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變化與環環相扣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禪宗極為重視的一部經典,可在此之前禪宗重視的還有另一部經典就是《楞伽經》。

這部經是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寶典,其中有云:「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這裡講的「生住滅」和「流注生、住、滅」怎麼去理解呢,生住滅可以理解為我們能觀察到的明顯現象,譬如一鍋水被燒乾幾個階段我們都能觀察到,類似「水中已經開始冒泡(相生)」→「水的劇烈沸騰(相住)」→「水被燒乾(相滅)」,而流注生、住、滅則是一種難以觀察到的,但是其中分子因熱能的緣故不斷加速運動產生氣泡(流注生)→水沸騰時因熱能保持了一百度的高溫和分子保持一定的運動速率(流注住)→又因為熱能的不斷加熱慢慢的變干變成水汽(流注滅)。大概可以這麼去理解。

那為何談《金剛經》又扯到《楞伽經》上去了?因為《金剛經》有一個重點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關係在哪,且等我慢慢道來。

《楞伽經》中有講諸識的生住滅以及流注生、住、滅,這諸識就是咱們的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之前我們所做的那個燒乾水的比喻,我們現在再次深挖,眼識的功能是「見到」,意識的功能是「分別」,也就是我們看見一鍋水並且認出它是一鍋水而不是一座山是眼識和意識的協同作用。但奇怪的是我們能看到和能分別的這一些都是在不斷崩壞和新建的,或者說是在不斷變化的。甚至於我們自己也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我出生,我為人,我死掉,這是一個生住滅的過程。而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是體內不斷的流注生、住、滅的過程。有人曾說:「我絕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大家都習慣於理解為因為河是在變化的,然而不曾理解這個「踏入河中的我」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如是者,第一點苦惱又再次出現,以為「我」是恆常實有的,但實際上「我」並不是恆常實有,而是不斷在變化並趨於毀滅的。包括我們的認知,我這一刻認為正確的東西下一刻就會被證偽。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乃至這個世界,從微觀角度來說一直是在不斷地新建、建成、崩壞和不斷崩壞、重組、新建的過程中不停流轉,環環相扣,念念相續。我們的苦惱就在於執著於某一個單一的環節,而忘記了這些環節是環環相扣的。譬如你惹惱了一隻狗,結果被狗咬了一口,你很疼,所以你苦惱,苦惱在於「我滴個媽這個狗居然咬我」,但是你忘了你不惹它它就不會咬你了對不對?這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狀態。

而咱們的心念也正是如此,過往的心念已經崩壞和逝去,現在的心念正在不斷的趨向崩壞和逝去,未來的心念尚未形成,所以無一刻的心念是能牢牢抓在我們手中或者不變的固定在我們的心中的。當然了,這一種細微的變化常人很難了知。所以,當我們忘記一切都是相續並且環環相扣的情況下便會有苦惱產生,特別是對自己所遇到的,所能觀察到的。

人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很敏感,但是每一個能讓你清楚感知的變化發生之前有無數的變化,就像水沸騰之前一定要經過各種加熱,才會達到沸點沸騰起來。某人受歡迎,某人有才,某人達到了自己的夢想,這都是你能觀察到的表象,然而表象之下他們經歷了很多的變化。人想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或者某一種樣子,也都要經歷無數的變化,而第一點就是必須接受「原來」的崩壞。說一句糙點的吧,別人只看到了她懷孕生子,卻不知她中間經歷了多少次的「圓n房」。懷孕生子,必須接受一點,就是「處 女」這個「原來」的崩壞,要是因為「處 女」崩壞,她就不讓老公碰了,最後也沒懷孕生子這個事了,你說對嗎。所有人說的一切,乃至你觀察到的一切都是一種信息,一種因素,或者可以理解為能令你改變或者能令你更自在些的契機。當「地心說」被「日心說」取代的初期也是痛苦而壓抑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個側面,如盲人摸象一般,你是畫師,你收集了這些信息,你就能畫出你的大象,關鍵是你要動筆,你要動腦,你要思考。面對所遇到的問題,接受它的存在,嘗試用儘可能大的努力去處理,最終無論能否解決你都能坦然放下。人這一輩子,肯定面對著不同的變化,就像live show,你永遠無法預見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但是演出還要繼續。前幾天看見台灣才女陳文茜的一句話:「如果命運是世界上最爛的編劇,你就要爭取做你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員。」

所謂修行也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所謂生活更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我們不能執著於變化而帶來的某種苦惱,也不應該執著於某一環節的變化,因為從究竟義上來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恆常不變的。當你被一種環節或者一種現象所牽絆並且執著於此時,某種程度上是一定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那麼這便是一種困難。比如你曾經愛過一個人,但他不曾愛你,他騙了你,你執著於他對你的欺騙,最終懷疑一切,不去真心愛人,最後因為這樣再次喪失別人的愛,這便是因為執著而生的一種惡果的相續。

當我們了知了一切都是在環環相扣中便能更全面的思考某一些事情,讓我們的生活不產生那麼多的煩惱。

而,其實,在思考和思維的過程中也會產生煩惱,那麼怎麼去解決,這就是下一章的問題了。

推薦閱讀:

《金剛經》生活 - 第三品
《金剛經》中的「忍」,才是真正的忍
《金剛經》生活 - 第十七品
《金剛經》生活 - 第二十六品

TAG:金刚经 | 金刚经佛学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