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是如何超過英國的?
美國是通過怎麼樣的發展,何種途徑成為經濟最強的國家的?之前的經濟最強國英國當時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還有傳說中當時最強的大唐盛世?歷史發展中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興起成為當時世界最強有什麼樣的規律嗎?
謝謝邀請。作為世界史的業餘愛好者,我把書上的內容組織一下來回答吧資料來源是齊世榮版本的世界史現代史上。吳於廑《世界史?現代史》上.pdf_免費高速下載
只說說美國。英國和大唐我知道的沒那麼詳細,不說了。
如果你想了解的更詳細,可以找找這本書美國通史(六卷本) (豆瓣)其中第4卷用了一整本書講述這個這個階段。~~~~~~~~~~~~~~~~~~~~~~~~~~~~~~~~~~~~~~~~~19世紀末的美國
伴隨著西進運動的美國工業革命,奠定了工業強國的基礎:
與西進運動密切聯繫、互相促進、同步發展是美國工業革命所獨具的特點。18世紀末,當工業革命在東北部起步時,美國西進運動也剛剛開始。一批批的東部移民像洪水似地湧入西部地區,一望無際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開發。最先的移民在西部拓荒種地,建立居民點,發展農業,他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及日用工業品完全仰仗於東部,這就為東部製造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反過來,西部新農業區的開闢,又為東部城市和工業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糧食。特別是由於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勞動力奇缺,加之西部的地理環境也適合機械化大農業生產,因此,西進運動推動美國農業較早地實現了機械化。從1820年馬拉耘田機問世後,割草機、脫粒機、馬拉收割機、小麥播種機、玉米栽種機、穀物捆紮機和其他各種搬運機械相繼出現。其中,馬拉收割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其效率比英國的收割機快兩倍多。到 1855年,全國共有這種收割機1萬台。在農業機械化方面,美國走在了其他各國的前面。
西部墾殖區在原料、市場方面所擁有的優勢,強烈地吸引著東部製造業逐步西移。自 19世紀中葉起,食品加工、屠宰、罐頭、木材加工、農機製造、煤炭、鋼鐵等工業陸續擴散到西部地區。隨著西部工業的興起,西進移民的開拓能力進一步增強,使得西進洪流有可能向更荒僻的「遠西部」湧進,從而把工業革命的浪潮進一步引向西部邊遠地區,直至太平洋沿岸。60年代以後,即工業革命大體完成後,在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下,美國工業向西擴散的勢頭依然未減,結果導致工業中心逐漸西移。60年代前,大西洋沿岸各州生產的工業品約佔全國的80%,到1890年降為58%,原來以農業為主的俄亥俄、印第安那、伊利諾斯等中西部各州發展成為新的工業中心。
受西進運動的影響,美國的交通運輸業發展特別迅速。由於人口不斷西遷和開發西部的需要,美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視改善東西部的交通運輸條件。19世紀20至30年代建成的伊利運河和俄亥俄—伊利運河,把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太平洋連接成一體。由政府投資修築的坎布蘭大道於1852年竣工,又從陸上提供了一條溝通東西部的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從3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全國掀起修築鐵路的熱潮,在幾十年內便建成了橫貫大陸的5條鐵路幹線。這樣,一個以鐵路為骨幹的全國水陸運輸網建成了。
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加速了美國工業革命的進程。
正是在西進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美國先於法國、德國迅速完成了工業革命,一躍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工業強國。
至1894
年,美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首位。1900 年美國工業產值約佔世界工業產值的30%。1859 年,美國製造業產值約為18.8億多萬美元,到 1900年則達1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它的煤、鋼產量是英國和德國的總和。在此期間,美國的農業也獲得大幅度增長。1870年總產值為24.5 億美元,1900
年上升為 47.17 億美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則增長了4—5 倍。美國生產的小麥佔世界產量的 1/4。進入 20 世紀以後,美國繼續保持著這種發展的強勁勢頭。從 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工業又增長了 1 倍以上。鋼產量在 1900 年突破1000 萬噸大關,到 1913年則達 3100 多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41%。這一年,美國工業生產占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的38%,比英(佔14%)、德(佔16%)、法(佔6%)、日(佔1%)四國工業生產量的總和還多。一戰前歐美各國
19 世紀 70
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1870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為31.8%、23%、13.2%、10%;1913年,四國所佔的比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分別為 14%、38%、16%、6%,美國由原來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國由原來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國則由原來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從 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 1.6%、3.5%、4.8%、2.6%;1901—1914年,分別為1.4%、4.8%、1.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比英國要快。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已經趕上並超過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在對外貿易方面,1870 年英、美、德、法四國在資本主義世界所佔的比重分別為 22%、8%、13%、10%;1913年分別為15%、11%、13%、8%,英國雖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國緊緊趕上。英、德兩國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英國雖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輸給了德國商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在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倫敦仍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英國作為「世界工場」的地位已經喪失。一戰的直接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全面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前後持續了4年零3個多月,參戰的有30個國家,
約1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動員了約7 351萬人走上前線,其中協約國方面達4 835萬,同盟國方面為2 516萬。主要交戰國中被動員入伍者在有勞動能力的男性公民中所佔比例高達50%,在某些國家,例如法國,甚至超過半數。在整個戰爭中,在長達幾千公里的戰線上,大規模會戰不下幾十次,每次會戰幾乎都是一場大屠殺。交戰各國不僅動用了全部新型武器,而且動員了所有的政治、經濟和宣傳輿論力量。
戰爭所帶來最直接、最明顯的後果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直接死於戰爭的軍人即達900萬,另有2 000多萬受傷,350萬成為終身殘廢,餓死、疫死者大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大量的房屋、鐵路、橋樑、工廠、農田遭到破壞。協約國和中立國的商船損失總計高達1285萬噸,其中被潛艇擊沉的達1115萬噸。生產遭到沉重打擊,純粹從經濟角度估計,歐洲的工業發展倒退了8年。
一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消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大後果之一是歐洲的衰落和美國、日本的興起。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統治的德意志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滅亡了。歐洲的三個反動堡壘被摧毀,代之而興的是人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德意志共和國、奧地利共和國、波蘭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匈牙利共和國等一系列資產階級共和國。
英、法雖然是戰勝國,但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了。從表面上看,英帝國的疆域更加擴大,但各自治領的離心力日益加強,英帝國終於改組為英聯邦;印度等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如火如荼,再也無法把它們平息下去。英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經讓位給美國,戰後英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則拉開得越來越大,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了。
戰後,法國一度是歐洲大陸上最強的國家。但它想長遠壓制德國的企圖遭到了英國和美國的反對與破壞。1924年法國佔領魯爾失敗後,便最終喪失了處理德國問題的主動權。當 30年代納粹德國崛起後,法國統治階級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而一般的百姓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巨大傷亡和破壞記憶猶新,人心厭戰。朝野上下瀰漫著和平主義和畏戰情緒,以致在1940年5月德軍進攻時,不僅沒有再出現凡爾登的奇蹟,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內就戰敗投降了。
總之,歐洲已經走向沒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已經興起的美國和日本卻利用戰爭之機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力量。美國除未遭受戰爭破壞外,其戰爭費用也比其他國家低。英國的戰爭費用占國民財富的 32%,法國占 30%,德國佔22%,美國只佔9%。戰爭中,美國接受了各國的大批訂貨單,從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國共輸出了69億美元的商品,美國的貿易順差由1914年的4.3億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億美元。出口的猛烈擴大帶動生產的急驟發展。從 1915年起,美國進入了一個為時5年的新的「戰爭繁榮」周期。以製造業為例,1913年至 1920 年的 7 年間,歐洲製造業生產量下降了23%,美國卻增長了22%。至1920年,美國的發電量相當於歐洲的總和,鋼產量佔全世界產量一半以上,石油產量佔世界產量的 2/3。參戰前的1916 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為1313 億美元,1918年上升到
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美國的國外投資從1913年的大約 20億美元增加到
1518 億美元。農業總收入從1914年的78億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億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億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價格計算)。
1930年 150億美元,其中 30%投放在歐洲。到 1919年協約國欠美國債務100億美元,其中英國向美國借了大約40億,法國向美國借了30億,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了美國的債務。美國的黃金儲備大為增加,從 1913 年的 7 億美元增加到
1921 年的 25 億,到1930年再增加到45億,世界黃金儲備量的40%已在美國手裡。英國的黃金儲備量從1913年的2億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億。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英鎊地位開始下降。
·
謝謝邀請兩個月沒來,所以回答晚了點,長篇大論太累了,就簡單歸為幾個原因吧。
1、勤勞致富,那個時候的美國比現在的中國還勤奮,典型的廉價勞動力、低福利國家,從而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具備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2、坐山觀虎鬥,一戰中,歐洲各國亂打一通,大傷元氣,美國發完戰爭財後參戰摘了桃子終於有資格和英國平起平坐了,後來二戰也是這個路數,一躍成為超級大國,英國被徹底打殘。3、布雷頓森林體系,二戰後建立聯合國,穩定既得利益,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掌握絕對話語權,對世界各國予取予求,隨時剪羊毛。
4、石油定價權,這個不用解釋吧,歐佩克成員除了伊朗都控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手中。國際油價定價權牢牢的控制在華爾街手中。謝邀
一戰前就超過了,或者說庚子期間,美國就已經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了
本來美國就是後發工業國,作為當時西方國家中,領土面積第二,自然條件優越的國家,美國有一種崛起的昭昭天命
英國靠的是大陸均衡政策和殖民地戰爭,通過英西戰爭、英荷戰爭、拿破崙戰爭,英國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殖民地國家,廣博的土地給予了英國人巨大的財富
大唐盛世?跟英美是另一個模式,只能說南北朝北方生產力被破壞的太慘了,隋唐統一之後經濟恢復,生育高峰,一下就覺得是盛世,這是我國古代周期律而已
如果要說規律,統一市場和龐大的國土以及豐富的人口資源,只要在任意體制的穩定政局下,必然會導致一個國家經濟的騰飛,而經濟騰飛之後自然擁有對外的影響力和威懾力
所以擁有龐大數量結構單純主流人口的國家,崛起是天命建議看一看《看懂世界的第一本書》,這本書比較完整也比較客觀地描繪了美國的崛起,雖然有些地方有待商榷,但是總體上還是比較客觀的。
美國的強大與兩次世界大戰均沒有發生在美國有很大的關係。而且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勝國。這樣戰爭紅利相當的豐富。這是強大起來很重要的原因。歷史上看中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興起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有個很強大的中央集權。
推薦閱讀:
※駁@滴滴出行:網約車有沒有給城市「添堵」?
※偶開天眼覷紅塵——衛星數據的經濟學應用
※殖民的長期經濟影響——來自中國東北的證據
※扣小米的知乎 Live —— 經濟學家是如何影響政策的?
※產品與要素的屬性有很多種,為什麼經濟學格外關注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