意過來賣更多的東西,品種選擇也才會更豐富,效率也更高。
我們的媒體和圍觀群眾們,能向子路和他的老師學習一下嗎?
2016年09月12日,年度第46篇原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