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助餐廳不會被吃垮?
副標題:實際生活中檸檬市場的「去檸檬化」
文 / 李強
菜式多樣、量大美味自助餐是很多同學的最愛,拯救了包括我在內的無數選擇困難症患者。然而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在自助餐這個「檸檬市場」[1]中,任何一家自助餐廳最終都無法逃離被吃垮的命運。大跌眼鏡的你一定會疑惑,這與現實生活中自助餐廳蒸蒸日上的場景並不相符呀?下面我們就從這個反直覺的結論入手,剖析自助餐廳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實現「去檸檬化」,避免被吃垮的命運。
1 n為什麼自助餐廳一定會被吃垮?
如果你是一位自助餐廳的老闆,你一定會頭疼於每一位前來就餐的顧客「深不見底」的食量,從而也不知道到底該制定多高的就餐價格。既然餐廳的經營者不能掌握消費者的全部信息,那麼就只能通過顧客的「平均食量」來估計成本及確定價格。然而當食量低於平均水平的顧客發現自己總是在「虧本」,就不會再次光顧。這時「小飯量」顧客的減少使整體的「平均食量」相應提高,自助餐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更進一步將那些「小飯量」顧客驅逐出市場。如此以往,這種正反饋的過程最終必然會篩選出那一個飯量最大的、前來享用這頓天價自助餐的顧客,餐館必然無力繼續經營。這就是「檸檬市場」中逆向選擇的一個典型後果。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沒有哪家自助餐館會讓自己陷入這樣的窘境,那麼他們又是如何更進一步的利用經濟學原理來實現「去檸檬化」下的營利呢?
2 n利用分離均衡實現「去檸檬化」
通過對北京市海淀區9家自助餐館的實地調研,我發現這些自助餐廳有極其相似的定價策略,如下表所示:
即他們都針對午餐、晚餐分別定價(午餐價格低於晚餐),都有針對學生等低消費群體的專門優惠,甚至有的餐廳還會根據套餐範圍來進行定價(便宜的套餐能選擇的種類更少)。這樣的做法蘊含了怎樣的經濟學原理?
在信息不對稱的自助餐市場中,不具備信息的餐廳試圖建立有效的機制來篩選有信息的顧客,於是針對同樣的商品/服務設置了針對不同顧客/時間段的歧視性價格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下,擁有信息優勢的顧客就會通過選擇不同的套餐來「發出信息」,表明自己是哪一類顧客(吃得多還是吃得少,高消費還是低消費)。從而不僅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而且針對不同顧客建立了「分離均衡」[2],實現整體的市場效率。商家通過設計選擇機制巧妙消除了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3 n其他原因:隱形收益與黏性理論
從顧客的角度來說,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單單是為了「吃回成本」而去吃自助餐的,除了實際吃到肚子里的收益之外,還會有許多「隱形收益」。例如和朋友敘舊獲得的精神愉悅感,與男/女朋友約會收穫的幸福感,職場飯局帶來的工作收益等。只要
「小飯量」的顧客也就會留在這個市場上,抑制「逆向選擇」的進行。
此外,即使逆向選擇的確驅逐「小飯量」顧客,但由於現實中均衡狀態的轉換總是存在「黏性」的,在某些顧客緩慢退出市場的過程中又會有新的顧客進入市場,這種黏性也減緩了「逆向選擇」的過程,幫助自助餐市場實現了「去檸檬化」。
注釋:
[1] 「檸檬市場」
[2] 「分離均衡」
(Picture Source: Pixabay(Public Domain))
>返回專欄目錄<
推薦閱讀:
※考試周,文圖選座的隊伍去哪兒了
※電影院為什麼不像演唱會那樣分座次區域售票?
※如何理解曼昆經濟學原理第一章中的原則8?
※勞動一定有價值嗎?
※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點都是最有效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