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兒童文學·第2期 什麼是classics - 從The Secret Garden談起

第一期戳這裡: 聊聊兒童文學·第1期 - 兒童文學的種種套路Common Assumptions

說到經典文學,每個人腦中都有一個長長的清單,不管列出的那本書有沒有讀過,不管那本書和自己的生活有沒有關聯。能列舉經典作品名字的同時,我們又無法一次性囊括「經典」的概念和意義。這是不是很神奇?我們為什麼能認定一本書是經典,兒童文學中的經典又有哪些門道?

1. The Idea of a Classic

著名兒童文學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Laurence Sipe (1996) 寫過一篇「The idea of a classic」. 她在這篇文章里列舉了7種假設,探討讀者對於「經典」的定義。當然,如你所想,無數作家和教育學家寫文章討論過這個問題(T.S.Eliot (1944), Charles Sainte-Beuve(1850), Frank Kernole(1975), etc.),沒有人能給一個確切的單一完整定義。教師、圖書專家、家長腦海中都有一個清單,我們直接或間接地了解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希望孩子錯過這些它們。那麼問題就是,文學作品的價值在哪裡?Where does the literary worth, significance, or aesthetic value, lie in? 以下即討論Sipes提出的七大假設:

(1)In the text itself?

亞里士多德認為完美的文本能夠最大限度地放大自身的價值,塑造自己的genre。也就是說作品的文學美學等一切價值皆為內在。即,有些書成為經典是因為亞里士多德推崇的「intrinsic excellence」. 這一點在新批評主義學派也是公認的,比如Brooks & Warren (1975;1987)就說過,經典文學作品都有「well-wrought urn which held aesthetic content」.

(2)In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如果按照馬修阿諾德的文化理論,作者的創作背景與作者自身的寫作才華是同等重要的。要創作出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作者的文化語境和作者本身都是關鍵因素。T.S.Eliot也同意context理論。他認為「maturity」最重要:Maturity of the civilization in which the writer lived; maturity of the language and the other literature surrounding the writer; and maturity of the mind of the writer him/herself.

(3)In a higher, more important ethical system?

擅於從社會形態變化的角度去考量藝術作品的批評家會傾向於這一學說。他們考量一部作品在何種程度上或迎合、或挑戰、或質疑、或反叛當今主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hegemonic ideologies)。早到柏拉圖,19世紀的社會倫理學家,到當代西方文論,馬克思主義,再到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批評家,大約都有這樣的理論基礎,他們共同思考的是作品所產生的道德和社會效果。

我們認為兒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這種易受影響的特質(impressionable)就決定了一種假設,那就是我們想當然地以為兒童文學作品包含的內容必定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價值觀和行為。社會倫理視角下的兒童文學因此成為了強大的社會推動力(「a powerful social agent」)。在我們推行或禁止一部兒童文學作品的時候,考慮的就是這一類的社會—政治(socio-political )因素。可想,百年來被推崇的一部部經典文學,也都因為社會價值觀而被推崇;被質疑的一部部作品,也是因為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被禁。「經典」這一個標籤,隨著意識形態的變化,也在不斷地起起伏伏。

(4)In the author?

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浪潮下湧現了不同的聲音,比如Sainte-Beuve,認為authors being classics, rather than texts,是作者的才華和卓越之處成就了作品。所以,對於許多經典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傾注最多心血、融入最多靈感、展現最多才華的那幾部。

(5)In the individual reader?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主觀主義文學批評,比如Norman Holland和David Bleich, 就會同意這樣的觀點。文學的價值完全在於個體讀者的心裡。每一個讀者閱讀到的都是一個不同的個人身份認同的主題("identidy theme". ). 主觀主義文學批評稱作品為鏡子,每個人在其中的投影都是不同的。

(6)In the interaction or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Literacy領域的學者,比如Louise Rosenblatt (1978), Wolfgang Iser (1978)就會同意這種觀點。他們的研究側重於評估讀者與文本之間怎樣產生美學效應。即,藝術價值的確存在於文學文本,但藝術效果的產生是發生在讀者-文本互動之間的。Iser 曾說 「The text offers a set of instructions to the reader, but the reader also is responsible for filling the gapsor indeterminacies in the text by the postulation of inferences.」 這一點可能現代和後現代作品的讀者最有體會 -- 現代作品當中的模糊性和隨機性需要讀者自己去fill the gaps。

(7)In the social community to which the reader belongs?

社會成員對文學作品的公認。

除了以上七點,我自己感觸最深的還是社會成員對文學作品的公認。口口相傳,加上教育的價值灌輸,即使沒有讀過也完全能了解哪些作品是「經典文學」。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經典的這一份教育經歷完全是由社會力量主導的。There is a social construct, or rather a hierarchy, of people who have claimed a literary work to be relevant over time and therefore students have been told that by reading this work you are being educated by the "classics." The canonization of literature has been used as a barometer in literacy.

受歷史原因影響,美國(或者說英語世界)的經典兒童文學大多來自英國和歐洲大陸。關於經典文學的討論,我想以英國兒童文學經典《秘密花園》為例。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一說The Secret Garden, 大多數人想到的居然是填色本。但不管怎樣,就算是沒有讀過這部小說的人,也一定了解「秘密花園」這個比喻。我們可以把許多東西看作一個秘密花園,你需要的只是那一把通往曼妙花園的鑰匙。如書里最後一句說,If you look the right way, you can see that the whole world is a garden.

2.The Secret Garden

電影: [中文字幕]秘密花園 The Secret Garden - 1993 (三位小主演演技逆天,plus管家是唐頓莊園里的granny的扮演者Maggie Smith演的)

讀書筆記:The Secret Garden - What is a Classic? - 知乎專欄

「什麼是經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The Secret Garden (1911) 既然被封為經典兒童文學,那麼是誰給予了它這一封號?它又為何能歷經百年而不衰?Sipe (1996) 曾說,所謂經典經久不衰既是文化建構的產物也是讀者的個人體驗: "that enduring appeal may be as much of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 a matter of individual engagement" (p.32). Is this barometer an accurate one, and who is measuring? It is without a doubt that classic literature holds value, as they are a window into our cultures scholarly history, but it i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dividual readers reception to the literature that produces its value.

就此,拿The Secret Garden來說,它何已成為經典:

(1)普適性 以及 時間的考驗

在我看來, The Secret Garden 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其普適性。一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熟練使用"secret garden" 「秘密花園」 這個片語的時候,它已經成了一個跨越國界和語言、為人廣泛熟知和使用的文化典故(cultural reference),這是所謂「經典」創造出的最大財富之一。The idea of 「classics」 involves how it creates something that establishes a universal, common notion for readers of a hundred years. The idea of a 「secret garden」 can endure as a set phrase and a cultural reference across nation-state and linguistic borders contributes to the reason why we identify this book as a classic.

To a broader sense, the literary value of classics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urvive over the 「test of time」, to arouse wide responses among readers even across countries and cultures, to establish cultural reference, to become icons and landmarks. 他所謂的test of time是指,在後世後代無數新作品問世之後,經典文學還能夠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The list of books continue to shift and change as new literature is introduced into popular culture, but some books seem to having more staying power than others.

(2)經典的結構、意象與主題

I would identify 「classics」 as somehow containing patterns – structures, images, metaphors, motifs that readers can commonly identify and connect to certain notion and implications. These patterns either establish/carry universal implications or contradict the old constructs. 換句話說,經典作品總有包含「原型構造」的魅力。Wilfred L. Guerin (2004) 在《文學批評理論基礎》中說道: 「No literary work survives because it is merely clever, or merely well-written. It must partake somehow of the universal and, in doing so, may contain elements of the archetypal」 (p. 175). 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僅僅是因為寫的漂亮就流傳百世。它必須含有某種普遍的原型在其中。這個archetype不僅僅指歷史文化典故,還泛指一切運用與藝術作品的構造手法。The Secret Garden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其內容和手法皆有經典架構。

首先,秘密花園本身是一個高度理想化的空間。它有迷宮一般的小徑,沒有小鳥的引導沒有人能找到大門;它有高聳的圍牆和層疊的常青藤,只有瑪麗能找到哪一叢藤條下是那扇雕刻滿時光印記的古舊大門。這扇大門好比一個奇幻實際與現實的界限。在鮮花遍地、綠野無垠、動物嬉戲的秘密花園中,孩子是自由而快樂的。這裡沒有大人的管教,沒有工業的嘈雜,沒有莊園的陰森,更沒有現實世界裡的虛偽冷漠。瑪麗在成人世界裡養成的乖戾性格在這裡全部都卸下鎧甲。別的不談,百年來,無數讀者都被秘密花園被打開的瞬間那滿眼繁花似錦的景象所迷醉。單憑那一個鏡頭,The Secret Garden就足以稱為經典。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小細節,就是書中的地理位置。其實到資料庫里搜搜,許多學者都做過經典兒童文學的地理研究,包括愛麗絲系列、綠野仙蹤等等. 總結起來就是 Translocated geography. 小女孩出生在殖民時期的印度,一個英國官僚貴族家庭,父母死後過繼給英國的姨父收養,故事其間還提到美國南方。讀來彷彿有Tennessee的鄉村風情, 有Emily Bronte筆下的Yorkshire, 有20世紀初作者想像的印度, 有曼徹斯特工業城市的生活,也有約克郡伊甸園般的莊園. 故事的setting可以用地理空間混雜(hybridity of different geographies) 來形容。許多研究者指出這便是故事想要突出的普遍性。秘密花園,可能存在於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心靈花園的重生,小瑪麗的人格重塑,小少爺的新生命,這樣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地方。

「秘密花園」

貫穿全書的意象自然是秘密花園了。今天的「秘密花園」已經成為一個廣為流傳、熟練使用的reference,象徵一個理想的空間,不管是現實中的還是精神世界中的空間,人們在那裡可以得到治癒和釋放。如同任性暴戾的小瑪麗在打開秘密花園後,學會了愛護動物,學會了交朋友,學會了溝通,學會了微笑。出生便被認定病弱的小少爺從未出過房門,第一次踏進花園,彷彿被自然治癒,漸漸站了起來,學會走路,學會享受陽光和微風。瑪麗的姨父踏入花園後,也漸漸學會了笑對人生,不再因為喪妻之痛而沉淪,不再以過度的保護囚禁兒子。全書結束於大家對秘密花園神奇力量的讚歎。「秘密花園」也由此引申為神秘的寶地、治癒的角落之意。如Saint-Beuve (1850;1992) 所說: 「A true classic…is an author… who has enriched the human mind, who has actually added to its treasures and carried it a step forward」 (p.4, as cited in Sipe, 1996, p. 32).

經典的主題

這本書最重要也最偉大的主題,恐怕也是百年來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就是兒童具有成人沒有的力量。這一點在小說中的體現就是小瑪麗找到了秘密花園的鑰匙,而深陷成人世界苦惱的姨父沒有這一把通往美好世界的鑰匙。這個情節本身就是十分玄學隱喻(metaphorical)的。姨父的喪妻之痛使他無法工作、無法照顧唯一的兒子、無法面對曾經的花園,而三個孩子卻切切實實地向他展示了秘密花園的治癒力量,讓他重拾快樂。Archibald Craven said to Mary, "You have done something that I thought no one could do." Very often, these adventures usually lead to certain ethical, educational message that adults expect to deliver to children. 這種pattern在兒童故事中十分常見。孩子總有通過一系列冒險最終令奇蹟發生的神奇力量,而這種力量正是麻痹於成人世界的大人所不具備的。

冒險與探秘(Adventure 和 mystery) 大概是兒童文學中最多的主題了. 而The Secret Garden 的冒險主題獨特在於,瑪麗和兩個小夥伴探索秘密花園的旅程帶有很大的逃跑主義。他們帶有孩子好奇天性的同時,還帶有遠離成人的灰色世界的理想。Escapism for children 在當代文學研究是一個很獨特的話題。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最後,經典文學在當代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小的。拿The Secret Garden來說,瑪麗的父母是印度的殖民機構高層,家裡的僕人全都是印度奴隸。談及印度人和他們的棕色膚色,書中的語言極為歧視性。在英國生活期間,瑪麗和他的夥伴也是天天被一群僕人圍著轉。仔細看對話就會發現,僕人們的對話全都帶有約克郡的鄉下口音,而小主人們的口音全都是標準拼寫。加上小主人們對僕人頤指氣使的語氣,社會階層的差距愈加明顯。作為成人,我們無法得知孩子如何理解這些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社會問題。

綜合考慮,經典文學留給我們的又是一串問題:

1.既然經典作品已流傳百年,那麼當時的主題與情節還適用於當代的孩子嗎?比如之前談到的escapism(逃跑主義)等。

2.如何處理書中涉及殖民主義、社會等級和種族歧視的內容?如何讓孩子理解社會問題的歷史性?

3.經典兒童文學在多大程度上是套路化、過時的?

下一期預告:聊聊兒童文學第3期-歷史小說。

References

Burnett, F. H. (1911). The Secret Garden (reprint edition. April 30, 2013). San Diego, CA: Canterbury Classics.

Sipe, L. R. (1996). The idea of a classic.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22(1), 31-33.

Turner, B. (2010). 「Which is to be master?」: Language as power in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 35(3), 243-254. DOI: 10.1353/chq.2010.0005

Wilfred, L. (2004).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4th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3.番外:早期兒童文學探微

The Secret Garden 是1911年出版的,此前的19世紀末正值兒童文學的Golden Age,代表作包括1881年的Mother Goose系列等。這一時期出產或再創造的兒童文學作品到今天都是大名鼎鼎、化身為cultural icon的經典:

回顧歷史,兒童文學由口述形式發展起來(oral tradition),代表形式為nursery rhyme,近似於兒歌,寓教於樂。也有寓言和童話已口述形式流傳。有了文字載體後,兒童文學漸漸有了插圖、圖書和全繪本。早期的兒童圖書有著非常固定的色譜(color scheme),也就是溫暖的大地色系(Earth tone illustration, 直到今天也十分流行):

除了大地色系,早期兒童文學還有一些共同的套路,比如兒童與動物天然的親近感,韻律,文字的排比與重複,從genre上來說最流行的是fantasy and non-sense(奇幻冒險題材) 和 adventure的類型小說,而且擅長使用「真人」角色,比如Huckleberry Finn.

資源:1000 Images about Fairy Tales: pinterest.com/skatetast

—————————————————————————————————————————

來這裡找我玩:

1. Instagram: xicheniris https://www.http://instagram.com/xicheniris/?hl=en

2.微信公眾號:dr_yuuan

推薦閱讀:

伊塔洛的秘密——《義大利童話》
兔子姑娘
一起來學寫童話吧!第八章 為了更好地浮現在眼前
風靡一時的《冒險小虎隊》去哪兒了?
英國兒童文學入門(4)妖精故事的傳統

TAG:英国文学 | 文学 | 儿童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