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入門|快速看懂吳哥窟神話

在出發前往吳哥窟之前,如果你對吳哥歷史、印度教等沒有基礎的認識,吳哥窟在你看來也許不過是被廢棄的一堆亂石,即使雕刻再華麗細膩,建築再巧奪天工,你也只會慨嘆「好看好看好看死了」,卻無法從中解讀出修築者的虔誠。

了解吳哥窟,不妨先從印度三大神和兩大故事入手???

印度教三大神

要說到印度教,首先必須知道的就是三大神(也有印度教的經典稱三者其實是同一個神的三種形式):梵天(Brahma)、毗濕奴(Vishnu)以及濕婆(Shiva)。其中梵天主管創造世界、毗濕奴主管維持世界、濕婆主管破壞世界,三者各司其職,使世間因果有報,呈現輪迴之態。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區別這幾個神啊?看著都一樣!

首先,看手看臉

大家要記住一點,吳哥窟本身供奉的是毗濕奴,所以在吳哥窟里遇到毗濕奴雕像的幾率非常高。在印度教神話以及建築雕像中,毗濕奴常常以長有深藍色皮膚以及四隻手臂的形象出現,不管手臂伸向何方,都會分別持有四種神器——法輪、法螺、蓮花以及金剛杵。

Photo by wikimedia

但是情況也有例外,比如吳哥窟內的這一尊毗濕奴雕像,卻有八隻手臂,按照雕像目前的情況,手中也沒有持有任何法器。大家可能好奇:這樣會讓人很容易把毗濕奴和其他兩個神攪混嗎?答案是——不會。

Photo by wikimedia

首先,梵天的雕像和浮雕故事等在吳哥窟中並不常見,不僅如此,在印度教的發源地印度,供奉梵天的印度教寺廟也是寥寥可數。不過梵天的形象也極容易辨認,就是四個頭、四張臉、四隻手臂,和毗濕奴的頭和臉的個數都有根本區別。這樣的形象,不用錦囊君說,大家肯定會想到泰國曼谷的四面佛,實際上流行於東南亞的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的確將梵天納入了體系之中。

濕婆的形象大家肯定更為熟悉。作為主管毀滅之神,濕婆前額長有第三隻眼,通常會以長有四隻手臂(甚至更多)的舞者形象出現。在印度教的經典中,只要濕婆跳起毀滅之舞,第三隻眼就會打開並噴出可以令世界毀滅的火焰。

Photo by Michael Gunther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教認為「毀滅」隱含著「再生」的含義,因此在吳哥窟中濕婆更多是以表示生殖能力男性生殖器林伽(Linga)的形象出現,象徵著濕婆在毀滅中蘊藏著的創造力。關於林伽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毗濕奴和梵天曾經因為兩者誰地位更高而爭論不休。這時候一根燃燒著熊熊火焰的火柱出現,毗濕奴和梵天分別化身為野豬和天鵝,各自向下和向上尋找了一千年,都沒有發現火柱的源頭。實際上,這個火柱就是濕婆的林伽,兩位神也因此甘拜下風。

Photo by Greg Willis

除了一般的截面圓形狀之外,有時候林伽還會以分為上、中、下三段的形式出現,上段的截面圓形代表濕婆,中段的八角形代表毗濕奴,而最下段方形則代表梵天。

其次,看坐騎

三位神出現的形象不同,坐騎也不一樣。梵天的坐騎一般是孔雀或者天鵝,濕婆的坐騎是白牛南迪Nandin,而毗濕奴的坐騎出鏡率最高,就是金翅大鵬鳥伽魯達Garuda。

在吳哥窟和周邊的遺址之中,三位神和各自的坐騎一般會配對出現在畫廊的浮雕或者門楣的雕刻之上,雕工尤為精緻,連坐騎的爪趾和毛都極為細膩,形象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大家如果到吳哥寺以及女王宮,不妨嘗試一下辨認。

Photo by Vassil,圖中為毗濕奴與伽魯達。

攪拌乳海:「高富帥」與「屌絲」的故事

「攪拌乳海」可以算是吳哥窟里出鏡率最高的神話故事了。通王城幾個城門的護城河橋兩側、吳哥寺東廊南面的牆上以及聖劍寺的門前都有著非常生動的刻畫!

故事講述的是為了取得長生不老的甘露,天神和阿修羅們決定合作,將巨蟒婆蘇吉纏繞在作為支軸的曼陀羅山上,分別持巨蟒的頭和尾,合力攪拌乳海。當時連毗濕奴也化身為巨龜在海底頂住支軸,因陀羅也飛來協助穩住山頂。經過幾百年的努力,甘露終於出現,雙方也因此大打出手,天神巧施妙計將甘露據為己有,最終阿修羅們慘敗收場。

Photo by Markalexander100

嗯,其實這是一個「高富帥」如何智取甘露、打敗「屌絲」的故事。古代的雕刻匠人們似乎也深諳這個故事的精髓,所塑造的天神和阿修羅的形象也是截然不同,光看通王城門兩側的雕像就高下立判——說到底這是個看臉的社會嘛。

天神一般頭頂圓錐裝的頂戴,杏目微張或者閉目思索,臉上呈現嚴肅正義或者平靜祥和的神態;另一邊的阿修羅則頭戴花冠狀飾物,五官更為圓潤,多數都是圓眼怒睜,一副凶神惡煞的神情。要論帥,的確是天神更帥啊。

而在神話故事中被天神和阿修羅所持的巨蟒在吳哥窟的雕像中則以蛇神納迦(Naga)的形象出現在各個建築的門口或者引橋的兩端,威風凜凜,連接著神人之境。納迦的頭一般有3-9個,但都以奇數的形式出現。

Photo by Michael Gunther

《羅摩衍那》:孫悟空的鼻祖在此

另一個在吳哥窟頻頻出現的「常客」就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角羅摩(Rama)以及他的好幫手神猴哈努曼(Hanuman)。吳哥寺西廊北面呈現的就是《羅摩衍那》的故事高潮「楞伽城大戰」——羅摩在哈努曼的幫助下架起一座橋,跨越了如今橫在印度和斯里蘭卡之間的水域,並且在激烈的戰役中擊敗了魔王羅婆那救出自己的妻子悉妲(Sita)。浮雕上的畫面異彩紛呈,神猴們的神態、動作各異,非常值得細看。

Photo by wikimedia

正因為神猴哈努曼(Hanuman)的神通廣大,戰績彪炳,因此在印度教中地位也很受尊崇,成為吳哥窟很多遺址的刻畫主題,比如女王宮西側出口門楣上的浮雕以及宮內無數哈努曼的雕像等,大家到了吳哥窟不妨細細尋找。不僅如此,戰鬥力極為高強的哈努曼還被胡適、陳寅恪、季羨林等大師認為是《西遊記》里孫悟空的原型。當你在吳哥窟看到哈努曼,腦子裡第一個反應會不會是是「妖孽!吃俺老孫一棒」……

當然,想要更透徹地了解吳哥窟的細節,以上這些只是入門。印度教兩大經典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都是大家前往吳哥窟前書單上的must,吳哥寺的建築設計意義還有很多浮雕描述的故事都是出自其中。印度教的神千千萬,神話故事也數之不盡,要想真的成為「吳哥通」,可是要花大工夫啦!

最後安利,零基礎去吳哥窟,必須下載"窮游錦囊APP",看看《吳哥窟》錦囊,上面這些都講的清清楚楚!。

封面攝影:tinotino
推薦閱讀:

綠野仙蹤——小記柬埔寨的人文地理
別在柬埔寨欺騙小女孩
「革命未成功,同志要努力」
柬埔寨適合投資嗎?互聯網行業在當地開始發展了嗎?
吳哥窟為什麼會被突然廢棄?

TAG:旅行 | 柬埔寨 | 吴哥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