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乘上風口,進入精彩而充滿套路的「新媒體網紅」行業?

起筆寫這篇文章猶豫了很久,這半年多來,心態轉變真的很大,實在的接觸了這個行業的精彩和套路;知乎和微博上很多朋友私信問我新媒體怎麼樣,不如提筆寫這一篇文章吧。

新媒體是什麼?

區別於傳統媒體的信息節點,新媒體行業更注重自傳播和用戶自發性生產內容。

最典型的例子是維基百科,用戶自發性的編輯詞條並且可以合作共同完善。很喜歡一句總結,「主編是傳統媒體的守橋人,決定什麼信息能通過關卡走向大眾」;對於新媒體來說只要被喜歡的內容就可以開始傳播。

基於關係鏈的傳播最早是開始於人人網,還記得高一的時候天天刷,期待著能夠有多一點人來訪自己的主頁。之後便是微博了,優秀的自發性內容生產者,也就是新媒體網紅逐漸開始形成直到今天有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新媒體人需要面對什麼?

基於微信平台,微博和頭條的新媒體平台格局已經基本穩定。

微博由鼓山等經紀公司主導,微信相對鬆散比較強勢的有老牌矩陣WeMedia和頗有人格魅力的申晨貓聯;今日頭條吸取了前兩者的經驗教訓將流量穩妥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難做是一定的,但不見得是唱衰。新媒體行業的泡沫導致了大量年輕群體湧入,更催化了二八法則:2%的人掌握98%流量和市場份額。新媒體人需要面對很多,原創的抄襲,大號壟斷流量,不友好的站方。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新媒體人的選擇?

自己業餘做的話,建議大家從知乎或者搜狐媒體平台開始

個人不推薦微信平台和微博這類主流平台。知乎最大的好處是「內容升值」,高贊的答案十條左右可以每個月穩定增粉超過1000,並且基本不會掉;這點所有社交媒體都無法做到只有偏重乾貨分享的知乎能夠做到。

知乎的社群中不存在「回粉」這個概念,關注一個大V是希望他點贊的優質內容能夠被推薦到時間線,他的答案也能第一時間奉上;相當於訂閱了一本私人專刊而不是關注了一個網紅。2015年以來知乎的活躍度指數增長,16年預計可以破億,優質的內容現在仍舊處於易於被發掘的狀態每個月都有新生的萬粉入群。對於知乎來說,塑造正面的個人品牌比起廣告收入來說要可靠不少。

新媒體「網紅」如何變現?

找到合適自己的項目和產品之後進行軟性推介是有的變現方式

不推薦新媒體人在社交媒體上做"硬廣",90後美女漫畫家,快看漫畫ceo陳安妮就是很好的例子。陳安妮在微博上發布了《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這同時也為她的APP快看漫畫引入了極大的流量。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深耕,並且講可以消化的優質內容奉上會自然而持續的形成轉化,進而獲得變現。

以自己為例子,半年前開始運營留學生自媒體ICON Union的號,通過不斷試錯也算攢下了微信/微博自媒體運營的一些經驗。目前通過私人關係和一些小V帳號持續有可靠的甲方找到我接代運營,少的幾千,多的兩萬一個月;就是一種好自然,不需要強加硬廣給粉絲的辦法。

所以要不要做新媒體?

鼓山文化創始人銅雀說過,「沒有粉絲,只有用戶」。

「網紅經紀」風口的形成是內容沉澱後新媒體發展的必經之路,泡沫和希望並存;真正未知的不是新人湧入造成的競爭,而是媒體人的累贅的「網紅包袱」。傳統媒體時代一篇新聞稿需要推敲上百遍,一個錯字可以擱淺作者的職業生涯;而網紅,只要有大V互轉就可以用流量掩蓋住這些。

鼓山文化簽約了數億粉絲的網紅,而銅雀能夠道出泡沫的本質也是因為過了有網紅包袱的時候:大V們不過是擁有興趣匹配用戶的產品罷了。

時刻需要推敲的是自己產出的內容的時候,無論是大長腿照片還是博得眼球的「爆款」,是否真的把讀者當作自己的用戶而不是粉絲。

有信心產出有價值內容服務用戶的時候,不管外界如何都可以邁出進入新媒體行業的第一步了。

不要讚賞,關我的專欄就好啦 :)

洛城茶館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歷史上勝戰賠款卻能兩利的檀淵之盟?
我的第一本漫畫書和它教會我的 4 件事
老在新聞里提「記者」倆字兒好嗎?
媒介的陰暗面:廣播與納粹德國的興起
學新聞的人都具有怎樣的共性?

TAG:新媒体 | 网络红人 | 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