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美國有324家煉油廠,而現在煉油廠的數量只有30年前的一半。為何這30年間美國石油業由興轉衰?


的確自1976年馬拉松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Garyville建起全美最後一座複合型煉廠之後,美國本土再沒有新建大型煉化項目。行業擴張停止,轉而完全以關閉落後產能、技術改造和環保升級為發展方向。尤其進入21世紀後,煉油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兼并重組相當活躍。下圖是1980年以來美國煉油行業重組的大致情況。

當然行業投資者的集中化未必代表產業集中度提高。關於實際煉力我們也還是數字說話。

截至2013年1月,全國煉廠143座,營運數量139座,合計加工能力1782萬桶/日。讀下圖我們可知,美國的煉油能力並沒有在這30年里減半,只是在1980年的高點後,經歷過一個較長的谷底。

熟悉能源領域的人士都知道1980年發生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對西方普通百姓來說這次政治事件未必有其副產品「第二次石油危機」帶來的記憶更有切膚之痛。80年初同時也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一輪危機,美國與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世界開始有意識地作出努力,削減能源消費,提高能源效率,發展各式各樣的新能源。而煉油行業乃至整個石油工業的大洗牌,大重組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那段歷史不僅為今天的我們帶來了渦輪增壓、油電混合動力、光伏、成熟的三代核電技術等新的工業方向,更促使人類以一種較為急迫的心情去審視工業文明對環境對人類歷史所帶來的負面壓力。這都不是一兩篇文章能講的清楚的。

感謝各位看官聽我離題萬里的絮叨。


沒有政策的額外影響,煉油企業為了逐利和生存,必然會大型化,所謂小的精品煉廠這回事只能是個別的極少數。現在中國的煉油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世界其它國家煉油企業數量總和了吧……多不代表強大對吧?少了也不代表弱。一個煉廠3000萬噸年,比100個30萬噸年的煉廠強NNNNNN多倍a


以前瀋陽有幾千個大煙囪,如今少之又少,難道瀋陽沒落不再是工業城市了么?


處理能力大了,技術更新了,能耗和損失都會降低,不能代表煉油能力下滑


之前可能是百萬噸的煉廠,現在千萬噸級的已經是常規項目,煉油廠數量不能很好說明問題,看煉油能力。


題主滿18歲了嗎?自己不會思考的?過去什麼產能?現在一個大煉廠抵過去幾十上百個,產量一直是爆髮式增長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被美國投原子彈了還向美國靠?
美國軍事打擊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干涉別國內政」,是由哪些美國文化導致的?
愛上一座陌生的城,匹茲堡
美國的新聞體系真的像維基解密和最近的《聚焦》里的那麼強大嗎?
你絕想不到,加拿大曾經想這樣征服美國,還叫上了日本 | 地球知識局

TAG:美國 | 石油 | 石油化工 | 煉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