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人類常做火雞??式的歸納

再說日常生活中的歸納

在我們都是農場主的火雞??一文中提到:雖然短期的歸納推理並不特別可靠,但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卻在不斷地踐行這種草率的推理形式。先對歸納作一個簡單的定義:

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

從一些已知的觀察中總結出一般規律的推理形式,它代表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

關於歸納推理有許多非常著名的例子,最常見的可能是下面這個:

我們觀察了1000隻天鵝,發現它們都是白色的,於是我們歸納說,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究竟有多麼依賴于歸納推理?可以回憶一些平常人都經歷過的事件:

  • 地獄黑
  • 讀書無用論
  • 五毛,美分等貼標籤行為
  • 操作系統都擁有圖形界面
  • 關於智能手機的各種操作習慣,認知習慣

這些結論都是有限歸納,從一些比較特殊的例子進行概括,推而廣之到普遍現象,中間再經過一些傳播學上的機制,最終成為我們看到的樣子。

為什麼常做火雞??式的歸納

從生物進化角度尋求原因

  1. 現實世界非常複雜,人類在處理問題時面臨各種各樣的條件
  2. 日常生活對歸納的強度和準確度要求並不高,收集用于歸納的材料非常耗精力
  3. 人類的注意力,推理能力有限
  4. 人類如果要在紛亂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就必須節省能源
  5. 從少數事實中,得出一般結論,有利於降低周圍世界的複雜性,讓人類更容易生存下來

進化論的主題只有一個:適應環境,生存下去。如果說要在生物學特徵上尋找某種「目的因」或者說「動機」的話,那多半會追溯到進化上去。雖然有些學者主張進化論本身是「無目的」的,但這是站在反對以前那種生物學上的泛靈論而言。這裡不追究精確含義,假定進化的目地就是「適應環境和生存」。

為了達到進化論上的目的,人類的生理特徵經過自然選擇,留下最適合顯示世界的部分,對應於這些生理結構,產生了相應的功能,並且延續到今天。雖然如今的人類已經不再面臨遠古時期經常出現的生存問題,如躲避猛獸,尋找食物等等。但是這種生理學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是保持穩定的,也會繼續影響著人類的行為。

從認知上尋求原因

涉及到進化論的內容時間跨度很大,很難說能找到特別精確的證據來論證。相比於進化論,在細節方面著手的認知科學則產生了很多非常有趣的研究。

日常概念(不討論科學概念)的形成

人類是如何認知日常概念的?比如「??蘋果」這一概念?簡單來說,實體的概念和其所指稱的內容之間存在某種映射關係,而這個關係的建構是雙向的,關於這種建構有比較流行的模型存在:

人工概念是人為的、在程序上模擬的概念

這種方法是赫爾(C.C.Hull)於1920年首創。研究發現,概念形成過程是從許多具體事例中歸納和發現共同因素的過程,而且受到反饋的影響

自赫爾之後,許多心理學家利用人工概念探討了概念形成的一些規律。最著名的為布魯納等人(Bruner,Goodnow&Austin,1956)的實驗研究,他們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設檢驗模型。這一模型認為,概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被試者通過對所給剌激材料的分析與綜合,並依據自己的知識經驗,首先提出一個與目標相一致的假設。然後再根據主試者的反饋和對新材料的分析,檢驗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設,最終形成概念。其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假設--檢驗--再假設--再檢驗--直到成功。這一模型以後得到了許多學者研究的證明。

通過上述的認知過程,人類逐步理清現實世界的複雜性並建立起自己的認知框架,一旦框架形成之後,便會使用認知框架去進行新事物的認知。這就與前面說的「web世界中常見的圖標符號」案例聯繫起來了。這種給圖標賦予對應的含義的行為,是符合人類認知過程的。

腦的分工與能耗

往更深的層次說,可以尋求這些現象的神經學基礎,主要是關於神經結構與認知現象。這部分內容非常多,本文需要了解的主要是:

  • 人類大腦是分工的
  • 人類執行已經形成的模式是容易的,低能耗的
  • 人類學習新模式或者打破舊模式是困難的,高能耗的
  • 人類總是傾向於低能耗,容易完成的模式(儘管有時候可以有意識控制)

給設計和前端的啟示

  • 保持概念框架的一致性
    • 打破固有認知模式是需要很高成本的,尊重業界已經形成的某些固定模式
  • 幫助用戶進行歸納
    • 降低用戶在識別,建立認知模式時的難度

推薦閱讀:

改變認知模式,其實是一種治療
Low的不是人 ,而是你的認知
如何才能實現差異化競爭?
邏輯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策略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TAG:归纳 | 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