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本地化部門的存在感與話語權?
身為多年混跡投行界的翻譯老兵,我看到微信群里的這篇「命題作文」(即本文標題,群內原標題為「如何提高本地化部門在組織中的存在感與話語權?」,我覺得標題跨行不美觀,故精簡之)後,感覺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為方便理解和行文,下文斗膽用「翻譯團隊」取代「本地化部門」這個名詞。理由是「本地化」這個術語至今大家(包括公司管理層)還比較陌生,業內人士雖早就認同「本地化不等於翻譯」——前者涉及的領域要寬泛得多;但國內和群里的實際情況是:有成建制本地化團隊的公司仍寥寥無幾,因此還是用「翻譯團隊」這個大家更熟悉的辭彙,以期讓更多人產生共鳴。諸多本地化同仁前輩,得罪莫怪。
廢話至此,下面開始破題。
首先,翻譯部門需要必須滿足公司內外的利益相關方——領導、客戶等等——對翻譯這個工種的預期。如果筆譯團隊主管對任何臨時性口譯項目都一概拒絕;如果內部全職譯員說「我只做英翻中不做中翻英」:很難想像,這種態度會讓掌握翻譯團隊預算和人員編製但對翻譯工作本身不甚了了的老闆們滿意。
其次,翻譯團隊的主管和成員最好能廣結善緣。我的領導曾對我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像我們這種成本中心而非收入中心的部門,沒法直接貢獻利潤, 「口碑」二字非常重要。廣結善緣並不是說翻譯團隊都是yesman,任何要求都得答應;而是說,在有餘力且合規合法的情況下,幫其他別人做點事情,最終會讓自己受益。
以我為例,大家都知道我是狂熱的CAT「技術傳教士」,我一有機會就會跟許多領導安利CAT的好處。記得有一次,我在電梯里跟法務主管談起CAT能提高筆譯效率;很快他就專門抽時間請我為他講解和培訓CAT,因為他認為收費昂貴的法律翻譯早該提高效率。我熱情演示後,說實話當時並沒有產生任何結果。
但過了1年多,公司最賺錢的前台部門同事專門找到我,說有一批法律文件需要翻譯,希望我出出主意。我幫他們找供應商、確定外包翻譯人員一直到培訓翻譯、審核翻譯內容:效果很好,內外客戶都很滿意(我另外一篇文章也寫過相關心得)。後來閑談中我才得知:是當年那位我培訓過的法務主管向他們力薦了我,我才有了近距離了解一線部門如何開展翻譯項目及分配預算的機會。能獲得這樣寶貴的經驗以及「存在感」(原先該部門甚至都不知道公司有能做翻譯的人),追根溯源就是因為我當年自己的分享。
當然,廣結善緣有個前提,那就是「影響有影響力的人」。達摩西來,並沒有先在基層默默傳教數十年,而是很快找梁武帝弘法,為什麼?因為皇帝是全中國影響力最大的人。
法務主管當然不是君王,但找對人的話,你的分享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許這個例子不太恰當,但我的確認為:傳播技術與傳教頗有共通之處。
第三就是技術驅動。很多人都說:翻譯團隊一般而言在公司里都是「邊緣部門」,很難有話語權「加人、加薪」。我覺得:這固然是實情,但這並不代表翻譯團隊不能通過各種方法增加話語權。我的方法就是:技術。
成本中心固然很難成為收入中心,但這並不意味著成本中心不能為公司省錢。通過技術為公司節省開支、人力、資源,再加上適當的成績展示,相信公司領導還是會認可翻譯團隊的貢獻。馬克吐溫說過: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還是以我自己為例,我當年在投行研究部工作,有一次當大老闆問我們各位譯員「你們還需要什麼幫助時」,我並沒有像其他譯員那樣默默無語,而是主動提出要求加裝輸入效率更高的輸入法和電子詞典;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我自主創立的基於Trados翻譯工作流程,不僅顯著提升筆譯效率,甚至也讓與翻譯無關的編輯效率有了很大改觀。如今回首這段往事,不謙虛地說:我對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是我們翻譯團隊迅速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結一點:滿足預期、廣結善緣和技術驅動這三點掌握得當的話,翻譯團隊在組織內部的地位也許會有所提高。
一定會有朋友問:你說的這些我做得比你還到位,但依然沒有話語權沒有存在感沒有升職加薪……怎麼破?
我的回答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說人話!
跳槽。
推薦閱讀:
※泛心論(一):西方哲學史中的泛心論|斯坦福哲學百科
※國際會議使用的類似耳麥的翻譯機器是怎樣工作的?
※乾貨 | 口筆譯常見諺語彙編
※《奧德賽》卷三
TAG: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