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證券史上曾經的超級投資機遇:下一個超級風口在哪兒

深港通開啟後,無論港股還是A股市場均波瀾不驚,走勢平穩,似乎市場並未受到此重大消息影響一樣。

但所謂的深港通利好真的只是如此曇花一現嗎?我們認為不然,相反,我們繼續堅定的認為深港通開啟所帶來的一個完整的港股通機制,將是港股市場新一輪歷史性的超級投資機遇。

這次深港通最大的亮點就是取消了總額度限制,只設和滬港通一樣的每日額度限制,同時也宣布了滬港通同步取消總額度限制,這標誌著滬、深、港三地證券市場開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一體化融合階段。

相關細則中深港通下的港股通的股票範圍是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

其中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一項,預示著未來港股市場大批市值在20到40億元的二、三線中資股,為擠入深港通標的池,將面臨極大的市值管理需求。

對此,今天我們先盤點下歷史上中國證券市場曾經的超級投資機遇:

1.認購證

1992年初,在尚有10多個新股要發行的情況下,當時主管股票市場的人民銀行想出了一個現在看來完全能載入史冊的主意—先發認購證,憑認購證搖號中籤認購,於是中國的股票認購證應運而生。

當時股票認購證定價30元一張,是大部分工薪階層月工資的1/3,大部分投資者覺得買多了買不起,買少了中不了錢打水漂,最後很多投資者最後放棄了購買股票認購證。預期發行起碼500萬張的認購證,最後僅發行了207.76萬張。

當時,有一些消息靈通的專業投資者,跟蹤認購證的發行量,通過對比測算,在認購證發行截止期前,發現如果按照當年新股發行量10支以上,買入10張以上認購證肯定能中籤,賺到的錢會遠遠超過支出的成本。

1992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動下,上海的國有企業掀起空前的股份制高潮,分四批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並於當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全年共有53家公司發行面值10元的股票共計54797萬股,全年認購證平均中籤率高達86.9%。

發行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中籤率之高,是大部分人沒有料到的,新股一上市都能獲利不少。尤其是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布全面放開上海的股價,上證指數在5月20日的616點的基礎上翻了一倍多,到21日收盤時已達1256點,每股面值100元的豫園商城股票突破1000元。面值一元的新股一上市賺二三十元則是平常的事。

一張認購證如果中籤的股票好,另外賣的價格也好的話,能賺一萬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花上三千元買上一百張認購證,當年就有可能成為百萬富翁。上海灘劉益謙等超級大鱷就是在這一役中,一戰成名,積累了巨額的原始資本。

2.轉配股

轉配股源於1994年5月的珠江實業,主要產生於1995年至1997年,1998年停止轉配股的做法。轉配股問題的產生原因是,由於當時經濟極度不景氣,一些國家股股東無錢參與配股,故在1994年及1994年前常常只能放棄配股權,由此引發國家股股東在公司中持股比例下降。

為此,國有資產管理局於1994年4月5日發出了《關於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時維護國家股權益的緊急通知》

主要精神為:

1、有能力配股時不能放棄,以防持股比例降低。

2、在不影響控股地位時,可以轉讓配股權。

3、配股權轉讓的限制及通過購買配股認購的股份的轉讓辦法,均按照證券監管機構的規定執行。

證監會於1994年10月27日頒發了《上市公司辦理配股申請和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該規定明確:「配股權出讓後,受讓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暫不上市流通。

但隨著上市公司送股、轉股和配股的實施,轉配股的總數逐漸增大。為了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000年3月中國證監會決定,轉配股從4月開始,用24個月左右的時間,逐步安排上市流通。

當時因為轉配股不能流通,很多投資者忽視了轉配股的投資機會,而一些嗅覺敏銳的投資者,卻抓住了中國證券市場歷史遺留問題必然解決的傳統,在市場低迷時大舉買入轉配股,在2000年和2001年的小牛市中獲利10倍以上兌現。

3.B股1999年歷史大底

B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中國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外資股,B股公司的註冊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內。

早期的B股,只能供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投資者購買B股只能用護照開戶,非常不方便,投資者群體比較狹窄,後期隨著香港中資H股和紅籌股市場的快速發展,B股市場的發展開始停滯,成為新的歷史遺留問題。

1999年春,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風暴和外資持續撤資後,滬B指數最低跌到21點,深B指數跌到41點,大部分B股和當時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的港股紅籌及H股一樣,以凈資產的幾分之一在交易,並且遠低於其A股的價格。

有不少敏銳的投資者,開始在這個時點通過護照開戶買入,或借自己海外親戚的證件開戶投資。

2001年2月,中國允許境內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匯開立B股賬戶,交易B股股票。滬、深B股指數隨即迅速飆升,到當年6月,滬B指數最高上漲到240點以上,深B指數最高上漲到450點以上。兩年間,95%以上B股上漲超過10倍以上。

4.股權分置改革的歷史性投資機遇

股權分置也稱為股權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暫時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稱為流通股,主要成分為社會公眾股;後者為非流通股,大多為國有股和法人股。

股權分置問題曾經被認為是困擾中國股市發展的頭號難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權不能流通。由於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股權分置」存在的弊端,嚴重影響著股市的發展。

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為了解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開始進行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於實施方案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試點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頒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也是該思路的延續,同樣由於市場效果不理想,於當年10月22日宣布暫停。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但隨後一年多,在德隆系的庄股相繼引爆崩盤後,A股繼續探底。雖然宏觀經濟開始轉暖,經濟基本面增長勢頭良好,但絕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股價連創新低。到2005年4月,上證綜指跌到1000點附近,6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跌破凈資產,滬、深兩市日總成交金額跌破50億元。

2005年4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的試點工作。經過兩批試點,取得了一定經驗,具備了轉入積極穩妥推進的基礎和條件。經國務院批准,2005年8月23日,中國證監會、國資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商務部聯合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9月4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我國的股權分置改革進入全面鋪開階段。

之後的劇情,國內大部分投資者都知道,一輪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大牛市由此展開,影響極其深遠。很多普通投資者的財富在這波大牛市中出現了幾何級數的飛躍,更多普通人的命運被這波惠及普羅大眾的超級牛市所改變。

在這波牛市中,最大的贏家,其實是在2001到2005年這幾年熊市中,通過各種渠道收購法人股的那些投資者們。

筆者記得在2004年夏天和朋友一起去參加一個拍賣會,其中有兩筆法人股權拍賣,一筆是貴航股份(600523),一筆是大西洋(600558)的法人股權拍賣。當時的起拍價格都是凈資產的對摺,我記得貴航起拍價1.2元貌似,大西洋起拍價2元多。最後,貴航流拍,無人問津,大西洋底價2元多成交。

2005年A股998點歷史大底時,貴航股份二級市場最低成交價1.91元,大西洋最低成交價4.05元。到2007年大牛市高潮階段,貴航股份最高價接近20元,大西洋最高價26.51元。即使扣除股權分置改革法人股東兌流通股東平均10送3股左右的流通對價,法人股投資者在短短三、四年間也獲利極高。

5.筆者結語

盤點完中國證券市場的這些曾經的歷史性機會,我們會發現,在中國證券市場任何歷史性機遇通常都比較大眾化,大多數普通人都能比較容易的參與其中,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偶爾有部分,有些小的障礙,但對有心的投資人來說,都是不難解決的。

但當這些歷史性的投資機遇開始出現的時候,卻並沒有太多的投資者真正意識到這是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重大投資機會。更多的投資者,在最開始和整個過程當中,都對發生的一切充滿了質疑,很多還是以過去慣有的思維定勢去否掉這些重大投資機會。但當最終結果出現後,大多數投資者才幡然醒悟。

這些投資機會發酵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投資者,只要能佔住了有利的位置,過程中並不需要花太多的努力,就能獲取巨額的財富。嚴格意義上說,在這些歷史性機遇中暴富的投資者,大多數只是站在了風口上的豬;過了這個機遇期,很難用同樣的方法在同樣的市場複製財富的神話。

只有極少數人,事前或者在機會最初開始的過程中介入,洞徹一切,並完整的把握住了整個機遇或其中的極大部分。大多數人,即使有幸參與其中,也只是分到了其中的一杯羹,無法真正收穫改變自己命運和階層的財富。

人生沒有如果,我們沒有時間機器,再穿越回一二十年前,去重新選擇。我們只能向前看,努力去預判下一個可能出現的超級風口,努力站上去。

從這點上說,我們堅信,深港通開啟後的港股市場,尤其是大批的低估值二、三線中資股,在人民幣國際化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下,已經給國內的投資者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超級風口,無論你信或者不信,它終會發酵。

本文來自可可投資雜談

更多股票信息請下載阿爾法工場APP


推薦閱讀:

消費金融公司有哪些?
所羅門矩陣系統是個什麼鬼?參加所羅門矩陣線下聚會,好不靠譜。作為媒體該不該報道,或者該怎樣報道?
現金貸監管三地已開始行動!風聲不斷,行業可能面臨「一刀切」
互聯網金融狂潮簡史
中國大陸本土的FinTech發展路徑與模式(一)·總覽

TAG:证券 | 投资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