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經典UX 設計模式中容易遭到誤用的設計
如果你是位有經驗的設計師,你可能也會同意,在 UI 設計方面,將設計建立在他人之上,並不是竊取創意,而是共同研究什麼是最佳實踐、使用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s)、遵守設計準則、透過模式確保你的用戶可以熟悉如何操作你設計出的UI界面。
有些人說,一味遵守設計準則、以及跟隨他人的腳步,是在扼殺創意,而且到了最後,所有的 App 看起來都一樣。從 UX 的角度,我則看到不一樣的問題。當你開始導入某些設計模式之後,可能會讓你覺得 Google/Facebook/Instagram/其他你喜歡的 App 就是你的目標,你也從未對此有所疑問。以下我們就會列出一些你可能會覺得是最佳的設計模式,而其實並沒有你所想的那麼好。
隱藏的導覽(Navigation)設計問題
我猜至少有五十幾萬篇文章討論過漢堡菜單(hamburger menu)設計,絕大多數都是設計師寫的,為此爭論不休。如果你都沒有讀過,不妨讀個其中一兩篇,但總而言之,問題不是在這個漢堡選單的圖示本身,而是關於這個設計把導覽行為隱藏到圖示之後。
具有彈性而且方便使用的側邊欄菜單設計
對設計師而言,漢堡包設計這套解決方案非常吸引人且便利,你再也不用擔心屏幕尺寸的限制,只要把整個導航菜單都塞到一個可以捲動、預設隱藏的選單中。
不過,實驗顯示,把各種功能選項直接顯示出來,是更能夠增加使用者互動、讓用戶滿意、以及獲得營收的作法。因此,現在所有 App 市場的大玩家都從原本的漢堡菜單設計,轉往讓功能更直接可視的方向移動。
Luke Wroblewski重新設計的Youtube導航
如果你的 App 的導覽行為很複雜,把導覽隱藏起來並不會讓你的設計對行動裝置友善。反之,你應該挑選出最重要的功能顯示。
圖標使用的問題
因為屏幕尺寸的限制,造成很多人不用思考,就儘可能的使用圖標代替文字以節省空間。在畫面中使用圖像可以使用比較少的空間,而且也不需要多國語文翻譯,而且人們都習慣使用圖標了,對吧?而且,其他所有 App也都這麼做。
因為心中有這樣的假設,不少 App 設計師於是把許多功能隱藏在其實難以理解的圖標之後。比方說,當你在用 Instagram 的時候,有辦法看懂你可以使用這個圖標按鈕來傳達信息給其他用戶嗎?
或是,假如你從來沒有用過 Google 翻譯,你覺得按下這個按鈕,應該會出現怎樣的功能?
假設你的用戶都很熟悉這些抽象的符號,或是假設他們願意花時間探索、了解這些抽象符號的功能,是種非常常見的錯誤。
Bloom.fm APP 中 標籤欄(Tab Bar)
如果你設計了一個圖標,然後你還覺得用戶看不懂,還得加上一個浮動的文字說明,就代表你的設計方向真的有問題。就算你做的 App 是 Foursquare,然後你的用戶一定得學會這個功能,一樣是個問題。
Swarm APP這不代表你應該就不要用圖標。畢竟,也有不少用戶已經清楚理解的圖標,這些圖標絕大多數代表一些常用功能,包括搜尋、播放影片、email、設定…等等。(但其實用戶也可能不太能確定這個圖標的功能,比方說,當他按下愛心圖標的時候,不見得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
一些大多數用戶能夠識別的icon
在設計一些複雜並且抽象的功能時,則應該要搭配適當的文字說明。在這類的狀況中,圖標仍然有其用途,因為圖示可以加強用戶在選單中辨識這些功能,並且可以呈現出你的 App 的獨特風格。
pixelmator
用圖標可以有效代表不少基本功能,但是當功能複雜時,使用文字說明會更有用。(而且,當你用了圖標,一定要做過使用性測試才行。)
手勢操作設計的問題
在蘋果 2007 年推出 iPhone 之後,多點觸控設計成了主流,用戶也學會了,他們除了單擊屏幕之外,還可以使用多指縮放以及滑動等手勢。手勢操作也在設計師之間便流行起來,並且有不少 App 做了手勢操作的設計實驗。
Clear app里的手勢操作就像把導航隱藏起來、或是用圖標取代文字一樣,手勢設計相當吸引設計師,因為這樣做可以節省畫面空間(我們在畫面上就不需要放置刪除按鈕了,只要用戶用手指向左、或向右滑動。)
首先,我們知道各種手勢其實都是被隱藏起來的行為。人們需要額外記住這些功能,就像漢堡包設計的例子一樣:當功能被隱藏起來之後,就會讓愈少人使用這些功能。
此外,手勢操作跟濫用圖標有一樣的問題:有些手勢比較常用,像單擊點選、縮放以及捲動等等,但反之,有些複雜的手勢,需要用戶就不同的 App 額外學習。很不幸的,絕大多數的手勢操作,在不同 App 之間並沒有統一。?—?在觸控界面的設計中,這還是一塊很新的領域。就算是單指橫畫,在不同的郵件 App 中,也有不同的行為。
Apple Mail 中,向右滑動,會出現標記成未讀選項在Mailbox app中,向右滑動,則會出現存檔郵件選項甚至,當你搖晃手機的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行為。在 iOS 上搖晃手機代表還原上一動(Undo),但是在 Google Map 中,則是發送意見反饋。
千萬別忘了,手勢是被隱藏的操作行為,而且用戶要花上不少心力記憶。如果你是 Tinder 的話,你大概有辦法可以教育全世界往右滑動是什麼意思,但前提是:這個手勢操作,是你的 App 的設計概念的核心。
使用模態提示做為首次使用說明問題
首次使用說明(Onboarding)是門最近非常熱門的 UX 話題,代表的是用戶與你的 App 的第一次接觸。在許多例子中,首次使用說明通常代表的是在你的原本的界面上,加上一層模態提示(overlay),解釋每個功能的用途。
為什麼這是一種很糟糕的解決方式?因為絕大多數的用戶都會掠過這些介紹提示,他們只想馬上開始使用你的 App。而且就算他們注意到了這些說明,他們只要一把這一層覆蓋提示關掉,也就馬上什麼都忘記了(特別是畫面中塞滿一大堆資訊的狀況下)。另外,加上各種標記,也不會讓你的介面變得更直覺。你要記得:
UI 就跟笑話一樣:需要解釋的笑話不是好笑話,需要解釋的 UI 也不是好 UI。
圖片來源:Startup Vitamins首次使用說明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法,變得對用戶而言更有用。比方說,打開 Slack 看到的第一個畫面,就在建立情境:他們做了簡單的自我簡介,主要強調使用這個 App 可以帶來什麽好處,代替用來說明功能的畫面。
另外一種更具互動、親近用戶的方式,則是使用漸進式的首次使用說明。在 Duolingo 裡並沒有解釋這套 App 如何運作,打開 App 之後,用戶就馬上就選好的語言進行一段簡短的語言測驗(甚至用戶都還不需要註冊帳號),因為讓人們學習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做中學。而且,直接揭露這套 App 的價值所在,也是更有效加深用戶印象的方法。
還記得在 Mailbox 里的設計,橫畫手勢與 Apple Mail 不一樣嗎?他們也使用了漸進式的說明:用戶在實際開始使用 App 之前,首先要實際操作過一遍這些手勢。
在你開始在半透明的模態畫面上,設計各種箭頭標記之前,請先停下來思考用戶在第一次使用你的 App 時,到底應該要有怎樣的體驗。我們要聚焦在情境上。在絕大多數狀況下,一定會有比覆蓋提示更好的方法,可以用來歡迎你的新用戶。
充滿創意但是違反直覺的空資料畫面問題
缺少經驗的設計師往往會忽視空資料畫面,不過,空資料畫面會是營造整體 App 的使用經驗的重要一環。有些設計師,會把錯誤訊息或是空資料的狀態,當做是一張可以盡情發揮創意的空白畫布。
我們來瞧瞧 Google 相簿的空資料畫面:
Google相冊的空資料畫面第一眼看下去,很不錯,對吧?妥當安排的版面編排、加上說明文字,上面還有漂亮的圖片。
我們再看一眼,就發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1.為什麼在沒有照片收藏(collection)的時候,下方會有一個這麼突出的搜尋按鈕?你為什麽會想要在空無一物中搜尋?
2.第二突出的畫面元素,則是上方一大張顯然不能按的圖片。(不過有些人可能會去按按看)
3.提示文字說,我應該去看看畫面上方的 + 號,真是有夠糟糕,為什麼不把「加入」按鈕就直接放在提示文字里呢?這段文字簡直就像「請按繼續按鈕繼續」一樣荒唐。
這樣的空資料畫面,顯然無法讓用戶了解當下的情境:
什麼是收藏(collection)?收藏為什麼有用?
為什麼我什麼收藏都沒有?
我該對此做些什麼?(如果我一定得做些什麼的話)
當我們講到創意的時候,少即是多。下面這個空資料畫面的範例則在有用這個面向表現非常出色。(我們姑且先忽略「請按下方按鈕」這段話)
Lootsy的空資料頁面請別忘了,空資料畫面(或網站的 404 頁面)並不只是一個發揮視覺美感或品牌個性的地方。空資料畫面在 App 的可用性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請讓他們變得更直覺。
每時每刻,都要有質疑的精神!
請不要誤解哈:各種設計模式與最佳實踐,仍然還是非常有用的,畢竟是經過很多次試驗總結得出的。但你需要明白每個 App 的用戶屬性都是不同的,某套設計在某個 App 可能成功,但是在你的 App 中可能會失敗。沒有什麼設計可以放諸四海皆準。而且,你始終無法搞清楚為什麼某個 App 之前會用那種方式設計。
你要自己思考,你要做自己的設計,你要做自己的研究,測量、測試、檢驗。如果你的想法有道理的話,也不需要畏懼違反既有的準則。
原文轉自:https://medium.com/@kollinz/misused-mobile-ux-patterns-84d2b6930570#.fvozkrdn5
本文發佈於設計夾。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請聯繫微信sezign01,得到允許保留出處和作者信息
推薦閱讀:
※活用實時特性提升用戶體驗
※「新聞動態」- 2月設計熱點匯總
※移情圖實戰:10分鐘創建用戶畫像
※「掘金· 翻譯計劃」|現代設計師都不喜歡簡潔、美觀的設計了?
※今早在全家買了一杯味全
TAG:UIUX | 用户体验 | UXdesig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