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判斷一個類比是否恰當?如何避免做出不恰當的類比?

在兩人爭論時常常有人用不恰當的類比反駁對方,知乎上也不乏這樣的現象。其實我認為多數以概念差異較大的類比來贏得爭辯優勢的行為是討巧而不夠理性的。今天又看到某題評論區出現這種情況,就藉此題請教幾位前輩了。


先上觀點:

一個恰當的類比,就在於除了其所要闡述的核心論點相似之外,他在其它部分也有良好的相似性。

類比只用於解釋,莫用於攻擊。

類比是為了讓人能夠更好地理解。當我們的語言能力不足以清晰地闡述某個事物(道理),或者是使用準確的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的時候,採用類比相當於建立一個「參照系」,讓人可以參照著A去理解B。

能夠用來做類比的A和B,理應有其相似之處。類比的作用,就在於放大相似之處,用我們所熟識的A來解釋這個相似之處,於是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去理解B。

舉例而言,村上先生以「高牆和雞蛋」的關係類比於「體制與個體」關係。

  但不僅僅是這個,還有更深的含義。請這樣設想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分別是一個雞蛋,是具有無可替代的靈魂和包攏它的脆弱外殼的雞蛋。我是,你們也是。再假如我們或多或少面對之於每一個人的堅硬的高牆。高牆有個名稱,叫作體制(System)。體制本應是保護我們的,而它有時候卻自行其是地殺害我們和讓我們殺人,冷酷地、高效地、而且系統性地(Systematiclly)。

——「高牆與雞蛋」耶路撒冷文學獎獲獎演講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林少華

我們都能想到,把一枚雞蛋扔向高牆,雞蛋會有什麼下場。雞蛋在高牆面前是脆弱的。由此,村上先生很形象地表達了個人在體制面前的脆弱性。

每個事物(道理)都有許多角度可以分析,放大某個角度是類比的關鍵,也是類比的優勢。

而類比的問題也在於此。類比的A與B局部相似,但整體不同。在「某個角度某個部分」上的類比是合適的(但是經過放大),但同一個類比遷移到整體就未必合適了。

仍以「高牆和雞蛋 」做例子,可能有以下兩個思路:

1、雞蛋在牆面前完全無能為力,但人在體制面前絕非一無可為。一堆雞蛋轟不塌高牆,一群勇士卻能推翻體制。—— 在脆弱性上是相似的,但相似性沒那麼大。

2、所有扔向高牆的雞蛋都會破碎,但並非所有沖向體制的人都會被摧毀——將類比延伸到二者的關係。雞蛋和高牆(似乎)是對立的,但人和體制卻絕非如此。人就是體制的一部分,體制的建立、體制的維繫、體制的改進都是由人完成的。——在二者關係上,不相似。

3、雞蛋扔向高牆,無關好壞。個人衝擊體制,卻(似乎)有對錯善惡。——在行為性質上,不相似。

簡而言之,遇見類比,最關鍵在於:找到A和B的結合點,結合點必然是A和B的某個相似之處。

在準確地把握結合點後,反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1、相似,但沒那麼相似。

借用一句名言:一切不討論劑量的毒性分析都是耍流氓。類比能否具有一定說服力,就在於相似性的高低。

2、尋找不相似之處。

類比的核心是「放大部分」,放大的部分被強化了,同時也就容易讓人忽略二者的差異。拿把放大鏡好好看看,除了相似之處,其它都是不相似之處。

然後,看這個不相似之處是否會影響類比想要表達的論點。

繼續舉例,村上先生用「高牆和雞蛋」的類比,似乎是想表達:

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出處同上

因為雞蛋和高牆是對立的,是站在兩邊的,雞蛋總是脆弱的,亦受傷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堅定地說,要站在雞蛋一邊。可個人在體制面前真的如此么?

個人為了想要殺人放火而去衝擊體制的時候,個人和體制同流合污的時候,我們要站在哪裡?

離題萬里之後,回歸到問者的問題。

一個恰當的類比,就在於除了其所要闡述的核心論點相似之外,他在其它部分也有良好的相似性。(但不可能全都相似…)

好的類比總是讓人思之無窮的。

就比如「高牆和雞蛋」之喻。

雖然我拿來舉栗了半天,但村上先生的文章中對此都有非常好的闡述。這是個很漂亮的類比。

避免做出不恰當的類比,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類比是為了說明什麼,類比的適用範圍在哪裡。畢竟,一切的類比,都是不當的。我們只能說,類比「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合適的。

然後便是,使用類比時只用於解釋,莫用於攻擊。

用於解釋很好理解,做類比比直接講道理的解釋力強多了。所以,在別人聽不懂的時候,用類比輔助。

用於攻擊的時候,個人感覺類比就更像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攻擊方式了。因為涉及到爭論與攻擊的時候,問題往往已經不是「對方聽不懂」了,而是「聽懂了但是不同意」。在這種時候,使用類比無非就是放大對我方有利的部分(間接無視對他方有利之處),其所追求的效果感覺更像是「一句話噎死你」。無助於問題解決。

當然,遇到這種想用類比噎死你的,一句話抽回去,不解釋。

最後感慨下,語言的一大美,就在於可以不必直白。從這個角度而言,類比往往能有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這又比直接把意蘊限縮在有限的闡述中好得多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綜合百度百科和維基百科的詞條:類比或類推是一種將特定事物所附帶的訊息轉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的認知過程,且兩者不一定有實質上的同源性,其類比也不見得合理。它在記憶、溝通與問題解決等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外,類比是一種主觀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確認其猜想的正確性,還須經過嚴格的邏輯論證。

我完全贊同題主所說的多數的類比都以較大的概念差異來贏得爭辯優勢的行為是討巧而不夠理性的,我甚至還要補上,這種爭辯是逃避問題本質和思維過度簡化的結果。

同時令人費解的是,居然還有很多人對這種討巧賣乖的方式表示很贊,對此,有識之士應該打壓。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類比是否恰當呢。我覺得是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等來判斷,如果認為該類比是基本合理的,那麼對於自己而言就是受用的,就虛心承認別人的類比;如果認為該類比是不合理甚至歪曲了事實、轉移了概念或者嫁接了私人情感亦或者不嚴肅而純屬為了娛樂,則要向爭論者提出來,明確指出這兩者的區別,然後擺事實講道理。我相信這時,無論他之前的類比在他自己看來有多麼的精妙,都會在事實面前不堪一擊,繼而我們會徹底撕掉對方這張討巧賣乖的面具,讓他端正態度來認真地進行爭論。

至於如何避免做出不恰當的類比。在我看來,第一點:爭論時最好還是不要去類比,因為一些好的類比往往是需要豐富的人生體驗、通透的見識和大智慧的,而且別人領悟能力不一定能到那個份上。此外隨口而出的具有快感性質的類比通常都不是什麼好類比。第二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時刻不要忘了我們爭論的初衷,即基本態度,不是為了壓倒別人顯得自己特機智有才,而是為了尋求真理。我想很多人都是前者,所以才會迫使題主您在這提出這個問題。

我一哥們常對我說,和人爭辯要擺事實、查資料、拿數據、講道理。對於那些真正蘊含著很豐富意味乃至人生哲理的類比,遇到時,要很慢很慢地去體會。


個人認為類比只能作為簡化理解的手段而不能用於推理.


推薦閱讀:

解憂雜貨鋪中的邏輯問題?
為什麼人們提出論證的時候不直接做出樹形圖,而是要用自然語言描述?
「有話直說」和「婉言相告」
諮詢原罪:Frame Thinking
花錢治病和收錢得病真是一個道理嗎?

TAG:邏輯 | 類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