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冠軍,其實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各種意義上萬眾矚目的里約奧運會終於開幕了。在首日的400米自由泳決賽中,孫楊以0.13秒之差輸給了澳大利亞的霍頓,收穫一枚銀牌。事後,國內各大媒體都用「痛失首金」、「沒兜住」等標題報道這一結果。
正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體育比賽就是這麼殘酷,儘管大家都足夠優秀,但最後多數人記住的只有唯一的冠軍。
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教授,終結了中國無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歷史。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這之前,我們有一項同樣劃時代的重大發現,因為某些奇葩的理由,與諾獎失之交臂。
現在我們都知道糖尿病要用胰島素,然而在半個世紀之前,並沒有這麼好的東西,晚期糖尿病人到了血糖過高控制不住的地步,只能等死。
當時獲得胰島素的方法就是從屠宰場拿到冷凍的牛和豬的胰臟,再從磨成粉的胰臟中提純胰島素。這樣的方法產量很低,完全不能滿足眾多糖尿病人的需要。很多國家都在研究人工合成胰島素,都遇到了瓶頸。
當時的我們在幹嘛呢?
彼時正值新中國成立之初、迫不及待要向全世界展示「社會主義好」的時候,國家提出「兩彈一星」的目標,1958年12月底,由中科院和北大牽頭,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正式啟動。
終於在1965年9月17日,經過六年多的艱苦工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這個發現有多牛逼?
目前全世界的糖尿病人超過4億(有三分之一在中國……),其中相當一部分需要每天注射人工合成的胰島素,維持體內血糖的正常水平。如果說青蒿素獲獎是因為解決了瘧疾這個主要困擾非洲的公共衛生問題,那麼人工胰島素拯救的人命值得兩個諾獎。
呃……事實上的確有兩個諾獎與胰島素是有關的。1921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班廷等因首次成功提取到了胰島素,並成功地應用於臨床n治療,獲得了1923年諾貝爾醫學獎;英國化學家弗雷德里克·桑首次闡明了胰島素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然而半個世紀過去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一發現最終並未獲得諾獎。所以是因為配額用完了所以不發給咱們嗎?
原因眾說紛紜。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說是因為當時講求集體主義,我們報了二百多人,連煮飯搞衛生的都報上去了,人家諾獎規定單項獎最多三人,所以被刷下來了。經過考證這純屬扯淡。
當時中國推選了鈕經義作為代表參加1979年諾獎評選,但是諾貝爾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完全創新的成果。中國合成牛胰島素採用的是已有的多肽合成的方法,不算完全創新。
無論如何,儘管摘取皇冠的只有一個,儘管那個可能不是你,但只要是真正做出了成就,時間會銘記。
希望我們能對孩子說,你看,除了勝利者,其實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呢。
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
推薦閱讀:
※請幫忙判斷2歲4個月男孩的這種表現是自閉症(孤獨症)嗎?
※雙眼視力不一樣是否會造成思維混亂、智力下降?
※最近的死亡遊戲是真的嗎?為什麼會這樣?
※一支「鋼筆」10秒就能識別癌症細胞,顛覆醫學界診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