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飯盒
小時候,家裡都有一隻鋁製的飯盒。是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樣子就那麼幾種,長方形或者橢圓形。每次帶飯的時候,怕蓋不嚴實還拿小繩綁著。那時也沒有我們現在的塑料兜。都是用一種叫網兜的東西裝著,拎在手裡,或者掛在自行車的車把上。
那時候的飯盒大部分會用當時很流行的鋁來製造,銀灰色的啞光,光滑但有著磨砂的質感。是那個統一生活樣式時代里,必備的日用物品。大概只有裡面的飯盒菜能顯示出主人的生活狀態吧,長方形的盒子里,無法做間隔,導致飯和菜只能混合在一起,但這卻是當時最迷戀的味道,被菜湯汁浸潤的米飯的香味。每次用完,我們都會仔細的擦拭,逐漸的,它變得鋥亮。鋁飯盒不是那麼堅硬,不會對提包帶來傷害,但堅硬的鋼勺、鑰匙,卻都能在上面留下印記,磕磕碰碰,坑坑窪窪,落下時間的印記,也落下了我們的回憶。經過長期使用而有歲月痕迹的物品,因為保留著舊的記憶和生活味道,並且因為人、事件和時間所賦予的意義,得以構建出恆久感動人的生活美感。
鋁飯盒是父母那一輩「上班族」的必備。每天早上,天剛亮,就看到媽媽在把昨天的剩菜裝到飯盒了。到了單位,先把飯盒放在鍋爐房,或者蒸飯房,由專人負責加熱。中午,大家端著熱氣騰騰的飯盒,三三兩兩的開始午飯。相同的飯盒很多,也有拿錯的時候,稀里糊塗的吃了,找不到的人急的團團轉。於是,很多的飯盒上,都做上了自己專屬的記號。或刻上一個符號,或用一個繩子做標記。
從小就羨慕父母能帶著飯盒去上班。到了上學的年紀,鋁飯盒依舊陪伴著我們。學校離家遠,中午不能回家,便用它裝上一盒飯菜當做午餐,周圍的同學們都有一隻,大家一起把飯盒聚集起來,飯菜的香氣散發在教室里,交織著家的味道。
在歐洲,一個簡單的籃子或一塊品質不錯的山羊皮可以帶著自己的午餐。直到19世紀的「飯桶」這個飯盒的祖先出現,它只是一個堅固的金屬桶,配上了一個嚴實的蓋子。最開始,很多人用它來保存豬油。卻意外發現,這個能讓人方便的帶著自己的午飯了。
在中國古代,飯盒的前身是食盒,食盒就是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於攜帶行走的,可提可挑的長方形大木盒子。n當時的名流,出門訪友,或參加詩社、文社的活動,與至交把酒言歡,常會事先準備一些餚食果品,作為助興的下酒菜。食盒有木、竹、漆等材質,其中又以木質的居多。製成的食盒經常有金屬包角,耐磕碰,又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時候不易晃蕩。想想當年王羲之,一定是帶著食盒,邀三五好友,在初春的小溪邊,曲水流觴,好不愜意啊。
午飯時間了。同事們開始選著想吃的東西,訂餐,叫外賣了。陪伴我們的是80年代末期就出現的,那種送外賣的白色原料是聚苯乙烯的飯盒。據說有毒,其實真的有毒。但還有人在乎這個嗎?也許再沒有人在乎什麼樣的飯盒來盛午飯了,鋁飯盒已經很少見了,但那一盒熱騰騰的飯菜,還在我們的記憶里不斷回味。
推薦閱讀:
※你在生活中用到最高端的語言學知識是什麼?
※為什麼廣東人早上吃早餐要花費那麼多時間?
※那個要嫁給愛情的女孩,最後嫁給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