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傅斯年不當官是為了自由,不當官影響力更大

題圖:傅斯年與胡適

岳南,著名紀實文學作家,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文學創作專業、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班,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前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風雪定陵》《李庄往事》《南渡北歸》等作品,最新作品《那時的先生》記錄了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為躲避戰火,南遷四川李庄,展開文化界的救亡圖存的一段往事。

——————以下文字根據美麗閱讀和沙龍讀者提問、岳南先生回答整理而成——————

李庄——抗戰時期的學術重鎮

美麗閱讀: 抗戰時期,一大批學術機構南遷四川李庄的背景是怎樣的?在李庄的都是些什麼人和機構?

岳南: 背景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戰火很快燒遍了華北、華東,北京、南京、上海的不少學術機構被迫南遷較為未定的西南地區。學術機構的南遷造就了當時西南四個文化中心,分別是重慶、昆明、成都、李庄。

當時在李庄的外來人口約有一萬人,機構包括國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社會科學研究院、體質人類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十幾所科研機構和學校。其中史語所著名的人物有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李方桂等人;而中國營造學社,是以梁思成夫婦為代表的一批建築學者;李濟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又帶領著曾昭燏、王天木、吳定良、夏鼐等人。這些人都是當時的文化界大師。

美麗閱讀: 這批人在李庄為中國文化保存了什麼?

岳南: 如果沒有這批人,如果沒能保存住當時兩個重要的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是社會科學研究所,那麼對中華文化來說,一是一些實物的文化遺產、資料將會的遺失或者損毀,二是在文化層面,歷史、語言兩個的學科會停滯不前,相關重要的考古研究無法推進。而當時史語所有包括殷墟考古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此時錯失良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李庄當地居民見到史語所的殷墟人骨等文物,並撞見同濟大學的解剖課,誤認史語所同仁都是吃人肉的,為了弭平謠言,特在1941年6月9日舉辦中研院13周年紀念展覽會,藉此讓地方人士了解史語所的工作。

還有一個就是梁思成夫婦為代表的中國營造學社。他們一直堅持對中國古建築進行調查、研究,並呼籲保護古建築。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中國營造學社出來的成員又投身到社會建築和規劃當中,包括後來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梁思成對北京市政規劃的建議。中國營造學社有相當多學術研究是在李庄完成的,很難講如果沒有那艱苦的幾年,他們在抗戰之後是否還有後來的成就。

有一個是新近發現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來到李庄後,時任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的陶孟和開始帶領手下,對抗日戰爭中國損失進行調查。他們跑了很多地方,花費了六年心血,基本上把抗日戰爭,中國各個機構、學術、機關、個人、地方基本上都算出來,詳盡到所在街道、炸彈種類、傷亡人數、建築損毀各項數據。要是沒有他們的努力的話,中國抗日戰爭的損失,可能是一筆不清晰的糊塗賬。但非常不幸,隨著國共內戰爆發,沒有人把他們這個六年的心血當回事,最後可能是當作垃圾扔掉了。前些年(2005年)才爆出有個收藏家在廢品回收站收了一大麻袋資料。後來送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經鑒定發現,這一麻袋的文件資料,恰好就是當年社科所陶孟和所長作為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的一員,帶領著手下這批人,花了六年心血搞出來的賬目。可能這個工作成果移到下一代就沒有人管了,但在當時來說,這個工作對中華民族來說是很重要的事。

美麗閱讀: 岳南先生多次前往李庄考察取證,能否為我們描述一下,李庄是個怎樣的地方?

岳南: 我甫到李庄的時候(2003年),那還是一個破破爛爛鄉鎮。李庄名叫李庄,但它不是一個村,而是一個古鎮。這個古鎮可算是千年古鎮了。在清代的康乾時期,這地方比較繁華,民間信仰活動也比較多,修了很多廟宇,有「九宮十八廟」之稱。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建築,它才能在抗日戰爭中容納1.2萬的外來人口,例如李庄的東嶽廟曾經是同濟大學工學部所在地。

如今李庄已被打造成抗戰文化古鎮

拒不做官的傅斯年傅大炮

美麗閱讀: 李濟在李庄還和傅斯年鬧過矛盾?

岳南: 當時在李庄的時候,傅斯年跟李濟確實產生過矛盾,並且還鬧得挺大。最後搞得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朱家驊、李濟的父親、梁思成都出面解決。其實如今再看相關的文獻材料,會覺得也沒什麼事,就是小事一樁。但在當時,一群人長期被困在李庄這個封閉的「孤島」上,會產生各種負面的情緒,這些情緒有可能會由於日常相互間的一些小矛盾小摩擦爆發出來。如果不是當時那樣的時局和環境,或者如果是在一個較為開闊的地方,這些矛盾可能就會少一點點、小一點。但當戰爭環境把人壓小孤島上去了之後,除了會催生出物質上的摧殘,對人的心理也是一種折磨,對人與人的關係也是一種摧殘——例如李濟兩個女兒死於李庄給他帶來很大的衝擊。這就是傅斯年、李濟他們當年發生矛盾,並且還矛盾不斷的原因。他們之間沒有私人恩怨,都是一些集體、工作上的矛盾。雖然他們相互之間還有一些誤會,但是最終還是握手言和了,並且還是解決了一些問題。

傅斯年除了跟李濟有矛盾之外,跟陶孟和也不合,不合之處也是由於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在當年抗日那麼艱苦的情況下,這類矛盾也是反覆而來。可見無論是大學者還是小學者啊,也都在所難免。

美麗閱讀: 據說傅斯年也是爆脾氣,他對沒有留過洋的本土派或「舊學」會看低一等,是否有這樣的情況?傅斯年看人待人,具體是怎樣的?

岳南: 傅斯年這個人是我山東老鄉,是山東聊城的。他是出生在《水滸傳》所記載的梁山那一塊,號稱梁山文化圈。他的性格,我也覺得有如梁山好漢一般。

傅斯年特別有才氣,無論是行政的才識還是學術的才識,他都具有,確實了不起。當年他的家庭算是一個破落貴族,可能帶著一點貴族的遺風,而後他受民主與科學新思潮的影響,又留學七年的,所以一看不起無才的人,二看不起沒留過洋只會研究舊學的本土派。即便他在北京大學讀書那會的,他對一般的學生就不放在眼裡。曾有個學生說他想要跟傅斯年說個話,結果傅斯年馬上把頭轉過另一邊,鼻孔朝天——就不理人。包括後來傅斯年跟著黃炎培到延安去,有天晚上他在窯洞里跟毛澤東談了一晚上,毛澤東就提到當年他在北京大學當圖書館管理員的時候,想跟傅斯年說個話,傅斯年都不搭理他。這個是毛澤東親自說的,並且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這書上有記載。

美麗閱讀: 傅斯年為什麼不肯做官?按理說如果他應蔣介石的邀請去做教育部長的話,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給窮困中的史語所和自己的生活帶來一點經濟支援的。

岳南: 當時的傅斯年有機會做教育部長這樣的大官,蔣介石還親自邀請他「組黨」,但傅斯年就是沒做。沒做的原因可能是他看不上那個年代政府機構中的一些官僚,但更主要的還是他想保持自由,也想要在學術界有所建樹。他後來還勸胡適不要當官,說「與其入政府,不如組黨;與其組黨,不如辦報」。而他那個年代,如能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自由發聲,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力,其實會比一般的官僚要大。所以儘管傅斯年沒當官,但他以一個備受矚目的學者的身份發言,把行政院長孔祥熙搞掉了,後來又發一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把繼任的宋子文也搞下台了。民國的行政院長相當與今天的國務院總理,他把兩任的行政院長搞掉了,你想是多麼大的氣派和影響啊,傅斯年是看到了這點。

傅斯年任北大校長時與蔣介石合影

美麗閱讀: 後來李濟運了一堆文物去了台灣,該如何看待那段歷史以及李濟的選擇?

岳南: 那時是1948年底,李濟得知要隨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以及他曾領導的中央博物院去台灣。作為故宮博物院理事與史語所考古組主任的身份,李濟負責押運著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文物和資料去台灣,所幸在途中沒有損失任何東西。當時陶孟和勸他不要押韻這批文物,但是李濟說,「如果你陶孟老能保證這批古物不在戰爭中被毀,並有科學證據說服眾人,同時能擔當起這個責任,那我就放棄。」並說「台灣與南京同為中國的領土,並不是外國人的領地,在整個大陸都籠罩在炮火的非常時刻,中華民族的珍寶應該放到祖國領土最安全的地方去。」陶孟和無法保證也無法反駁,只得由他去。他當時想,就跟李庄那會一樣,等以後戰火停了再回去就可以,沒想到卻回不去了。

大師需要自由的環境

美麗閱讀: 有現場讀者提問:老師在寫這些書的時候,是如何從眾多的史料提煉自己的觀點?

岳南: 既然要寫,那麼就應該現在你腦海里寫一個主題。例如我寫《南渡北歸》前是想表現這批文化大師的愛國主義情懷,圍繞著愛國和抗戰的艱苦去寫。同時,我寫的時候還注意要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個是自由,一個是愛國。也就是陳寅恪先生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圍繞著兩者來寫。

美麗閱讀: 問一個可能媒體問了很多次的問題,希望岳南先生不要覺得煩,就是:岳南先生出版《陳寅恪與傅斯年》時,曾用「大師之後再無大師」作副標題,為什麼說「大師之後再無大師」?

岳南: 大師產生的首要的條件,是需要有自由的環境,沒有自由的環境也不能產生大師。這也是為什麼說陳寅恪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此重要。在微博上看到山東滕州,一群小學生穿著服裝,在肯德基門前高喊口號,像這樣的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大師,可能連小師都困難。因為它扼殺了自由,它一來就是給你灌輸一些很奇怪的理論和文化,是不可能產生大師的。

一句話,大師是不存在的,大師是需要創造的,創造的前提是要自由,沒有自由就不能創造的,沒有創造就沒有大師。

美麗閱讀: 岳南先生在台灣清華大學當過一年多的駐校作家,這當中有什麼收穫?

岳南: 我做台灣清華大學的駐校作家,正兒八經的是一年多,但這兩年也斷斷續續地在台灣清華大學。我大概可能下個學期還要去,現在基本上有建立一個聯繫在,每年都要去三四次,跟老師和同學見見面,交流一下,有時候跟他們講講課,但最主要的是去查一些資料。

岳南: 至於說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到台灣清華大學,了解清華大學的創辦過程,以及與師生進行分享,這是第一。第二自然是關於我個人的寫作。我有機會到台灣的歷史博物館、中央研究院以及相關附屬的圖書館,去查一些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們研究當年這段歷史有很大的啟發,對我的寫作也很有幫助。

美麗閱讀: 記得岳南先生說過,想要借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的便宜,寫梅貽琦的傳記《梅貽琦大傳》,這書什麼時候付梓?

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

岳南: 我現在目前正在寫的梅貽琦的傳記。梅貽琦是1931年做北京清華大學校長,1948年因為內戰的戰火去了南京,後來從南京到了台灣,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台灣清華大學並任校長。我已經基本上寫完了,稿子已經印出來了,大約是2017年的1月份可以出版,但可能到時候的名字不是《梅貽琦大傳》。

美麗閱讀[美讀客]在線沙龍:書後面,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一張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非要推黎元洪做首領而不是別人?
溥儀和汪精衛都是賣國賊,為何世人評價完全不同?
國民黨在49年之後的心路歷程?
蔣介石通過北伐這種暴力方式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這一政權,合法性何在?

TAG:历史 | 中华民国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