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造力?


早上起床就收到通知說這個答案被收錄到《知乎每日精選》,心裡一驚。這是知乎首答,沒有經驗,而且當時這段話只是手稿(現在已經發表了),所以特意爬上了加一下citation(見文後)。

-----------------------------------------------我是分割線---------------------------------------------------

對於創造力的定義,心理學家們一直存在爭議。早期時,心理學家對創造力的研究更加關注於人格特質。因此,對創造力的定義需要清晰地界定具有什麼特定特質的人是有創意的人,而沒有這種特質的人就比較沒有創意的人。心理學家們難以找出這麼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的定義。因此,文獻中對創造力的定義各有偏重。

一些學者對創造力的定義關注于思考的過程,例如格式塔心理學家(例如Wertheimer,1945)認為當思考者抓住了一個問題最核心的特徵、以及它們與最終答案的關係,這一時刻創造力和頓悟就產生了。一些學者的定義更關注人格特質,例如J. P. Guilford在1950年的定義是「創造力指的是有創意的人最特別的那些能力」(Guilford, 1950, p. 444)。雖然J. P. Guilford對創造力的定義並沒有明確指出哪些具體的人格特質能表明一個人具有創造力,但是這個定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廣泛地認可和接受。

直到80年代,Teresa M. Amabile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向傳統的創造力定義提出質疑。她認為在過去幾十年對創造力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過分注重人格特質方面的差異,而忽略了社會因素和情境因素對創造力產生的影響。並且提出創造力不僅需要一個概念性定義,同時需要一個操作性定義。概念定性義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創造力理論,操作性定義是為了幫助我們在實證研究中能準確地測量創造力(Amabile,1983)。

Teresa M. Amabile對創造力的概念性定義是「一個作品(product)或者一個反應(response)被認為是有創造性的是指:a.它對於手頭的任務是一種新的、合適的、有用的、正確的、有價值的反應;b.任務是啟發式的而不是算術式的」。Teresa M. Amabile對創造力的操作性定義是「合適的觀察者獨立地對一個作品(product)或者一個反應(response)進行判斷並認為它是是有創意的(或者它產生的過程被認為是有創意的),那麼它就是有創意的」。

所以,現在在社會心理學領域被廣泛認可的一個定義是:創造力是指產生創新的(原創性、出人意料)並且合適的(符合限制條件、切實可行、確實有用)想法的能力。

以上介紹出自中文綜述:

陳輝輝、鄭毓煌(2015),「情境因素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營銷科學學報》,11(2),2015年6月。

文中英文文獻: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6.

Guilford, J. 1950.
Creativit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Wertheimer, M
1945. Productive thinking [M]. New York: Harper Row.


創造力(創意)就是你能把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東西聯繫到一起。

作為曾經夢想是廣告汪的人回答,這也是我念了廣告系之後悟出來的,一天居然發現和華語廣告圈四大教父之一的蘇秋萍老師說的一模一樣。

不信你來試上一試。

隨手舉幾個栗子,蒼蠅和硬幣,插花和車輪,經濟和毛孔…如果能說出幾個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還能編個故事,就是創造力。

現在雖然不從事廣告行業,但是依然從事著一個有創造力的行業——兒童繪本,自己跳的坑,怎麼也要樂呵地挖得更深那。


什麼是創造力呢?

一杯水——就是一杯水 白開水不要錢

一杯水 加上所謂的礦物質=礦泉水¥1.5

水 + 茶葉= 茶水 ¥3.5

茶+ 奶=奶茶 ¥8

奶+茶+膠質珠珠=珍珠奶茶 ¥12

啤酒+茶=啤兒茶爽 ¥

此處省略各種組合

你不覺得很有創造力么?

從一杯水演變出來的這麼多組合么


一個創造力的人(「做自己」)的代價

人做事經常會遇到旁人的這種質問:「你做這件事情有什麼意義?」

質問的意思是:能否帶來實用價值或經濟效益?

不能(然而並沒有卵用)。

不能做它干屁呢?(閑的蛋疼)

對於一個想做事的人(創造力)而言:他的動機不是想要得到某一結果,而是產生結果的行動。

(繞,啥意思?)

成功帶給這類人的滿足既不是間接的也不是直接的。之所以非間接,因為除了自己沒人會關心,還會被他人譏笑。非直接,因為他們投入創造活動的時間和精力,絕非從其它有目的的用途中扣留下來。

有時(其實是大部分),環境註定要使那些有能力發明創造的人一事無成,或使他們把全部精力用於僅僅夠糊口的生存。

但,這樣的人一旦實現了目標,承擔這成功之「成本」的除了他自己外,再無他人。(你就是一切的成本,列舉人物:羅永浩、貝多芬、尼采……)


發現並創造新的聯繫與意義和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無聊。

一個人漂在魔都,做著份談不上喜歡的工作,上班,下班,出租屋到公司的兩點一線,周末逛超市買些吃的,偶爾逛街 ,剩下時間都宅家裡,刷劇或者睡覺,這一周和上一周沒區別,這個月和上個月相比也沒變化。

報過瑜伽班,舞蹈班等各種培訓班,想著學點東西充實自己,但每每半途而廢,生活就像掉入無聊的沼澤,越掙扎陷得越深。

反觀別人,要麼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收穫榮譽獎勵無數,要麼有自己的個人愛好,沉浸其中怡然自得,或者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享受當地的風土人情。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這麼有趣,自己的生活卻空虛無聊,我們應該怎樣擁有充實而豐盈的生活?

答案就在這本書里:《創造力—心流與創新心理學》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著

作者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是積極心理學奠基人,30年潛心研究積極心理學,同時被稱為創造力大師,他與77位卓越創新者,14位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了深入訪談,並分析了富有創造力的人的特點,創新的過程以及創造力運作的方式。

我們要釋放我們所擁有的創造性能量,過富有創造力的生活,這樣每個時刻都有可能產生新穎的發現,原本枯燥的工作也會感受到樂趣,原本一片灰白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無聊和厭倦感會隨之消失。

我以前覺得創造力是發明家,藝術家的專有辭彙,是天才所具有的品質,普通人的生活怎麼會與創造力有關?即使有關又該如何釋放創造性能量呢?

然而書中第5章和第14章解開了我的疑惑:

第5章享受創造力的心流:創造活動能帶來樂趣。

第14章讓每個人的生活充實而豐盈:提供釋放創造性能量的具體建議。

正因為創造力能給我們帶來豐厚而長久的樂趣,所以富有創造力能讓生活更充實而豐盈,而且我們也有辦法釋放創造性能量,所以我們能過上富有創造力的生活。

那麼創造力是如何產生樂趣的?

這裡要引入本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心流。

作者採訪的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就是享受創造本身,不圖名不圖利。這是為什麼?

作者採訪後得知是因為他們感受到的體驗在不斷激勵他們:事情進展順利,幾乎毫不費力,像自動發生的一樣,而意識卻高度集中,這就是心流體驗

小說家創作時情節自動從筆尖流淌,攀岩者不斷挑戰自己,攀登更困難的山峰,在休閑放鬆或揮霍玩樂的時候,他們不會有這種感受,而在做比較費力的,有風險而且有困難的活動時,他們會不斷發現新的東西,能力不斷擴展,這種體驗會帶來深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如果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心流越多,就會感到越幸福。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創造性能量,但為什麼沒能釋放出來?

主要有4個障礙:

1.有太多的要求,自己精疲力盡,因此很難一開始就把握住這些心理能量並且激活他們;沒能獲得創造性能量

2.容易分散注意力,沒有學會如何保護和引導我們所具有的能量。

3.懶惰,缺乏控制能量的自制力。

4.不知道該怎麼使用創造性能量。

針對這些障礙,我結合了作者的建議和自己的經驗提供幾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1.獲得創造性能量

第一步,培養好奇心和興趣

生活不過是一種體驗流,你在其中游得越遠越深,生活也會越豐富。

每天都設法為什麼事情感到驚奇並記錄下來,比如路上看到的特別的汽車,蛋糕店新出的甜品,想一想為什麼會讓你覺得不同,別預先假定自己已經知道是怎麼回事,或者覺得跟自己沒關係,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找到興趣所在。

第二步,設定目標,享受好奇,並保持


非我們能學會享受好奇,否則這種能量很快就會消失,我們要給自己設定目標,一直激發能量:每天晚上為第二天選定特定的任務,懷著明確的目標度過第二天,這
個目標可能是與某人約定的會面,要穿新買的衣服,再瑣碎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當某件事情做得很好,我們就會覺得這件事很有趣,但如果總做一模
一樣的活動,就太無聊了,很快喪失興趣,因此我們要設法增加事情的複雜度,保持新鮮感,持續感到樂趣

2.保護創造性能量

學會控制時間和精力,不要毫無方向地浪費掉,一個精疲力盡的人即使想更有創造力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首先管理日程安排,為什麼我們總會覺得時間不夠或疲憊不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錯誤的時間做了錯誤的事情。

如果早上剛上班時你的頭腦清晰,精力充沛,應該趕緊做類似項目策劃之類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回郵件,刷微信,如果你午飯感到疲勞,最應該休息,放鬆大腦,而不是勉強處理難題。

那麼怎麼找到創造性能量發揮的最佳時間呢?

只要做兩件事:記日記和打卡。

把目標轉為每天要做的任務,做完後打卡,並且在日記中記錄當天情況,在不斷地反思與調整中,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創造性能量發揮的最佳時間,甚至你還能安排好最佳的購物時間,工作時間以及放鬆時間,我們如果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就能釋放更多的創造性能量。

3.運用創造性能量

釋放了創造性能量後,我們還要儘可能地在解決問題時使用它,形成良性循環,讓能量更自然地流動。

比如我們常遇到項目進展不順老闆發火,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把模糊的不快感清楚地表達出來,項目進展不順是因為資源沒分配好,還是溝通不暢,從更多視角想出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嘗試至少3種解決方案。

還有我們還可以多鍛煉發散性思維,儘可能想各不相同的點子。有一個練習:從網上隨機選擇一段文字,用獨特的,更令人難忘的方式表達相同的觀點。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能量,區別在於是不是能把它釋放出來。


家教帶了一個小男孩,小學一年級。

現在他們在學看圖說話,他的答案總是那麼一些看上去無比搞笑,但是你卻不能說不對的。

比如說:

寫看圖說話。大致的圖是:

1.有2隻貓站在橋上,河裡有條魚。

2.黑貓從橋上掉到了河裡,白貓在橋上喊救命

3.遠遠遊來一隻白鵝

4.黑貓得救了

一般小孩子的答案都是黑貓看著魚入迷了,不小心掉到河裡了。

但是我的乖乖的回答是

他寫出來的是:白貓在橋上跟黑貓出主意說「你去河裡把魚撈上來給我吃」!然後黑貓下去了,發現水深,游不動。

哈哈,活脫脫一個出餿主意的。

但是無比童真童趣,是孩子天生的創造力,創意的表象,總是充滿了另類的思維。

希望以後長達十年的應試教育的標準化回答不要磨滅了這種另類的思維。


創造力是Guilford在50年代提出的概念,自此以後湧現了大量關於創造力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和教育學。目前學界公認的創造力的定義是從結果視角理解的"novel and useful ideas",起源是哈佛大學的Amabile。其實,創造力也可以從其他視角理解,比如過程、能力或特質。但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結果視角應用比較普遍。1)可測量性,這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換言之,不可測量的東西是難以研究的。可測量性也是結果視角最大的優勢,如果我們把創造力定義為創造性的想法,那我們就可以通過創造力想法的數量和質量衡量一個個體或者集體(如團隊、組織等)的創造力;但如果是過程的話,就很難做到了。2)可塑造性。創造力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創造力,但如果從能力或者特質角度的話,每個人或者集體擁有的創造力就是特定的,似乎就沒有研究的必要了。

從本質上來講,創造力就是將不同的知識要素聯繫起來,所以多樣性(diversity or heterogeneity)是創造力的一個重要前因變數,因為多樣性提供了不同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視角,增加了不同的知識要素聯繫起來的可能性/概率。然後,再進一步地,2011年Madjar等發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的文章,將創造力分為了兩類,漸進式創造力和突破式創造力(incremental v.s. radical),這是兩種不同的創造力類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前者指的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進,後者指的是原創性的想法(breakthrough)。比如,有些人非常擅長在工作上做出小的改進,這種人的漸進式創造能力比較強。這篇文章應該是Rice University的周京教授作為SE或AE接收的,記得當時聽她的一個講座她有提到過,這篇文章雖然有很多爭議,但她還是說服了評審專家接收了這篇論文,後來這篇文章的引用量也不錯。

在主流的研究中,研究創造力如何產生這一問題大概分為兩個層面,個體創造力和團隊創造力。個體層面研究最早,開始都是將創造力作為一種類似人格的特質,後來Amabile修改了整個的研究範式,影響因素很多啦,比如最早的三要素模型(能力、知識和內在動機),De Dreu等人的雙通道模型(2008),認為創造力不僅可以通過認知的靈活性(flexibility)實現,也可以通過認知的持續性(persistence)實現。團隊層面比較傳統的是輸入-過程-產出(IPO)模型了,到目前為止吧,還是比較重視輸入(知識異質性、支持性環境和領導等),很少有單獨關注過程的研究,Harvey2014年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發表的creative synthesis算是轉折點吧,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只有多樣性的知識、支持性的環境是不行的,要關注是如何整合這些東西的,這才是創造力,尤其是breakthroug,產生的關鍵。其實,換句話說,到現在研究人員還是沒搞懂創造力是怎麼產生的。


創造力意味著不是對前人經驗的複製粘貼,不是生搬硬套。個體的獨立自主是基礎,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接納這個世界的一切,卻不盲從,想像自己脫開所有的束縛,自在圓融,獨求己道


就是當所有人都在火鍋里煮羊肉片的時候,你默默的下了一份脆皮腸。


經驗+靈感+行動=創造力(有價值)


就是想像力,智力,體力,執行力,和堅強的結合


對於創造力是什麼,我研究了4年的時間。創造力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神秘,其實具體的很。每個人都可以具備一定的創造力。創造力首先是具備快速找到事物本質的能力,每一個細節在我的方法論中都寫好了。

對於創造力我想我付出了很多的東西,在這也不方便多說為什麼會付出這麼多。

長話短說吧,創造力的一個最基本的思維圖是這樣的

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知友們會說「你扯了這麼多,有沒有什麼成果呢?」

答主研究的方向還是有一些的。在這就只拿文章舉例子吧,其他的實在感覺不好意思拿出來。

qq群號605490456 歡迎進群交流。方法論在群文件里,進群就可以看見另一片天空啦。畢竟答主研究了4年嘞嘻嘻。


創造力本身無中生有的,請分析以下案例:

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泡,燈泡本身是以前前所未有的事物,通過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啟發而研究創造出來的,每種材料分開起來都不能實現燈泡所實現的主要功能。

在比如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也不是個單獨的存在啊,都是通過不同的實驗,不一樣的材料,加上自己的想像力,生生創造出來,如果非要給它擬定一個模擬對象,那便是會飛的鳥,綜上所述愛迪生髮明的電燈,模擬對象也是以前的煤油燈和燭火之類的東西,但是前者和後者本質上都是不一樣的:

歸根結底:創造應是脫離原有的本質集想像力於一身而生生拆解出來或是模擬出來重新組合形成另一個前所未有的本質的創作性動作!


在我看來,在常規想法中有新的視角,轉換角度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舉動。


大概就是從來不說謝邀瀉藥以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