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標在即,該不該給他打電話?先喝酒!
九點多,如往常一樣,Jason走進「囈語」。環顧一下,在吧台角落裡看到了BZ,走過去坐下。
「今天先喝點什麼?」 Bartender走過來。
「Dry Martini,謝謝。」
BZ轉頭看了他一眼:「開始就這麼烈,要投標了?」
「嗯,明天。」
一飲而盡,對Bartender揮手示意再來一杯,Jason看看BZ,「想問你個問題。」
「嗯,你說。」
Jason理了下頭緒:「這個標跟了一年多了,該做的,都做了。技術指標,預算,競爭分析,採購流程,評分方法,付款方式,投標策略,能想到的,都做了。該表態表態,該交心交心,該哭窮哭窮。七成勝率,但並不可控。」
BZ慢慢抿著自己的酒,「那你在糾結什麼?」
Jason接著說:「標書文案檢查了3遍,也列印蓋章了,正在封裝。」
BZ看看他,「但是?」
「但是我還想跟客戶的一個關鍵人物通個電話,雖然沒什麼好說的。我能說的早就說完了,他之前不肯說的,現在估計也不會說。」
「所以,你糾結的是,打這個電話,只能講廢話;但不打,又不安心?」BZ問。
「是。」Jason點點頭:「這電話我該打嗎?」
Bartender送來新的一杯,Jason接過來,繼續看著BZ。
BZ想了一會,忽然笑了:「如果現在是TIAN處在你的位置,估計第一杯酒還沒調好,他電話已經打完了。而你的風格,不想清楚了,是不會打的。」
Jason不由得也笑了:「TIAN是生來就一往無前的戰士,我不是。」
「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打這個電話本身的對錯,而是如何正確理解你的糾結;或者說,行為要服從動機,要找到再打一個電話的必要性依據,行為才算合理化。」 BZ接著說。
Jason端起酒來,這次只喝了一口:「那你呢?這個電話你會打嗎?」
BZ也抿了口酒,沒有回答他,卻反問了一個問題:「你看過《港囧》嗎?」
在《港囧》里,包貝爾張口閉口尊稱弗拉哈迪是他的父親,並不斷重申大師的一個觀點:我不能干涉被拍攝物體的客觀性。弗拉哈迪被稱為是「世界紀錄電影之父」、」紀錄片之父「和影視人類學鼻祖,考慮到他是一位藝術工作者,可以理解他這句話的出發點,力求尊重事物本來的面貌,如實的呈現給更多人。
但這是個美好的假設。有大量的物理學及其他學科的實驗,結論與之相反:被觀察物體的狀態無法脫離觀察者而存在。比如觀測者效應[1],又比如薛定諤的貓。
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客觀性。銷售的過程,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去影響目標對象,使結果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訂單的歸屬,是客戶自身意志與外界多方影響因素的博弈體現。
因此,只要給客戶打電話,就是一種影響手段,一定會產生影響。
那麼,怎樣做,才能使結果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呢?
首先假設前提,Jason的目標,是對項目的發展做正面影響(對自己有利),一切推演以實際效果為衡量依據 (只考慮對項目結果的實質影響,深夜去電話對客戶情緒造成的波動,可以以映射到對項目造成的實質影響來衡量)。
原來擺在Jason面前,有三個選擇:
1. 棄權。打不打都一樣,因為沒內容可溝通,不會造成實質影響。
2. 不打電話。至少避免了負面影響。
3. 打電話。有可能造成正面影響。
Jason坐在酒吧喝酒,事實選擇是2,現在答案1已經證偽,Jason可以切換為3,提升正面影響概率。參考蒙提霍爾悖論[2]( 三門問題 )。
選擇切換為3,提升正面影響概率後,依然面臨幾種可能性:
3.1有影響,但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比如人觀看雪山,對雪山的影響。
3.2 正面影響,對項目有幫助。
3.2 負面影響,對項目有損害。
3.1是理性第一選擇,3.3可以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儘可能規避,此時可以重複引用三門問題的理論,從3.1變更為3.2,持續提升3.2的概率。
人類本質上依然是一種動物,趨利避害是根植於基因里的天性。概率上,高收益的地方必然伴有高風險,並不符合絕大多數人天性,這也是蒙提霍爾問題為什麼違背大多數人本能反應的原因。資深的銷售人員,應該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懼,跳出心理安全區/舒適區,才能提升成功的概率。以打牌為例(比如21點),理解了規則和概率,就無需計較某一手牌的輸贏得失,放大到100局或更多,再來看統計效果。
如果再討論下去,就需要補充更多的項目細節,那時天也亮了,酒也醒了。
5:04 Forever Drunk - Find Qiang—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zNjI5ODg0NA==.html?from=s1.8-1-1.2&spm=0.0.0.0.WWTJjm
囈語:
電話打或不打,因人而異,別人都只能建議,決定權在於自己。
這個思路並不局限於電話場景,拜訪高層,Email,市場活動等都適用。
想想看,保險或地產的銷售人員為什麼不斷來電騷擾我們?
「有志者,事竟成」,真的只是因為有志嗎?
丘吉爾說: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be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
酒喝乾,再斟滿!祝願各位銷售工作者,贏單順利。
備註:
a) 銷售不是科學,如果較真,算你贏吧
b) 武無第二,結果導向
c)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網路,侵刪
寫字如同銷售,客戶想要小白菜,我只有娃娃菜,也要去兜售。
各位想看的,或許是銷售的方法技巧,但其實,我只想聊聊酒。
----------------------------------------------------------------------------------------------
1.觀測者效應,是指「觀測」這種行為對被觀測對象造成一定影響的效應。這種效應在生活中極其常見。
「螳螂吃夫」是眾人皆知的常見生物現象。但後來卻有學者發現自然界中其實並不存在這一現象,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是因為觀察者在場引起了它的緊張,誤把自己的丈夫當成了敵人。在量子力學實驗中,如果要測算一個電子所處的速度,就要用兩個光子隔一段時間去撞擊這個電子,但第一個光子就已經把這個電子撞飛了,便改變了電子的原有速度,我們便無法測出真正準確的速度(不確定原理)。時間流逝的快慢也會受到觀測者的影響,用很高的頻率去觀測粒子的衰變,反而使得粒子長時間不衰變。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任其自由,有時會更有益於他們的發展;如果總是觀測(監督)自己的子女,反而破壞了子女的自主性和情緒,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引自維基百科
2.蒙提霍爾問題,亦稱為蒙特霍問題或三門問題(英文:Monty Hall problem),是一個源自博弈論的數學遊戲問題,大致出自美國的電視遊戲節目Lets Make a Deal。問題的名字來自該節目的主持人蒙提·霍爾(MontyHall)。
這個遊戲的玩法是:參賽者會看見三扇關閉了的門,其中一扇的後面有一輛汽車或者是獎品,選中後面有車的那扇門就可以贏得該汽車或獎品,而另外兩扇門後面則各藏有一隻山羊或者是後面沒有任何東西。當參賽者選定了一扇門,但未去開啟它的時候,知道門後情形的節目主持人會開啟剩下兩扇門的其中一扇,露出其中一隻山羊。主持人其後會問參賽者要不要換另一扇仍然關上的門。問題是:換另一扇門會否增加參賽者贏得汽車的機會率?如果嚴格按照上述的條件的話,答案是會。—換門的話,贏得汽車的概率是2/3。
這條問題亦被叫做蒙提霍爾悖論:雖然該問題的答案在邏輯上並不自相矛盾,亦不違反直覺。這問題曾引起一陣熱烈的討論。
----------引自維基百科
本期酒單:馬天尼(Martini)
馬天尼(Martini) 被稱為雞尾酒之王。有人說:「雞尾酒自馬天尼酒開始,又以馬天尼酒告終。」馬天尼酒的原型是杜松子酒加某種酒,最早以甜味為主,選用甜苦艾酒為副材料。隨著時代變遷,辛辣的味感逐漸成為主流。1979年在美國出版了《馬天尼酒大全》,介紹了268種馬天尼酒。
在007系列電影中,伏特加馬天尼雞尾酒出現了20多次。儘管有個執著的調酒師寫了好長一篇文章說:調酒中需要搖勻的都是需要混合糖或者蛋黃的雞尾酒,哪有純酒精混合的馬天尼是搖出來的?但從1962年007電影《諾博士》(Dr.No)開始,「a Vodka Martini, shaken not stirred.」,已然邦德最經典的喝酒台詞。
直到最近一代的邦德,畫風突變,在《皇家賭場》里,對白如下:
Bond: Vodka on Martini
Bartender: Shake or stir?
Bond: Do I look like give a damn?
本期酒吧:【Bubble Bar】
【Bubble Bar】店址:北京朝陽區新東路8號院首開鉑郡北區底商(中信銀行東側)
Tel: 010-84185331
推薦閱讀:
※IBM智慧城市在國內外應用情況如何?
※在日常醫學中使用IBM沃森會怎樣呢?
※量子計算機工作原理
※身份問題又一次成為北美求職攔路虎
※IBM Waston設計師:這是我為自己設計的生活 | 從零道一#10 李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