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養」切莫變成「放養」

育兒圈現在有兩個很有畫面感的詞:「散養」和「圈養」。 n

很明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育兒理念,大家對於「圈養」的態度基本上比較一致,都抱有或多或少的批判;但對於「散養」這個理念的理解,卻有著而比較大的不同。 n

今天我不想對「散養」下一個定義或單純的批判、支持,只想針對這個詞可能產生的誤區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散養」也要立規矩

家長怎麼那麼累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n

一對寶媽寶爸面對自己新生的寶寶激動萬分,想讓孩子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寶寶:我們對你沒有別的要求,只要你快樂地做自己。 n

寶寶開始會說話、會走路了,寶爸寶媽想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不壓抑孩子的天性。他們不想填鴨式地餵養,於是教會孩子自己吃飯。 n

孩子有時一邊玩一邊吃,一頓飯能吃上一兩個小時,食物也常灑得滿屋都是。爸媽都由著孩子,只是跟著打掃,飯菜涼了幫著熱。 n

在玩耍方面,他們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想玩什麼玩具就給拿,想出去玩就陪著出去,有時候孩子玩瘋了不肯回家,他們也不忍強迫孩子回家,只能焦急疲憊地等著。 n

哄睡則是每天都頭痛的事情,有時候孩子玩性大發,寶爸寶媽只能不時提醒「是不是該睡覺啦」,然後陪著熬到孩子玩累、玩困。

寶爸寶媽內心有隱隱的疑惑: 孩子快樂就好,但是我們怎麼那麼累呢?有時候在尊重孩子天性的時候,我們自己卻好像不快樂。

當寶寶上了幼兒園後,這個衝突更加激烈。老師反應孩子行為習慣不好,任性;寶寶不適合幼兒園的生活,不肯去。 n

寶爸寶媽一開始覺得幼兒園跟自己育兒理念不匹配,可是換園後依然這樣。 n

到底哪裡不對? n

這一對父母對孩子有終極的期待,那就是「快樂地做自己」。他們看到「快樂」很重要,孩子的意願很重要,這個出發點很好。 n

但這句話只有期待沒有方法,養育者從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體驗到的認識是「約束和限制是不快樂的,壓抑天性的」,於是努力讓孩子感覺到高興。 n

從父母自身的角度看:代價是父母的快樂被犧牲,意願被忽視,管理孩子的手段被限制。 n

這個畫面就像是為了不給孩子套「圈」,倒是父母把把自己套上了「圈」,然後追著孩子的意願跑,真的是好辛苦。 n

而對孩子來說:他註定要生活在自然規則和社會規範的限制中;孩子當時想要的、想做的,並不一定是對自身有利的。 n

家長正需要靠給孩子立規矩,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用一個個彈性的、靈活的、針對性很高的「圈」,來避免孩子與自然與社會規則之「圈」的正面碰撞。 n

大約兩歲開始,孩子也是開始處於從被動約束逐漸發到到自我約束的關鍵階段。 n

孩子需要有一定的空間來體驗自己的意願,同時也需要通過一次次與父母設置的邊界的安全對抗,來轉化出自我約束的自律能力。

那麼,自律是什麼?

往大而空忽悠,我會告訴你「從心所欲不逾矩」,然而這可能太抽象了,還是打個比方吧。

我們面臨的一些社會現實,就像家裡的牆,限制了我們哪裡能走哪裡不能走,不然就要碰壁。有時候,我們半夜裡迷迷糊糊地起來上廁所,常常不用開燈就能閉著眼睛去了廁所又回來。

因為,哪裡有牆、哪裡有門,已經在我們心裡了,我們已經很適應了,可以很自如地去往自己需要的地方。

「散養」也要積極培養

再來看一個故事。 n

寶爸寶媽看著別的爸媽帶著孩子上各種早教班、親子班和興趣班,內心並不認同,覺得孩子自然發展就好。

平時,他們就讓孩子在家自己隨便玩,或者帶孩子到附近的公園玩。 n

可是到了幼升小面試的時候,孩子的考核成績非常一般,上好的學校,成了問題。 n

而且,跟同事朋友一起都帶著孩子出遊的時候,寶爸寶媽發現,自家寶寶在玩的能力上也跟別的孩子差了一截;跟著玩都有些費勁,寶寶對此有些沮喪。 n

應試和素質兩方面的落後,讓寶爸寶媽內心有些不安。 n

上了小學後,寶寶更加羨慕同學的一些才藝,主動要求學。寶爸寶媽都很高興地滿足。 n

可是寶爸寶媽發現,常常是報了班,買了一堆相關用具,孩子學了幾次後就轉移興趣了,他們只好又跟著重新報班、重新採購。 n

看著錢花出去不少,家裡東西存了不少,可孩子啥也沒學會,啥也沒有真正感興趣,寶爸寶媽不免開始擔心孩子的將來。

「散養」需要給營養

孩子能力的發展,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創造探索世界的機會,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n

所謂探索世界的機會,我來舉幾個例子: n

  • 帶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開闊眼界,給孩子創造更多與優質同伴互動的機會;

  • 花很多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起做一些活動,成為孩子可以模仿學習的榜樣;

  • 通過諮詢和實地考察來篩選一些滿意的教育機構,可以補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不足;

  • 孩子能力的發展也是需要父母主動投資的,要培養孩子自己選擇和創造資源的自主性。

讓孩子學會承擔 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兒童的意志力培養也是學習過程中重點要培養的目標。 n

家長在鼓勵孩子興趣的時候,還需要讓孩子承擔自由選擇背後的責任。

當孩子新鮮勁兒過去、遇到學習的階段性障礙時,家長用「責任」來要求孩子堅持,也是培養孩子從他律發展成為自律的過程之一。 n

現代的很多家長,都已經非常注重給孩子快樂與自由,這是很大的進步;但我們也需要辯證地認識到:自由是以能力為支撐,以承擔責任為代價,以社會規則為邊界的。 n

這個培養的過程,越是早期越需要父母的積極干預。 n

當孩子鍛鍊出一定的選擇與自律能力後,就可以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利;但也要讓孩子明白,他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n

這時候,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繼續鍛煉的空間,提供必要的指導。

結語n

「圈養」的問題不在於有邊界,而在於邊界設置的範圍,範圍過小,孩子就沒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n

「散養」也不是說就沒有邊界,也需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來靈活地調整和堅持邊界的範圍,做到即是限制也僅是保護。 n

同時,「散養」不表示家長就不用操心培養,仍然需要在早期主動約束並提供「營養」,等孩子有一定能力表達和實現自己的意願時,再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就好。

作者:陳實

責任編輯: 丁若水

本文首發於「丁香醫生」http://www.dxy.com,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查看原文:dxy.com/column/6470?
推薦閱讀:

90%家長都做錯的事,對孩子成長危害很大,後悔才知道

TAG:儿童心理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