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的「常事不書」..經瑣
春秋三傳「公羊」「榖梁」「左傳」,皆為解釋孔子「春秋」的著作。「左傳」偏重記史,其餘兩傳偏重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
由於「春秋」的文字極為精練,因而講白了,「公羊」「榖梁」就是拿顯微鏡研究每個字,甚或是「春秋」應寫而沒寫的字,發掘文字下的真實含義。換言之,「公羊」「榖梁」就是把「春秋」當成密碼書,破譯之。類似有人指證歷歷「聖經」中的文字是一組一組的密碼,破譯以後就能預言未來。不過「公羊」「榖梁」不是揭露預言,而是闡明聖人故意不言的真理。
「常事不書」就是說「春秋」不紀錄平常之事,書裡的每一段看似平常的文字都有其特殊含義。「公羊」用此方法解讀春秋,以下舉ㄧ例:
桓公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春秋)
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甞,冬曰烝。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則黷,黷則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疏則怠,怠則忘。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公羊)
所謂烝,就是冬祭,既然常事不書,「春秋」為何要紀錄這麼平常的事呢?因為要譏刺冬祭這件事,為何要譏刺冬祭呢?簡言之,因爲「亟」則不敬,不敬則怠惰,怠惰則忘,因而譏之。簡言之,「公羊」認為孔子用非常的眼光紀錄這件平常事,極簡的文字中帶著一種明確的批判,認為此事不合「禮」,或不合「法」。
雖然沒有一個批判的文字,但純粹將此事記錄下來,就是一種批判了。
「公羊」全書裡有三十幾處「.......不書,此何以書」,說穿了就是ㄧ種破譯「春秋」的方法,說明「春秋」沒有明講的真實含義。
清代的方苞就批判「公羊」常事不書的解經方法,認為莫名其妙。以下是方苞的說法:
「春秋通論序」
......若夫常事不書之說,實起於公羊,而唐宋諸解經者靡不奉為龜鑒。夫以為常事不書,則春秋所書者必非常之事也。非常之事必以非禮也、非法也,非禮非法必皆譏皆貶也,於是明明得禮者必以為非禮,明明合法者必以為非法,深文羅織,罔顧是非,每條必砌成罪案,使孔子為法家峻刻之尤,而春秋且為刑書,為謗帖。.........
方苞以宋儒理學為宗,對於漢儒的經學方法採取批判的角度,他認為這種方法使得「春秋」變成羅織罪名的一種「謗書」,「春秋」明明沒寫,「公羊」卻無中生有,過度引伸,曲解聖人之意,如此一來,明明合禮的成了非禮,明明合法的成了非法,罔顧是非。
我認為方苞的批判是很有道理的,現代人應該也都會覺得很荒謬,但是唐宋以來的解經者,都將此方法奉為圭臬,實不足取。
然而換一個角度觀之,「公羊」的解經法,可一窺漢代知識份子的思維方式,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就是用這種邏輯變出來的。
此篇談經之瑣事 1。
雁默
2016.9.14
推薦閱讀:
※我國當代稅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什麼水準?歷史書中的「重稅」又是什麼樣的?
※兩位京內的高官,為考生名額分配吵到天翻地覆
※為什麼有人說楊絳先生是最後一位大師?現在還能被尊稱為先生和大師的有哪些人?
※蘇南與蘇北之間,鹽城真的產鹽么? | 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