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的長期經濟影響——來自中國東北的證據

這是在問題中國被殖民者統治過的個別地方為何成為現在最發達的地方? - 經濟學下的回答。題目可能比較有爭議,拜請謹慎閱讀,不要隨便外推結論。另原回答下@Patrickshiro 和@山水 給出非常有益的評論和批評,建議閱讀。

感謝 @Sean Liu列的文獻,再列舉一篇關於東北的研究,Mattingly(2015)。

撕逼預警。在我看來,假設我們大家都尊重事實,那麼很多無謂的爭吵都來自於擴大問題範圍。嚴格按照題主的問題來的話,答案是肯定的。

再次強調,下面的這些命題全不相等,每兩個中間都有很大的距離,不能一路往下推!研究做出來結論邊界在哪裡就在哪裡。最後,每一個命題前面都要加上一句話:控制其它條件。什麼地理啊人口啊之類的,肯定都要控制的。

目前,被殖民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要更好。

被殖民的地方狀況更好。

被殖民有好處。

應該尋求被殖民。

每兩個之間都有鴻溝,絕對不能模糊!這個回答只針對第一個問題,如果用數學來說,應該要解釋的是E[GDP_{now} |1_{colonized} ]>E[GDP_{now} |1_{uncolonized} ]

現在可以開始介紹Mattingly的研究了。他選取的區域沒有那麼引人注意,但絕對是相對好做的。偽滿洲國在內蒙古境內有一段邊界,如下所示。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結合雷達資料庫(SRTM, Shuttle Radar Topological Mission),可以精確構造出殖民地邊界以及邊界兩側10、20、30、40公里每一村鎮的數據集,包含人口、GDP、衛生設施、中學教育率,等等。利用衛星數據還可以得到各區域內的燈光指數,這是地方經濟狀況的良好指標。關於燈光數據的良好性質,可以參見Henderson, Storeygard和Weil(2012)以及Chen和Nordhuas(2012)。Pinkovskiy和Sala-i-Martin在2015年發表的研究說明了結合使用人均GDP和燈光數據是最優的。

首先是比較被殖民之前兩邊的狀況有沒有差異,從描述性統計來看,差別不大,被殖民一側的狀況還要差一些,教育機構明顯更少,收入也低一些。

接下來是看兩邊自然條件有沒有顯著差別。由於這部分地區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尤其是在1940年代),作者考慮了以下變數:土地平整程度、年降水量、土壤質量和礦產資源,發現界限兩側沒有顯著差別。中間這條實線代表了每個距離上曾被殖民區域對應變數減去未曾被殖民區域變數的均值,越靠近0說明差別越小,大於0說明殖民區域要好一些,小於0說明未曾被殖民區域要好一些。像第一張圖就說明了邊界附近被殖民區域自然條件比較差,但越往外差距越小,到了距離邊界50公里處,反而是未被殖民的區域要好一些了。兩條虛線可以理解為95%水平上的置信區間,如果包含0說明不能拒絕0假設。

既然兩邊的自然條件比較類似,是否隸屬偽滿洲國就可以看做一個準實驗。接下來就是正常的估計套路了,直接給估計結果,圖表含義和以上類似。前四張圖分別代表中學教育率、衛生設施數量、政府機構的大小和人口普查記錄的收入數據,最後兩張圖展示了邊界兩側的民族比例差異。可以看到殖民地一側的情況要更好一些,在一部分距離水平上顯著。民族比例差異不顯著。

接下來,作者用斷點回歸做了穩健性檢驗,得到的結果是類似的,也通過了安慰劑檢驗。圖表按照類似的方法理解。此處加入了新指標燈光指數,和人均GDP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最後,作者排除了解放後的政策差異導致這部分差別的可能。因為選定的這部分邊界和歷史上長期實行的行政區劃並不重合,犬牙交錯,而解放後實行的又是層層分解的計劃經濟,大體在同一行政區劃保持一致。所以,解放後政策如何不會影響研究作為準實驗的性質。作者用數據檢查了這一說法,發現解放後的政策實際上還削弱了被殖民區域的優勢。

因此,在作者選定的區域內,題主的猜想是正確的。被殖民過的區域,在2000年,有著更好的教育醫療水平和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不能推出我前面列舉的其它結論中的任何其他結論。至於為什麼,很可能是因為殖民政府對鄉村地區施行了更強力的控制,並興建了更多的醫療設施和學校。

最後再做一點其它討論。對經濟學有了解的人應該都會知道AJR的經典文章,結論是殖民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好/壞制度來傳導的。類似的觀點在通俗讀物Why Nations Failed里也有反映。很多答主提到地理問題,也有很多答主提到制度問題,但很少提到具體的研究。這一塊兩篇經典的研究是Banerjee和Iyer(2002)以及Dell(2009)。前一研究考慮的傳導制度是英國殖民政府在印度殖民地推行的土地改革制度,後來因為1857年印度人民的大反抗(Sepoy Mutiny)而中止,主要內容是破除原來印度地區通行的領主制度(the landlord institution)。進行了改革的地方今天整體比較富庶,因為在1960年代的綠色科技浪潮中,這部分地區貧富差距比較小,農民生產積極性特別高。而保留了領主制度的地區對技術的反應就比較遲緩。此外,領主控制區社會公共品的供給也相對不足。Dell的文章主要考慮的是西班牙殖民政府利用印加帝國原有的勞役徵發制度米塔(Mita)剝削勞動力的後果,發現對經濟具有長期的不良影響。這些研究都充分地控制了地理因素,也從細節上為AJR做了腳註,說明即使殖民宗主國更先進,殖民地也未必能學到這些制度(也可能能學到)。Bruhn和Gallego用整個美洲17國345地區的數據,做出來發現關鍵在於殖民前人口密度和是否有規模經濟。如果密度低,沒有規模經濟,那麼剝削就比較輕,制度的好處可能會更大。

一些細節的話題爭議也很大。以被殖民最嚴重的非洲為例,Grier發現:結合1950-1991年數據來看,被殖民越久的國家,獨立後發展水平反而越高,其中原因是更多的教育設施和更高的教育水平,這是支持題主觀點的。但是,Price用索洛模型來做,發現如果不是被殖民,非洲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可以減少30%。這又和題主觀點背道而馳。Englehart則主張關鍵在於殖民前和殖民後制度的差異,越大可能說明當下經濟越好,這是條件地支持題主的觀點。這幾項研究都沒有Mattingly的乾淨,很難服眾。更硬的結論需要更好的數據和更精巧的設計。

最後,再次說明,不要連鎖往下推命題,一個也推不出來的。雖然沒有可靠的研究來論斷最後幾個問題,但我是堅決反對殖民的。未來可能存在的些許繁榮絕對不能抹殺歷史上存在過的巨大苦難,這一點應該是比較廣泛的共識。

參考文獻:

Acemoglu D K, Robinson J, Johnson S.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5): 1369-1401.

Banerjee A, Iyer L. History,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legacy of colonial land tenure system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95(4): 1190-1213.

Banerjee A, Iyer L, Somanathan R. History, social divisions, and public goods in rural india[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5, 3(2‐3): 639-647.

Bruhn M, Gallego F A. Good, bad, and ugly colonial activities: do they matter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2, 94(2): 433-461.

Chen X, Nordhaus W D. Using luminosity data as a proxy for economic statistic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21): 8589-8594.

Dell M. The persistent effects of Perus mining mita[J]. Econometrica, 2010, 78(6): 1863-1903.

Englebert P. Pre-colonial institutions, post-colonial st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ropical Africa[J].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0, 53(1): 7-36.

Grier R M. Colonial legacies and economic growth[J]. Public Choice, 1999, 98(3-4): 317-335.

Henderson J V, Storeygard A, Weil D N. A bright idea for measuring economic growth[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1(3): 194.

Mattingly D C. Colonial Legacies and State Institution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15: 0010414015600465.

Pinkovskiy M, Sala-i-Martin X. Lights, Camera,... Income!: Estimating Poverty Using National Accounts, Survey Means, and Lights[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Forthcoming.

Price G N.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Nonindustrial Countries: Does Colonial Heritage Matter for Africa?[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 478-495.


推薦閱讀:

扣小米的知乎 Live —— 經濟學家是如何影響政策的?
產品與要素的屬性有很多種,為什麼經濟學格外關注價格?
中國樓市房價是否會崩潰?何時崩潰?
百分比?絕對值?
東北經濟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真實的東北經濟歷史演變究竟是怎樣的。

TAG:经济学 | 经济史 | 制度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