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沒有將自己的學說發展成如基督教般的宗教呢?而是僅僅當作文化知識進行傳播。?
如果儒家發展成儒教,中國是否會如西方世界一樣由宗法社會變為宗教社會?我們是否也會經歷中世紀般的黑暗?
這是由儒家學說的性質決定的。先糾正題主一個說法,儒家傳播的不是文化知識,而是貴族精神。
所謂貴族精神,簡言之:做君子。
孔子的學說,從不把一個人凌駕於任何人之上,只對道德標準和人格修養給予極高的地位。孔子不搞個人崇拜,不樹立權威,沒有家長作風。故,儒家學說不可能成為宗教。「宗教」一詞最早見於佛家論著,本源在於「教」字,由於禪宗的流行,才使「宗」「教」二字並舉。後人沿襲使用並擴大語義,不獨指佛家。
——以下純粹個人觀點,歡迎批評——
回到語義本源,佛教道教的「教」字,即教育、教化,宗教就是關於「世界與人」、「人與人」兩個話題的知識教育,在這兩個核心話題中是否有神明存在並非至關重要,所以儒可以與道釋並稱為「三教」。
孔子本人更著重教導的是關於「人與人」的知識理念,後世儒家則在「世界與人」的話題上努力找補,最終致使儒在世俗社會中也形成了不輸於其他宗教的實質力量。這個問題有點博大精深的意思,容我簡單粗暴回答下。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集中在社會倫理方面,出發點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說,對於宗教理論所必需構建的本體論和儀式體系都基本是空缺的,他沒打算也沒可能在他把儒家手裡發展成宗教。
事實上孔子時代諸子百家對於這兩方面總體都是不太關注的,本體論方面(簡單地說就是解釋世界起源,從何處來何處去這類最根本的問題)他們都沒有投入太多關注。對此陰陽五行學說有所涉獵,道家簡單帶過,目的也只是為他們各自的方法論鋪下路,並不是為了構建一個完備的世界觀。
而宗教必須的儀式體系方面更說不上了,除了墨家(要說最有資質向宗教發展的其實是墨家)有一點組織後來也往黑社會方向發展了,諸子百家一般都是純理論不玩組織建設的。因為當時各派學說的目標都是向上指向官方顯學,對象都是貴族精英,而不是向下去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孔子也是只想和君子打交道而根本沒打算帶小人玩的。(當時君子小人不單單是道德標準,也兼有身份的含義。君子本身是貴族氣質,語境和紳士感覺上相近,小人也是一種低身份的人。)當時中國的大環境如此,就孔子往宗教上發展的空間本身就極小。而當時的以周天子為首的宗法體系下所把持和壟斷的祭祀體系下,宗教禮儀體系比較完備,如果要往宗教方面走必須以反叛者角色出現(事實上各大宗教的興起都是這種革命者面貌出現的),這對於一心想克己復禮的原教旨主義鐵杆周粉孔子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那如果孔子鐵了心往宗教上走呢?
歷史上後來很多儒學推崇繼承者們也意識到了儒學的局限,本體論上董仲舒為獨尊儒術加入不少神神道道的元素,宋明理學學者後來試圖糅合佛教和道教思想去搞三教合一;組織教義上什麼三綱五常的準則,參照祖宗崇拜儀式神話並禮拜孔夫子之類,都是去把儒家往儒教上推,有點進展,但是推了兩千年都沒完成得了,作為當時鬱郁不得志,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孔子更是做不到了。真有人這麼干過只是沒成功
關於儒學不是儒教已經答過很多了,給你幾個之前的回答,就沒必要再贅言了。
為什麼人一定需要有宗教信仰?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道釋儒門三教歸一,算來平等肩齊。是否真如其言?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儒教是否可以改變當前社會亂象? - 徐曉軼的回答 - 知乎
關於是否會如中世紀,這是不可能的。
1、中國不太需要宗教的問題,我在上面的回答里已經說過了,所以中國不可能發展出如天主教、伊斯蘭教這樣的一神教,那麼在中國就不會出現西方那樣的王權、神權並立,甚至王權神授,神權壓到王權的情況;
2、中世紀的出現有其政治、經濟基礎,即日耳曼蠻族擊破西羅馬帝國後,政治上以軍功貴族行封建、經濟上是農奴制的大莊園制,而中國自秦立郡縣就沒了封建(漢初封建即有七王之亂、晉初封建即有八王之亂、明初封建即有靖難之役),經濟上是以自耕農、小地主為主體的小農經濟。所以西方是有強大實力的貴族組成共同體,在各自的封地內為所欲為;中國則是強大的中央集權,統一的帝國
3、日耳曼蠻族和滿清一樣,落後的游牧民族突然擊破了原本強大的先進帝國,跑馬圈地在自己的封地里稱王稱霸,消化吸收羅馬文明的遺產都來不及,哪還顧得上發展什麼文化、文明(還好有天主教撫慰其心靈,否則也免不了元的快速崩潰,這就是文化特質不同);而中國文明中段唐宋都是漢人自己的帝國,不存在這個問題(但五胡十六國、五代這樣胡主中原的時候就有點象),尤其是宋,本朝與士大夫共天下,文昌至極
第一,孔子不談鬼神。
孔子是反對談論生前死後的事情的,大家很熟悉他那些對子貢子路等十萬個為什麼的教導。他的觀點都是以人類社會為起點,提出指導人們在社會中如何行為的思想與方法論。「禮」並不是什麼神秘的魔法或神秘力量,是一個可以為了人類社會服務的道德規範,遵守此規範的回報也是人類社會的內容,如社會地位、金錢收益、官職等等。反過來看看宗教,宗教信仰一定會或多或少和鬼神以及神秘的事物相關,教義會強調有高於人類的神/佛等類似的高等狀態的存在,信仰的終極目標多半是成為或靠近那些高等狀態,遵守教義戒規的回報也往往不在人類社會中,而在人死以後。從生死角度,孔子的理論是無法成為宗教信仰的。
第二,孔子不崇拜偶像。
孔子所提倡的禮的源泉是國家與君王,禮的內容往往最終為君王的治國政策服務。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不崇拜偶像的,儒家思想的追隨者的精神寄託就是每一個存在的國家與每一個當政的君王,君王和國家會不斷變化,因此精神寄託也在不斷變化。反觀宗教,以當今世界三大教為例,都是有偶像崇拜的,上帝與耶穌,真主與默罕默德,佛陀與菩薩,雖然佛教的偶像總是不斷增加,不同派系間也有區別,但這些偶像不以其在人世的生死為界,基本上千百年來有延續性。對於宗教來說,偶像的延續性是極其重要的,這才能促成思想的統一與穩定,從而發展壯大。偶像若時常改變,則教義不穩,創新過多,其可依賴性就大打折扣了。
第三,其實今天的儒家也算一種宗教了。
基督教的形成是在耶穌死後,佛教的形成是在釋迦摩尼涅磐後,伊斯蘭教比較特殊,默罕默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把抓的超級地位使得他在生前就確立的伊斯蘭教,但那也是在他成功把自己塑造成半神先知之後了。同樣,儒家思想的發揚光大是在孔子死後。宗教在死後發展有一個好處,就是後人可以篡改,可以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演繹成神,聖經新約和大乘佛教都是這方面的例子,耶穌和釋迦摩尼在生前都強調的是自身的修養與鍛煉,都沒有提及「度人」的思想,但今天的基督教和佛教從其發展的利益出發,極好地拓展出了「幫助別人」這一功能。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實被修改的更多,儒家思想在他死後百年才被帝王集團看重,以董仲舒為首的智囊集團真假混雜地使用了孔子的言論,形成了現在我們更熟悉的儒家思想,雖然仍是帝王之術,但主要加入了一些神學元素,比如說帝王是天的兒子,不如用天人感應強調君臣父子夫妻的從屬關係等等,包括到本朝經歷過前三十年意識形態動蕩後依舊保留的祖先崇拜。從西方觀點來看,儒家思想就是儒教,是一套完整的宗教體系,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都是這個宗教的信徒,遵循其規則行事。
最後總結一句,「在知乎上不問是不是,只問為什麼的,都是……」那不是他的工作。
推薦閱讀:
※也聊中國汽車史(2)1956-1983
※劉、項「軍功王政」的不同命運 | 城與邦
※這些當紅明星原來都是滿洲八大姓氏的後代
※美國網友吐槽中國最強王朝,幽默的讓人無語!
※為什麼諸葛亮5次北伐慘敗?蜀國人口不到北京海淀區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