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到「拐點思維」做工作中的「體力活」

昨天我交給同事一項工作:把所有的在線教育平台整理成列表,剔除不符平台後給我。

為了增強後續談話效果,因此在他做之前,我並沒有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怎麼提升效率、怎麼提升效果」,只是簡單告訴他「我要什麼」。

然後同事陷入了我14年的困境:建立execl表格,一個一個搜索、記錄。一個小時後,我看了一眼execl,數目是40。

這樣低效率的工作,我寧願他玩遊戲。然後我讓他把此項任務優先順序放到最低,明天告訴他「如何在十分鐘內更快、更好地完成此項工作」。同時,也希望他能夠在晚上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提升效率。

有點遺憾,剛才交談中他並沒有想到,然後我就分享了「如果我來做這樣的工作,是如何快速完成」的思路:

1、「整理某個領域基礎資料」是項非常常見且重複性極強的工作,判定肯定有人(機構、媒體、創業者)做過;

2、在判定「有人做過」後,需要將來源分類:熱心網民、媒體、機構、公司(創業者);

3、根據不同特徵進行搜索:

1)熱心網民偏向於「在線教育網站集合」、「在線教育大全」等等名稱;

2)媒體、機構偏向於「在線教育排行榜」、「在線教育評選」等等名稱;

3)公司(創業者)會做「在線教育平台導航」(當某個互聯網領域有一定熱度時,肯定會有垂直導航網站出現),查看hao123等綜合性導航頁「在線教育平台」欄目。

經過以上三步,此項工作真的只需要十分鐘,並且不僅是完成速度令人滿意,完成質量也無可挑剔。

「搜集在線教育平台」可能會有很多人想到找別人的成果,但是我在14年「搜集培訓機構資料」時,相比互聯網人就少有人能想到(事實是通過搜索也並不好找)。

再煎熬三小時後總結:可能現在絕大多數工作中的體力活都有人做過,那麼我們再做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直線型思維——怎麼做,而應該是拐點型思維——怎麼找到別人做過的成果。此後,我面對新的工作都會首先查看「是否有人做過」,而後思考「能不能比他做的更好」。

如果把這個工作經歷抽象出來,會發現工作流程不再是「得到任務→思考解決」,而是「得到任務→查看已有解決方案→思考怎麼突破」。

這不僅僅是工作經驗的問題,更是思考方式的改變。「機械性的工作」特別容易找到「看似唯一且可執行的步驟」,因此做事的人往往缺乏對「方法」的反思陷入「重複性勞動」的陷阱,導致效率低下。

「查看別人是否做過」是非常常見的思考拐點,但是這絕不是唯一拐點,我能想到的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拐點思維」(瞎取的名字):調動別人來協助完成你想做的事。很符合的例證就是「Uber」、「Airbnb」,相反的代表是「計程車公司」、「酒店」。

延伸來想發現很有意思:怎麼能夠取「巧」達到目的,而不是直線型思維「直接動手做」。

推薦閱讀:

君民思維 —— 你是獅子?還是綿羊?
中國人和日本人對待問題的思維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想鍛煉思維?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
提出「好問題」的12項原則

TAG:思维 | 思考 | 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