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平海疆,北御強敵——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馬上作》,戚繼光

在歷史上,明軍的戰鬥力,一直都是個很有趣的話題。當朱元璋橫掃天下,建立大明的時候,明軍的戰鬥力應該還是很強的。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元鐵騎,被徐達、常遇春帶兵從東南打到西北,一路摧枯拉朽,比打陳友諒張士誠還省力。等到了朱棣上台,更是帶兵數次遠征漠北,趕得蒙古人望風而逃。在當時的明廷中,武將的地位是很高的,是一股能夠左右朝政的勢力。

但歷史的循環都是一樣的。威名赫赫的明軍,在經歷過兩次大戰後的和平歲月中,戰鬥力也是迅速下降——甚至比其他朝代衰退的更快一些。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元璋所制定的軍戶制度。作為一名從小乞丐成長起來的皇帝,朱元璋異常自信和固執。他改變了前幾個朝代的府兵制、募兵制,代之以衛所制和軍戶制。軍人被當成了一種世代傳襲的職業,如果你是出生在軍戶,那恭喜你,你不用、也不能想自己的工作問題了。如果你的祖上是百戶,那你一生下來就是百戶;如果你祖上不幸就是個小兵,那你也只能當一輩子小兵,繼續去種那可憐的一點軍田了。

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制度下,大明的兵制迅速敗壞。開國之初能把蒙古人打的找不著北的雄師,幾十年後就變成了一群酒囊飯袋。上到將,下到兵,大部分都是些廢柴。當瓦剌人開始大舉犯邊時,朝廷中只有于謙等少數人力主防禦,其他人都被祖輩的無敵傳說與軍功封賞忽悠傻了,大夥一起鬨,明英宗也就跟著犯暈,於是就親率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

然後,五十萬大軍就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了餃子,皇帝都被蒙古人俘虜。大明的軍事貴族們如英國公、成國公、泰寧侯、襄城伯等也大都率家將隨軍出征,一併隨之覆滅,明朝的武將派系自此受到很大打擊,在朝廷上被文官派系壓過,逐漸形成了「文視武如奴婢、武視文若寇讎」的局面。

到了明中期時,軍制的敗壞、軍隊力量的衰弱,已經無可挽回。各地的衛所從原來的常駐軍隊機構,變成了以軍官為主、以士兵為奴的血汗農場,大量的低級士兵逃走,軍官們也樂得吃空餉,地方駐軍名存實亡,「百無二三」。

倘若是在唐宋時期,那地方駐軍敗壞也就敗壞了,不至於釀成大禍。但此時已經是十五世紀,隨著幾十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刺激,東亞地區的造船術和航海術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從日本海到南中國海,就算不是坦途,也更說不上是天塹。駕舟往來於朝鮮、日本、琉球、渤泥等地,是很常見的事。本來在鄭和的餘蔭下,這正是開闢商路,大發其財的好時機,但是腦抽的朝廷卻又下了一個錯誤決策:禁海鎖國。

這個決策,將世界歷史帶向了不同的方向。曾經無敵於世界,能支持兩萬人從東亞航行到非洲的偉大艦隊消亡了,就連凝聚了無數心血的海圖,也將在未來毀於人為的火災。原來從東亞到南亞的官方貿易航路被關閉,正常經營的海商、以及海商背後的家族都大受打擊。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國際貿易,用暴利來形容都不夠。以交易量最大的中日貿易為例,日本一邊盛產金、銀、銅等大明缺乏的貴金屬,一邊又缺乏技術,對來自大明國的各種工業製品如絲綢、瓷器、日用百貨等極為渴求。滿船的貨物拉過去,滿船的金銀拉回來,利潤何止翻倍!僅以生絲一項為例,其利潤率就在200%到300%之間。

就像《資本論》中所描述的一樣,「為了100%的利潤,它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為了300%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而中國古話說的更加直白:「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在這樣的巨大利益刺激下,大量的商人從合法貿易轉為走私,而缺少了官方海防力量的約束,海盜這一古老的職業,也隨即在中國沿海復甦。很多有大勢力的走私商,都是一邊貿易一邊搶劫,互相之間不斷爭鬥吞併。

在這些亦商亦盜的亡命之徒中,也有一位海賊王式的人物——汪直。應該說,汪直起初是一位正經經營的海商,但在官府禁海之後,也就順勢投入到了走私貿易之中。與其他的海盜相比,汪直極有貿易頭腦和商業天賦,更看重於正經貿易所帶來的滾滾財源,他旗下武裝力量很強大,能承載二千人的戰船就有多艘,甲堅刀利、火器精良的精兵五千多人,遠超過當時日本的大部分領主武裝。他以日本平戶和浙江雙嶼為基地,往來貿易,並自命為徽王,出入有黃傘、侍衛相隨,儼然一方諸侯。汪直軍力雖多,但主要用來保護自己的貿易路線,偶爾還會主動出手清理那些無法無天、四處打劫的海盜,維持正常的海面秩序。

好景不長。汪直縱橫東亞二十年後,被朝廷以招安為名騙到岸上,隨即被殺。這位真實的海賊王臨死之時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只是說道:「死我一人,恐苦兩浙百姓!」在他死後,海賊們群龍無首,很快變得一團混亂,不但在海上打劫船隻,更是開始侵入內陸,搶掠城鎮。從山東到廣東,烽煙四起,其中既有中國的海賊和走投無路之人,也有日本的浪人與有組織的武裝。地方官員為了推卸治下有民從賊的責任,就推說海盜全是從日本來,於是就稱之為「倭寇」。

本來就一片空虛的海防和地方駐軍,在這群職業化的亡命徒面前完全不堪一擊,一觸即潰。根據史料記載,曾經有數十名倭寇大搖大擺,穿村過市,四處搶劫,甚至直逼副都南京,如入無人之地。人數超出數十倍的地方守軍卻戰戰兢兢,不敢與之接戰,只敢遠遠的目送敵人過境,整個東南沿海一片糜爛。朝廷無奈之下,甚至嘗試調用寺院僧兵、雲貴土司兵和倭寇戰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戚繼光就是出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的家族,是山東登州的一個將門之家,世代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事——這是正四品的武職,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一位團級幹部。雖然世襲軍職,但是作為登州這邊的一個小武將,並沒有什麼油水可撈,家裡也算不上富裕。不過戚繼光好讀書,精通經史,一直都很有抱負。再加上將門世家自小的訓練,年輕的戚繼光可以算是文武雙全。

十六歲的時候,戚繼光正式繼承了世襲的指揮僉事之職,開始帶領登州士兵履行軍隊的義務——屯田。年輕的戚繼光心裡,肯定充滿了吐槽,當初說好的馬革裹屍呢?揚威塞上呢?我是來拍《火鳳燎原》的,不是來拍《銀之鑰》的啊!

所幸,還是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年輕人出眾的才華,把他調到了浙江,擔任浙江參將,主要負責寧波、紹興、台州的防務。這幾個地方當時正是倭患最厲害的時候,常有數千人、上百艘船的大隊倭寇出沒,倭寇已經不滿足於劫掠村莊的小打小鬧,而是動輒「攻掠諸郡邑,毀官民廨舍至數千區」,直接把各地縣城府城都當成了攻擊的目標。

在《明朝那些事兒》里,關於戚繼光有個很有意思的段子。戚繼光從山東調任到浙江時,由於他分管的就是紹興片區,所以手下的士兵都是紹興本地人。紹興自古就是繁華富庶之地,盛產師爺,哪怕是來當兵的軍戶都是知書達理,精明過人——以至於每戰之前,紹興軍都會內部開個參謀會,討論下敵情,決定這一仗該不該打。若是大家一致認為能打,那作戰時就會勇往直前;若是大家覺得風險大,那戚將軍,真對不住,麻煩您老人家自己往前沖吧,我們會給您吶喊助威的!

帶著這樣的一群師爺兵,戚繼光鬱悶的很。每次打仗前,戚繼光都恨不得磨破嘴皮,曉之利害,許下重賞,但是依然不起什麼作用。這群人都是本地無賴,對敵人的情況門清的很,才不會以身涉險。敢動用軍法?強龍尚且不壓地頭蛇,真要是行軍法殺人,恐怕晚上他戚大人的人頭就要落地了!可想而知,這樣的軍隊對上專業殺人放火的倭寇,那是絕對不靠譜的。初期的好幾次戰鬥,戚繼光都沒能佔到倭寇便宜,有時甚至要靠他的個人武勇來救場。

為了軍隊的事,戚繼光簡直是日思夜想,去哪裡才能找到又聽話又能打的好兵呢?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使然,有一次,戚繼光出差路過義烏,遇到了讓他這個屍山血海中滾出來的戰將都大驚失色的一幕:義烏人打群架!

戚繼光打聽之下,才知道義烏這邊多山,可以耕種的平地少,當地人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山中的礦藏。開礦之後,義烏人漸漸富了起來。義烏旁邊的永康也是窮苦之地,看到義烏人挖礦致富,不由得很羨慕,於是大群窮兄弟們也拉幫結夥來到義烏,想一起開礦分一杯羹。但義烏人怎麼肯讓出手中的財源,他們組織了數千人半路攔截,不許外人跨境搶礦。雙方在義烏城外大戰四個月,累計出動數萬人,男女老幼只要能拿的動傢伙的全部上陣搏殺,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妻子在戰場上撿起戰死丈夫的菜刀,毫不遲疑地衝上去和敵人同歸於盡!其場面之慘烈、戰鬥之血腥,讓戚繼光都為之心驚膽戰。他在旁邊觀戰數天,看的如痴如醉,緊握的雙拳興奮地發抖:這麼彪勇狂霸拽酷炫的好苗子,我要定了!以此為軍,天下還有誰能擋我!

戚繼光立刻向領導申請了名額,在義烏招納了三千窮苦礦工組立新軍,進行嚴格的訓練。考慮到南方的地形複雜多變,他給新軍儘可能配備了精良的裝備,並用他在與倭寇戰鬥過程中所設計出來的一種新陣法訓練部隊的團隊作戰能力。這種新陣法,就是被稱為冷兵器戰鬥巔峰之一的「鴛鴦陣」。

在訓練軍隊、設計戰法上,戚繼光是無可爭議的天才。他的鴛鴦陣,是專門針對倭寇好單打獨鬥、不擅團隊合作的特點設計的。鴛鴦陣一隊12人,其中有兩個持盾的MT,兩個專精招架和掩護的副T,四個長柄輸出主力DPS,兩個輔助DPS,一個RL兼任近戰輸出DPS,一到兩個火槍手擔任遠程輸出DPS。雖然和標準的20人團相比還缺法系和治療,但我們還是要體諒戚繼光,畢竟在明朝法系不好組。

這種設計,就算敵人是團隊boss都推了,何況只是一群倭寇!縱使敵人武藝再好、長刀無敵,遇到這樣的隊伍,也是分分鐘的事——MT拉住,副T壓制,DPS一擁而上捅個痛快。要是遇到敵人有遠程,就直接火槍轟過去,反正倭寇也沒有強弓硬弩,誰怕誰?

(戚繼光的鴛鴦陣——這只是一種形式,另外可能的陣型變化還有很多)

一年以後,新軍訓練初成。這支隊伍雖然不大,但將領是極端重視情報、偵察、訓練的戚繼光,兵是悍勇無敵的義烏兵,為了進一步激發血性,戚繼光還許下了每顆倭寇首級30兩白銀的重賞。萬事俱備後,戚繼光就此踏上了他的超神之路——

此時正好有倭寇大舉進犯寧海。戚繼光率軍沿寧海、桃渚、龍山、雁門嶺一線連續作戰,親手斬了倭寇首領,把其他倭寇都趕下瓜陵江淹死。倭寇殘部逃到台州,和其他倭寇大隊會合,結果戚繼光率軍追擊,九戰九勝,將其一網打盡,光生俘的就有一千多人,其他斬首、燒死、淹死的不可計數。

倭寇在浙江被戚繼光打的無處容身,就轉而大舉進攻福建,攻下多座城池,並且在橫嶼、牛田、興化一線設下基地,擺開正面和官兵對剛。福建守軍和倭寇相持近一年,也無計可施。朝廷無奈下,調戚繼光率軍入福建平倭。戚繼光率軍直撲橫嶼,趁倭寇不備,用草垛填平了防禦壕溝,橫嶼的倭寇大營被戚家軍一舉而下,斬首二千六百級。戚家軍乘勝追擊,繼續擊破敵人的牛田大營,倭寇望風而逃。戚家軍也不休整,緊跟在逃走的敵軍後面,半夜抵達敵人的興化大營,連續攻破六十多座營寨,斬首一千多人,一直殺到黎明。到了上午,戚家軍進入興化城後,興化人才知道困擾已久的倭寇已經被一晚屠滅了。在此後幾年中,戚繼光率軍往來於浙江福建之間,專挑硬柿子捏,將那些大股倭寇一一殲滅。

在明史中,自從戚家軍成軍以來,數年內橫掃浙江、福建等地,前後蕩平數萬倭寇,斬首萬餘,焚溺而死的更是不可計數。在現在流傳的一些網文中,往往提到戚家軍在一系列戰鬥中驚人的交換比,例如前面提到的橫嶼之戰就斬首兩千多級,戚家軍自己的犧牲不過數十人。

這一傳說是否可信我不敢說,因為在史料中沒有找到很明確的記載。但是以實際情況分析,戚家軍以有針對性的、嚴格訓練的軍陣對抗崇尚個人武勇的烏合之眾,確實有可能打出這種可怕的戰績。而且戚家軍以三千多人成軍,隨時對抗數千乃至數萬人的倭寇,攻堅、解圍、迎戰、追擊,幾年內大小數十戰而戰無不勝,說明這隻軍隊有著極強的戰鬥能力,也從未在戰鬥中傷筋動骨,這確實是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一個奇蹟。

隨著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的活躍,東南沿海的倭寇據點被一個個拔起,倭寇成了一個高危且回報極低的職業,曾經困擾大明數十年的倭寇之患漸漸平息。當時的掌權之人,正是剛上台的權相和改革家張居正,他對戚繼光的能力非常賞識,於是就在倭寇逐漸平息後,將戚繼光和他的戚家軍從浙江調到了北方,守衛北部從山海關到喜峰口一帶的長城邊防。

從江浙水鄉來到北方塞上,戚繼光很清楚,他所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手。敵人不再是那些刀法精良的倭寇,而是結成大隊、來去如風的蒙古騎兵。曾經縱橫南方的鴛鴦陣,並不見得適用於這片草原。

很快,戚繼光天才的頭腦中便構思出了新一代的陣法——車陣。在他的軍隊中,主力變成了一種寬大的戰車,車的側面安裝有高大的活動擋板,可以有效地防禦蒙古人得意的騎射。戰車的有效殺傷武器,是車上所安裝的兩門佛朗機:一種小口徑散彈炮,以及配套的多支火槍。同時,戚繼光也將他的12人團擴展為20人團,其中10人負責操作戰車,用佛朗機炮和火槍遠距離輸出;另外10人則作為步戰兵——戚繼光稱之為「殺手」——還是分為MT、副T、長柄DPS等角色,負責與戰車保持在二十五尺內緩緩前進,處理那些膽敢頂著火器打擊衝過來的冒失鬼。

除了這個經典的步坦協同小組外,戚繼光的整個作戰部組成則更加「現代化」。他的一個軍下面包含步兵四千人、騎兵三千人、重戰車一百多輛、輕型戰車二百多輛、佛朗機炮數百門、火槍數千枝。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部隊中還會攜帶「大將軍炮」等重型武器。這樣的組合進可攻、退可守,既能攻城拔寨,又適合野戰。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投入很大,畢竟軍中的火器普及率已經堪與近代軍隊可媲美。

所幸,戚繼光遇到了一位百年難得一遇的好上司,張居正。這位改革家對戚繼光報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不但為他掃平了官場上的種種障礙,對於他耗資巨大的軍隊建設計劃也是全力支持,戚繼光所提出的需求幾乎沒有被拒絕的,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專註到軍隊的訓練和建設上。

戚繼光統領薊門後,各游牧部落起初還以為他好欺負,輪番前來騷擾。結果,原來可以隨便欺負的大明邊軍突然變的像石頭一樣難啃,每次騷擾的結果都是大敗虧輸,不但搶不到東西,還被戚繼光反咬的慘不忍睹。3年後,蒙古可汗俺答停止了對大明邊疆的騷擾行為,接受了明朝的互市條件,北疆邊境一下子變得平靜下來。在戚繼光鎮守期間,游牧部落都不敢來薊門,只能轉而向東去騷擾大明的遼東軍區,結果被李成梁抓著好好的刷了幾年戰功。戚繼光雖然很想帶著他的百鍊精兵殺入大漠,但在滿朝文武的強烈反對下,就算是張居正也無法承擔主動出擊的風險。

枯坐薊門,閑的無聊的戚繼光又發揮了他軍工達人的天賦,開始沿著邊境造塔防——空心敵樓。這東西就是一種三層的平頂碉堡,可以駐守幾十名士兵,能有效的防禦、殺傷、騷擾敵人。戚繼光本來打算修建三千座碉堡,把整個邊境都變成林立的塔群,但是朝廷最終只批複了一千座。這些碉堡,讓大明邊境一直平穩到幾十年以後。

(荒原之上,如今只有少量的殘留碉堡,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戚繼光鎮守薊門達十五年,這幾乎是他十位前任任期的總和。在這期間,薊門軍區被打造成大明的最強軍隊,北部邊境一直都風平浪靜。戚繼光很想將他的訓練經驗推廣開,但是由於大明的兵制,導致北兵和南兵之間的矛盾很大。朝廷諸公出於對風險的考慮,對他建立教導隊全面訓練大明邊軍、調動南兵來北疆輪崗等提議都駁回了,戚家軍的威名,始終都只是限於戚繼光麾下的強軍,大明其他的軍隊大都是老樣子。

雖然朝廷不允許戚繼光擴大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但給予戚繼光的榮寵已經是登峰造極了。他不僅在名望和地位上達到了一個武官所能觸及的頂峰,而且由於他出色的文章和書法造詣,就連眼高於頂的文官們都把他當成是「自己人」,和他飲酒賦詩、詩文唱和。

(戚繼光的書法,非常出色)

不過,能善始善終的名將畢竟是少數。戚繼光六十歲時,張居正因病去世,他也一下子失去了自己最可靠的保護傘。被張居正所壓制的各種勢力紛紛翻身,對張居正的家人和親信展開清算。作為張居正所大力支持關照的戚繼光,也是被清算的目標。戚繼光被免去了薊門總兵的職務,改任廣州總兵,一年後,他主動申請退休,但皇帝卻直接將他革職。

戚繼光生性豪爽,錢財大部分被他饋贈給朋友和部下,自己手中竟然沒有什麼積蓄。他潑悍的妻子因為家庭矛盾,之前就已經和他離婚,帶著孩子走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一下子變成了貧苦無依的老人,只有少數的好友和崇拜者和他保持著聯繫,接濟他一點錢財。數年後,他因病去世之時,已經一貧如洗,連求醫問葯的錢都沒有。

總的來說,戚繼光是一個矛盾的人。他是名將,但是和其他那些清高孤傲、耿直不屈的名將相比,他又圓滑的像個奸商。他可以去拍上司的馬屁,鑽營各種門路好為他的軍隊拉到更多的支持,去實現僅靠德行和理想辦不到的事情。他是武人,但是一手書法被後人尊崇為明代書家,其詩賦也超過了當時的絕大部分文臣。放下筆墨,他又是當時大明有數的高手,和俞大猷並稱龍虎雙雄——俞大猷可是孤身挑翻少林還意猶未盡的猛人。他手腳不算乾淨,在薊門時拒絕朝廷對賬簿的審計,但是自己家裡卻生活普通,有次過年連足夠的柴薪都沒有。與古代人單純的性格相比,他更像是個現代人,生活在各種矛盾之中,躲藏在重重面具之下。他雖然是一個很有人事交往才能的人,卻沒有用這些去謀求升官發財,而是盡一切可能整合資源、建立新軍、保家衛國。

他的軍事才能是無法否認的。他是個天才的軍事工程師、軍隊訓練家、戰場指揮官。無論塞北還是江南,他都能因地制宜地發現在當地環境下最有效的戰鬥方式,並且能把他的理念和實際情況調和起來,達到很不錯的實際效果。簡單舉個例子,在南方時,他的鴛鴦陣裡面需要一種有效的長武器來壓制敵人。在戚繼光的設想里,這種武器就像是一種加長版狼牙棒和釘耙的組合體,滿是長長的鐵刺,讓敵人無從下手。但在他組建隊伍的早期,由於經費問題,不可能真的去打造這樣一大批異形兵器。於是戚繼光靈機一動,直接用帶枝椏的毛竹來代替,一下就能抽人一臉血,效果也非常的出色。在訓練軍隊上,戚繼光在古來名將中也是獨樹一幟。他對訓練抓的非常嚴格,對士兵需要掌握的技能、動作都有明確的規定,甚至常常親自下場,持真刀真槍與士兵對練演示。等到臨敵作戰時,他不僅可以指揮若定,關鍵時刻更是能化身為絕世猛男,身先士卒,斬將奪旗。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能將這些經驗和創造都事無巨細地寫成手冊。中國曆來的兵書都是語焉不詳,恨不得幾個字里包含幾百字的含義,寫的比哲學書還抽象。每本書都告訴你「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但到底怎麼樣訓練出如風、如林、如火、如山的軍隊,大家都秘而不宣。有能耐的可以自己去揣摩,沒能力的看完還是一頭霧水。但是戚繼光在他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裡面,把怎樣組軍、怎樣訓練、怎樣布陣、怎樣紮營、怎樣行軍、怎樣偵查、後勤保障等等都描述的極為詳細,甚至連行軍乾糧怎麼做都有詳細的配方。基本上,拿到這本用戶手冊,只要識字的、智商不是太差的軍官都可以照著訓練出不錯的軍隊。清代人在看到他的兵書後感慨道:「觀其教練諸條,深切著明,有如面語。百世而下,猶想見當日軍容之盛。故宜戚鎮薊門數十年而邊境無事也!」

(紀效新書,注意左邊,戚繼光連士兵的腰牌怎麼做都有詳細的說明)

他去世的1588年,是世界歷史又開始風起雲湧的時代。歐洲已經站在了命運的轉折點上,文藝復興運動正轟轟烈烈,宗教改革已經開始,近代科學逐漸萌芽。大航海、大發現給歐洲帶來了眼界的極大開闊,在黑暗的中世紀泥潭裡滾了上千年的歐洲各國,都爭先恐後地乘上小船,航向新的世界。正是這一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覆滅,日不落的尊號被英國奪走,不列顛即將超過東方那個老朽的帝國,成為世界的新統治者。不過,此時的大明在西方眼中,還是世界上最廣闊、富饒、強大的國家,是需要仰視的巨人。

但這位巨人已經垂垂老矣,而且沉浸在老大帝國的榮光之中不可自拔。文臣宦官們忙於結黨內鬥,沒有人肯睜開眼,看一看華夏之外發生了什麼。意圖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的張居正已經去世,家人竟被圈禁餓死。軍事力量日益沉淪,武將們戰鬥全憑一腔武勇,基本都目不識丁,連「魯」和「魚」都分不清。士兵們面容枯槁,形如乞丐,餉銀被武將貪污,用來豢養自己的家丁私軍。戚繼光在薊門打造的強軍,也未能倖免。

5年後,豐臣秀吉侵朝,朝鮮之役爆發。大明雖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遼東軍區和薊門軍區最能打的軍隊也在戰爭中消耗殆盡。等到30年後,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大明已經無人抵擋。戚家軍那以少勝多、「殺人數千,自損數十」的奇蹟,終究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神話所替代。

戚繼光本來是上天降下給這個古老帝國改革軍制,建立近代軍隊的不二人選。他和俞大猷等同時代名將們,已經深刻認識到近代化軍隊的重要性,並且知道如何去建立那些裝備火器、紀律嚴明、訓練精良、船堅炮利的百戰雄獅。但這次寶貴的機會卻被大明自己扼殺,斷絕了帝國成為新時代列強的最後希望。從此,這個東方帝國的命運就開始加速下滑,沉向深淵。一直到了三百年後,才有一大批驚才絕艷的人才出世,挽救這片古老的土地。不過,這些就是後話了。


推薦閱讀:

揭秘:戚繼光家族史,戚繼光斬子真相
都知道戚繼光的鴛鴦陣能打,但怎麼打你知道嗎?
一把刀毀了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只是裝X片?
戚家軍的戰鬥力竟比電影《蕩寇風雲》還誇張?還原歷史上台州大捷

TAG:戚继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