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好呀,我的民考漢朋友

(1)

幾個月前,我被從(其實加入也沒多久的)學校同鄉微信群踢了。

群里大多是在校讀書的同學,會通知一些食堂里的活動、協會的講座之類,看上去還有個鬆散的學習小組,學母語,英語,或者自習。

那周有一次母語學習活動,組織者在群里講,請同學保證出席,沒有正當理由不要請假。

原話大約不是這樣,畢竟我被踢了嘛,無法查證,但我確實注意到組織者的通知裡面有「必須有正當理由才可以不來」的意思。

你知道我,我對一切能跟民族主義擦邊的事物都是非常冷淡的,唯恐避之不及,如果我讀書的時候有這種活動,我就會是那個「沒有正當理由、但就是不來」的刺兒頭。

所以我跳出來,指出這類活動應當讓同學自由參與,保護不參與的權利,不要借著「學習母語」的正當性跟同學施壓。(原話大約也不是這樣子。)

所以我被踢了嘛,但「我在這個群里講了導致自己被踢出群的話」這件事還讓我蠻開心的:我可以承受被踢出群的後果,所以我替(可能存在的)沒必要承受這種後果的小朋友講了讓人不喜歡的話。

我的想像中,有一個跟我一樣的冷淡小朋友,對借民族屬性施加的壓力感到厭倦,但也並不公然反對,只當這些是颳風下雨,躲不開就忍著。

我的想像中,這個小朋友也不會跳出來講,湖瑪師姐講得有道理。

這個小朋友只是有點點高興,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奇怪到沒有同類的)人。

這樣子就很好啦,雖然這個師姐被踢出了群,但知道有這樣的人,就很好啦。

(2)

上周有小朋友在後台問:可能要念預科,要如何跟講母語的同學相處呢。

作為「民考漢」,在「民」與「漢」都是異類。與「雙重異類」的身份相處,習慣了就還蠻有意思。

民考漢遠遠不是一個勻質的群體,不過我無論是在「維族人」還是在「民考漢」的光譜上,大約都處在極端附近,所以我講講我的煩惱及應對,小朋友們拿回去按比例稀釋一下,應該是能挖掘到參考價值。

藉由「民考漢」身份向你施壓的,當然只能是同學。

靶子大約是:

  • 母語不好

  • 不擅長(與「非民考漢」)社交(包括不愛或不會跳舞)

  • 思維方式太「漢」

  • 民族榮譽感不強

  • 不參與民族抱團

歸根結底就是怪你跟他們不一樣。

讀書的時候,你是一個「民考漢」,你有一些民考漢的煩惱。畢業了你會發現,你還是要面對一些看上去是同一系列的煩惱。

在地球上,如果你不是出生在美國中產家庭的白人異性戀健康男子,你都一定會面對一些作為「異類」的煩惱,多多少少。

所以讀書的時候,有一些這樣的練習,也是蠻不錯的。

(3)

如果不是要念預科,或者如果不是要每天在唯一的清真餐廳吃飯,你跟那些「同胞」原本是可以沒有任何交集的。

「同胞」裡面,也許有的人覺得自己有資格教育你,「規範」你的言行,講「因為你是某族人,所以你要如何如何」。

其實如果你問:「師兄,你憑什麼這麼教育我?」

他會覺得你在頂嘴,但其實你不是,你就是想知道他「憑什麼」。

不憑什麼,憑的是約定俗成/傳統文化/大伙兒都這樣你也得這樣。

這些不太有道理可講,沒有溝通的基礎,沒有達成一致的可能。

還好預科和大學這幾年,在你的人生裡面其實是非常短的一段,即便過得有點彆扭,有人指指點點/嚼舌根/翻白眼,差不多也是一個白眼翻回去就可以了。

更何況,在預科和大學,「與『同胞』相處」是你需要煩惱的眾多事項裡面,算不上重要的一項。

你的課業,你的心智成長,你的人生規劃,都很重要,如果在這個階段沒有處理好,未來才會麻煩重重。

而這些「同胞」呢,不到畢業差不多就要斷了聯繫,互相本來也不喜歡,日後想起來也不過是一些熟人而已。

(4)

你大約要經過一些時日,才能找到師姐我這種冷淡的感覺,但你會找到的,請相信這一點。

這樣子吧,傳你一句心法,念做:

「我身為 ×× 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我不接受基於我的 ×× 身份強加的任何東西。」

例句如下:

- 我身為維吾爾人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我不接受基於我的維吾爾身份強加的任何責任。我希望我學習母語是因為我想讀維吾爾語的小說和詩歌,而不是因為你們覺得我應該學。

- 我身為維吾爾人不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我不接受基於我的維吾爾身份強加的任何讚美。我沒有能歌善舞,年會也別讓我出個新疆舞節目,不會,真的不會。

- 大家身為維吾爾人又不是自己的選擇,有必要在食堂每頓飯都坐一桌么?我想跟那個哈薩克姑娘聊天啊。

請背熟了試試看,每次有效給我打兩毛錢就行。

(本文由 T 打頭的聽眾朋友點播,感謝 Z 打頭的聽眾朋友賜五塊錢更新費。)

圖/Andy Wong / 東方 IC


推薦閱讀:

美帝留學生在交談時口語化的辭彙匱乏怎麼辦?
說說你認識的俄羅斯人是什麼樣的?
漢文化中有哪些元素來自於蒙古?

TAG:跨文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