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至上」與「精神至上」兩種活法有何不同

物質和精神到底哪個優先度高,這個話題估計爭論2千年了吧,人類估計永遠都找不到統一答案。

物質人的特徵

要判斷一個人是哪一類,其實看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出去旅遊,物質人的畫風基本是千篇一律的。

去個東南亞陽光海灘,或者馬爾地夫斐濟一類,帶上十幾二十套衣服。

第一天行程,去海邊換上衣服,咔咔咔拍幾百張,回酒店挑9張發朋友圈:

第二天行程,在酒店內咔咔咔拍N張窗外風景+房間里大浴缸,浴缸旁邊放杯紅酒,發個朋友圈:

第三,四天行程,怎麼少得了「曬美食」和「戰利品」這兩個永恆的主題呢:

然後下一次去旅遊,又會再重複一遍以上的套路。

--------------

有時候真想問他們一句,這樣的旅遊真的好玩,開心嗎?

當然了,他們是會回答開心的。

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還有別的能開心的方法。

------------------

把巴黎鐵塔前面咔咔咔,但她們不會關注旁邊盧浮宮裡的稀世藝術品和凡爾賽宮的台階上曾發生過的歷史;

在布拉格維也納咔咔咔,他們不會想到曾有多少古典天才在此寫下傳世名作,他們只會說「我來了布拉格廣場的那個布拉格」或者「馬德里不思議的那個馬德里」。

在海邊咔咔咔時,他們也不會想到旁邊的洋人是來這裡衝浪、潛水、滑翔傘的,不是來自拍的。

--------------------

舉完例子之後,相信大家都發現了。

物質人的快樂源泉來自於物質。酒店,食物,名牌衣服包包,頭等艙,等等,越高級,越貴,就越好。

但是說實話,這些所謂「高級物質」,真的帶來價值相當的satisfaction嗎?

例如貴100倍的酒店房,真的幫你恢復疲勞的速度增加100倍嗎?

100倍價錢的衣服包包,能使你整體造型的美感提升100倍嗎?

非也,這些「高級物質」的價值來自於得到別人的認可。越多人點贊,他們的內心滿足程度越高,這個包包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所以「物質人」的朋友圈必須也是「物質人」,所以他們才會互相認可,互相取暖,點贊。

A穿一雙某某名牌某某年限量版鞋子出來,B說:「哇,這不是某某名牌某某年限量版鞋子么?好厲害喲~」於是A得到了滿足感。像我這種精神至上的「土包子」,我管你什麼限量版,所以只會被譏諷為「土,out」。

做一個「物質人」有什麼弊端?

1. 難以到達「知足」的心境。奢侈品永無止境,買了1萬的包包,就會覬覦10萬的,買了10萬的,就會想買100萬的。然後他們又給自己找到了「賺錢的動力」,拚命賺錢之後買更貴的物質「獎勵自己」。看起來很有邏輯,也是中國人現在主流的活法。

但為什麼這樣的活法幸福感不高?很簡單,因為他們不懂追求精神滿足。基本上絕大部分的精神滿足,所需花的錢都是遠遠小於物質人的活法的。盧浮宮的門票多少錢?維也納一場音樂會多少錢?潛水,登山,自行車,要花多少錢?跟住一晚高級酒店比起來,九牛一毛,但對於「精神人」來說就夠了。

2.建立的「知識體系」沒什麼實際作用

無論是音樂,藝術,體育等等,全都需要建立長期的知識體系。中國的教育體制培養「興趣愛好」往往都是失敗的。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去各種「興趣班」,都是為了考級,進好學校,導致了效果適得其反,長大後非常反感。反觀西方,日本的中小學,搞興趣是真心實意地搞,興趣自然能延續到成年後。

如果想成年後重新建立興趣體系,確實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往往很多「物質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放棄了。你想想,要social,大可以聊哪裡又開了家餐廳,《琅琊榜》《歡樂頌》好不好看,這些「知識」只需要幾十個小時就能夠得到,甚至你都不用看完整部電視劇,只需要刷一篇朋友圈相關文章就行了。

如此低成本的獲得「知識」,當然比那些動輒要1千,1萬個小時的練習才能精通的興趣比,輕鬆多了。所以自然大多數人也就傾向去舍難取易。
推薦閱讀:

烎牙傳
不要用自己的錢包,為「貴族」的價值觀買單
少年郭靖:一場向上的攀爬
「成名」實驗 —— 大眾心理研究
個體與群眾,盲目的情緒性從眾和其他一些思考

TAG:社会 | 社会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