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autoconf真不太好用,有何替代方案?
CMake: https://CMake.org/
mesonbuild: http://mesonbuild.com/SCons: http://scons.org/Basel: https://bazel.build/
Autotools比較常見的有autoconf、automake、libtool等包,每個包又有多個工具。
使用這幾個工具,雖然能幫助我們自動生成Makefile,但是命令過程複雜,中間會生成大量的各種配置文件和腳本。很多人往往會覺得很麻煩、搞不懂裡面錯綜複雜的關係,自己寫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理理裡面的關係。
一、手工makefile時代
早期我們在Unix、linux環境下開發軟體,makefile都是手寫的。通過makefile,我們就可以使用make命令直接去編譯我們的源代碼。
後來,隨著Unix版本越來越多,各分支差異越來越大,我們寫的makefile,有時候在其它Unix平台上可能就編譯失敗,比如庫的問題等。不同的操作系統版本,庫和頭文件的路徑可能不一樣。怎麼辦?
後來我們通過手寫一個配置腳本configure來解決這個問題:針對你當前的Unix平台,通過腳本對makefile進行配置,就可以在當前平台上愉快地編譯了。
二、Autoconf時代
後來linux操作系統問世,後續的版本也越來越多,各種發布版本錯綜複雜,比如Redhat系列、debian系列等。差異越來越大,甚至包括操作系統的介面都出現差異。這時候別說makefile能不能正確編譯的問題了,就連我們編寫的應用程序,即使編譯正確,也有可能在其它的平台上運行不起來。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後來出現了POSIX API標準,就是可移植的操作系統介面。就是無論你是發布希么版本的Unix、Linux,OS的介面要遵循這個標準,這樣我們編寫的應用程序才能在linux、Unix等系列版本的操作系統上暢通無阻地運行。
而對於makefile來說,為了適配操作系統的更多版本,只能不斷地添加代碼,這就導致configure腳本越來遠大,導致後來開發人員再也受不了了,維護成本越來越高。
1991年,David Mackenzie開發了Autoconf工具,用來自動生成configure腳本。因為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對於不同版本的差異、庫的版本、底層的細節,鬼才懶得管。他們關心的就是庫文件、頭文件的位置、軟體最終的安裝路徑是在哪裡。所以這個工具的出現,大大解放了開發人員的時間,給廣大程序員帶來了福音。
用戶只需要定義幾個宏,表示我們關心的配置選項,保存在configure.ac文件里,然後使用Autoconf工具就可以幫我們自動生成configure腳本了!
Autoconf工具真是比大姨媽還貼心,為了減輕程序員的負擔,configure.ac文件也不用我們手寫了。Autoconf工具包里有個autoscan工具,可以自動掃描我們的項目,生成一個configure.scan文件,裡面自動添加了很多宏,省得我們再手工添加。
我們只需要將這個configure.scan文件重命名為configure.ac文件,再修修補補,就可以了。
Autoconf工具大大減輕了程序員的負擔,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晚回家吃飯了三、automake時代
然而,隨著項目越來越大,makefile也越來越複雜,尤其是大型項目,手寫越來越困難,怎麼辦?
automake工具這個時候閃亮登場了!
對於開發人員來說,我們關心的就是這個項目要生成什麼可執行文件,需要編譯哪些源文件,至於怎麼編譯的?底層的鏈接細節,鬼才懶得管。程序員的加班已經夠多,內心已經夠疲憊,我們拒絕makefile的肆虐和壓迫!
使用automake工具,我們只需要手工編寫一個http://makefile.am文件,在裡面定義我們想要生成的目標、需要編譯的源文件,然後使用automake工具就可以幫我們自動生成makefile!
但是此時的makefile,是通用的makefile,定義了程序編譯、鏈接的通用規則,保存在http://makefile.in裡面。
如果想在特定平台上成功編譯,還需要我們前面的腳本configure配置一下,最終才生成我們項目的Makefile。
Autoconf工具通過定義一系列的宏,提供給我們使用,讓我們去設置一些需要的配置選項、去配置我們的makefile。
後來Automake工具出現後,自定義了一些宏,對這些宏進行了擴展。比如,Autoconf以前都是單獨使用的,現在要跟automake配合使用,要在configure.ac文件里添加一個AM_INIT_AUTOMAKE這個宏。
這個宏是在automake工具包里定義的,當我們運行autoconf命令的時候,就是出錯,因為找不到這個宏的定義。怎麼辦,咋辦?
後來在configure.ac同目錄下,定義一個aclocal.m4格式的文件,裡面存放用戶定義的一些宏、或者automake的一些宏,這樣,autoconf運行的時候,就可以在這個文件里找到宏定義了。
偷懶,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後來,為了進一步減少工作量,又出現一個aclocal工具,會自動將automake、autoconf以及用戶定義的所有宏統統放在aclocal.m4文件里。
為什麼要保存在aclocal.m4這種格式的文件里?我也不知道....,m4,macro宏後面4個字母,縮寫就是m4.文本文件嘛,後綴名可以隨便定義,比如我姓王,後綴名定義為.wang也是可以的。不要糾結於這些細節,我們的征途是構建makefile。
autoconf工具包里還有一個autoheader工具,用來將configure.ac裡面的宏配置轉換為我們C語言格式的#define形式,並保存在http://config.h.in文件里,當我們運行./configure生成makefile的時候,順便也會將http://config.h.in轉換為config.h文件,這樣在我們的程序里,如果想使用這些宏,就可以直接#include 「config.h」就可以了。
比如頭文件裡面定義的軟體版本號VERSION宏,就可以在程序里直接使用,列印在程序里列印我們的軟體版本號。
四、libtool時代
隨著Unix、Linux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對動態共享庫的管理差異也越來越大,比如有些共享庫,使用.so格式,有的是.a,有的是.o的形式。運行時對動態庫的管理方式也一樣,有的操作系統支持動態載入,有的就不支持。這就對我們Makefile帶來了挑戰。怎麼辦?libtool的工具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它通過對生成的動態庫進行抽象,統一生成.la的形式,可以支持十幾種各種不同的平台。
具體的使用教程,可以參考我發布的視頻教程:《Makefile工程實踐》第二季--使用autotools自動構建項目的Makefile。Makefile工程實踐(第2季):使用Autotools自動生成Makefile_共10課時_軟體研發_軟體架構_視頻教程在線自學__51CTO學院_專業的IT技能學習平
xmake 基於lua構建的跨平台構建 http://xmake.io
樓上的,我當然知道手寫Makefile容易些,但是有些情況還是要用到autoconf的。不是我搞不定,我們確實也有項目用到autoconf, 這玩樣確實不太好使,難道您真心覺得它很好?我希望有更舒服點的工具,沒什麼錯吧。您回答個問題也匿名,難道您只想含沙射影顯示自己的優越性把別人貶低一番?您大可不必回答這類問題。
推薦閱讀:
※Linux頁表中虛擬內存地址如何映射到硬碟數據塊地址?
※mount --bind 可以算是ln一個目錄么?
※長期使用一種linux發行版沒有重裝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進程地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