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什麼人最搶手?

《拆掉思維里的牆》的作者古典老師上周六做了一次演講,主題是:「未來5年,什麼人最搶手?」

下面是內容整理和自己的一些補充思考。

未來職業的趨勢

古典提到當97年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的時候反響巨大,而谷歌的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時候,大家並沒有那麼吃驚。

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很多我們以前覺得電腦不可能勝任的工作,也漸漸實現。

《全新思維》一書中提到:20世紀,機器取代了人力;21世紀,軟體則取代了我們的大腦。

那麼在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什麼職業才不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呢?

古典老師給的答案是:「高感性,藝術與科技結合的職業」。

據說全球最著名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公司開始招聘大量擁有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的員工,這可能就是未來的職業發展趨勢。

今年有個Ted視頻也談到類似問題:Anthony Goldbloom: The jobs well lose to machines -- and the ones we wont

演講者來自一家叫做Kaggle的大數據分析競賽平台,他提到機器學習是目前人工智慧最強大的分支,這個概念起源於90年代初期,開始時只能做一些很簡單的工作,比如貸款申請信用評估,識別手寫信件的郵編。但近幾年機器學習的能力突飛猛進,無論是批改高中生作文還是圖像識眼部疾病,都和經驗豐富的教師和醫生差不多。教師一輩子能改幾萬份作文、醫生能看幾萬雙眼睛呢?一輩子的工作可能被機器分分鐘完成。

牛津大學在2013年也做過一個關於未來工作的研究,認為未來每兩份工作就有一份被機器取代的危險。

那什麼工作是機器學習做不到的呢?

機器學習依賴於大量的數據和模式識別,對於出現頻率低的事物就一籌莫展;而人類卻可以接受新的東西,把看起來沒有關聯的線索聯繫在一起。比如電磁理論出現了很久,但和烹飪結合時才產生了微波爐。這時我突然想起聯想的廣告語:「人類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直覺、非理性的跨界聯想能力是人類的一大優勢。

除了機器做不到的事,還有哪些事是機器能做,但人類不想讓機器乾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萬萬沒想到》和《智識分子》的作者萬維剛老師在得到APP專欄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他說人有這麼一種偏見,喜歡過高評價「人與人面對面交往」這個行為,而對抽象數據不怎麼買賬,因為人本質上是個社交動物。

假如你是一個病人,你更願意相信一個一直在第一線接觸病人的臨床醫生的判斷呢?還是相信一個專門搞科研的醫學家靠大數據分析後的判斷呢?

實驗結果是病人更願意相信臨床醫生。

表現出「人味兒」的工作,才會讓別人放著機器不用而用你。

消費升級給人們帶來的變化

2008年我國經濟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後,整個社會開始轉向消費型社會。從衣食住行這些基本消費轉向娛樂、教育、旅遊、汽車、住房等類型。產業也會轉型升級,由粗放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

還有一個人均GDP8000美金線,超過這個線之後,人們就開始追求幸福。

預計到2025年,我國的所有一線城市將會超過8000美金線。

隨著人均GDP的提升,人們職業追求的目標也在變化。

《驅動力》這本書中提到,驅動力有三個層級:

  1. 生理恐懼
  2. 尋求獎勵,避免懲罰
  3. 自驅動

出於生理恐懼,早些年大家拚命工作賺錢可能是為了養家糊口。

當溫飽問題解決後,人們眼中的好工作就變成了:賺錢多、工作穩定。

對於未來,就拿現在一些95後的年輕人來說,生活條件都很優越,職業選擇時就會更加看重自主性、精進和意義感。

職業選擇的視角

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

  • 美國大約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

  • 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40-42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

  • 在日本,企業平均壽命為30年。

這麼來看,一個人不太可能在一家企業待一輩子。

所以要擴大視角,從整個行業、整個領域去考慮選擇職業。

下注某個行業,而不是下注某個公司。

未來職業選擇的一些建議

關於未來職業的選擇,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現在的工作5年後機器能做嗎?
  • 我現在的工作5年後被誰外包?
  • 哪些工作是時間的複利,會越來越有價值?

針對於這幾個問題,可能的答案:

  1. 找一門能和機器合作的職業,把高感性能力發揮到極致。

  2. 選擇頂級甲方或已方。

  3. 基於個性的影響力和基於天賦的生產力的工作。

另外可以選擇「超級個體職業」,因為工作發展的趨勢是:職場->職業->自己。

超級個體職業有以下特點:

  • 自由職業態
    • 與組織結盟,擁有自由職業的能力
  • 同行圈和同業圈
    • 大平台,小老闆
  • 在地青年
    • 與全世界連接
  • 不做大的微創業
    • 做小而強的企業

結語

很多時候,對未來的判斷,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你會選擇未來做什麼呢?

總之,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努力玩吧。

推薦閱讀:

從學術到商業,思維碰壁的高材生
你的職業規劃小貼士
供應鏈績效:講原則,還是講利害?
沒有一份工作會是你永遠喜歡的
我聽過的最可怕的自毀式預言,叫「我不知道想做什麼」

TAG:职业发展 | 职业规划 | 中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