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尷尬」的互動營銷(二)

接上文,可直接翻閱歷史消息查看《「尷尬」的互動營銷(一):3種「尷尬」的互動營銷類型》。

  那麼,什麼是「不尷尬」的互動營銷?

  評判一件事的標準很多,得特別小心,盡量不要單獨從數字去評判,因為數字本身因品牌而異,且數字並非萬能,很多價值都是數字無法衡量的。所以,這裡是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進行粗淺評判:

1、最低標準,讓消費者滿意。

  至少,給消費者帶來的價值,要能克服消費者參與的尷尬。

  尷尬感有時候不可避免,因為(1)本來就會是個讓人尷尬的產品(比如成人用品);(2)產品價值感實在不高;(3)迫於外界壓力必須做個尷尬活動。營銷的最低原則就是,不要加深這種尷尬,當然最好是能扭轉這種尷尬。

  另外,互動營銷的機制能簡單就簡單。我一直特別佩服那些「把簡單事情複雜化、複雜事情更複雜化」的同仁們,這簡直就是謀殺與自殺行為——在謀殺完消費者和乙方丙方的同時,還不忘記謀殺自己的精力,值得么?

  生意增長不是僅靠一兩個營銷活動,而是方方面面諸多因素,得系統性考慮。有些工作屬於重要且緊急的,有些工作屬於緊急但不重要的,有些工作是重要但不緊急的,需要區別對待。

2、中間標準,讓品牌方也滿意。

  至少,要能給品牌帶來中間收益(比如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最好能帶來終極收益(幫助生意增長)。

  現實情況是,一個營銷活動往往很難達成多重目的,這是需要多種營銷活動互相配合才能實現的。我見過有甲方拚命Push乙方去做一個既能增加知名度、又能提升美譽度,還能促進購買和分享的營銷活動,這非常不合理,也不尊重常識。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You Can You Up!

  所以,品牌方首先要自己想清楚,每個營銷活動達成的目的是什麼?目標要分層次,分主次,且要和每個人都明白的溝通清楚,以防止活動進行過程中、或者結尾時,有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亂嚷嚷:「這個活動雖然挺有影響力,但沒促進銷量啊?」這時,就可以明白的回復他/她,咱本來就沒指望這活動賺錢。

3、最高標準,讓所有操作這個營銷活動的人滿意(創意公司、執行公司、各級分銷商、客戶等)。

  也就說,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價值、或者至少不太折騰別人。「折騰」本身是個很主觀的詞,有時活兒雖然重,但人不覺得折騰;有時活兒很輕,但大家就是覺得備受折磨,歸根結底取決於領導力水平、以及各方人馬的配合程度。

  這個標準非常難到達,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只能靠人品積累。只有當你已經做成功幾個案子後,才可能獲得多方信任。如果你是第一次做,無論你在之前的公司多牛掰,在新公司都不可能四方都擺平。這時候,只能隱忍、溝通溝通再溝通,盡量爭取最高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然後拼了老命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如此才能積累信任。

  在快消行業中,可口可樂創造了許多經典的互動營銷案例,比如需要朋友合力才能夠到自動售賣機的窗口,比如在迪拜的貧民窟安置了一個可以免費打電話的紅色電話亭,比如快樂昵稱瓶的收集活動等等。星巴克的早起免費咖啡互動營銷,也算是取悅消費者和品牌方的經典案例。很多年前麥當勞的「陳奕迅送麥當勞」,如今被Uber活學活用在了「請佟大為當司機」,這類型的互動營銷讓顧客和品牌都比較滿意,但可能讓執行公司操碎了心,因為只要有明星參與的營銷活動,必然會特別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

  怎麼去做一場「不尷尬」的互動營銷?

  成功營銷的背後,是清晰的營銷目的、精確的消費者洞察、正確的營銷策略。這部分工作肯定不是乙方做,一定是甲方自己琢磨。甲方一定要自己想清楚,營銷目的是什麼?有時要作為、有時需要不作為。有時候,錢投在媒體上,還不如直接投資給員工漲工資,更刺激銷量。

1、首先要有清晰的營銷目的

  1個月前,我看到某知名社會化媒體運營公司老總的媒體發言稿,其中提到:品牌在社交時代的營銷目標就是,進入更多的消費者的移動社交生活,和他們建立連接。接著又闡述了自己公司一套華麗麗的互動營銷理論,什麼4大XX、3大XX之類。

  換做幾年前,我肯定為此言論點贊,因為年少無知、且不用扛生意嘛。現在,我可能條件反射的反問:「為啥?結果真有利於生意嗎?」換做我老闆天天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同志們,Marketing不是鬧著玩,不是過家家,隨便搞個酷炫的案子忽悠老闆我,而是要每日三省Money Money去哪兒!」話下之意,不利於生意目的的marketing,都是耍流氓。

  營銷目的有很多層次,簡而言之有2個,影響力和銷量。影響力一定要是積極的,而非負面的。銷量也盡量分清楚是一次購買,還是重複購買。當然最重要的是,要分清楚營銷的主體,到底是整個品牌的宣傳?還是單品宣傳?或者希望單品去帶動全系列全品牌?

2、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

  精確的消費者洞察是營銷創意的起點。可能我們每天都美其名曰在做消費者研究,但真正能洞察到消費者需求的,少之又少。原因有3個:

  (1)甲方容易被內部各種雜事所纏繞,無法分出精力去研究最基本的消費者洞察。

  (2)甲方很容易有強烈的代入感,以為自己是品牌的消費者,輕率的以自己的感受去推斷目標消費者的需求。

  (3)甲方容易被數字綁架。因為有市場調研公司的幫助,很多甲方都不願意自己動腦子,容易簡單的被數字忽悠。實際工作中有個詭異的現象——越是不動腦子的人,越容易執著數字;越是動腦子的人,反而越容易妥協。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這裡推薦看一本書《董事會裡的戰爭》,裡面有詳細描述。

  還有一點,千萬不要被消費者需求給弄暈了,有些需求只是個圈套。這一點非常晦澀難懂,請大家自行翻看一些經典書籍。

3、制定正確的營銷策略

  策略是為了保證高ROI。營銷策略就是實現營銷目的的打法——是正面出擊?還是側翼圍剿?或是出奇兵突圍?這些打法決定了我們選擇哪些媒介?做什麼頻率的推廣?用什麼樣的KOL/大V?和什麼活動互相配合?要不要鏈接到電商網站?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乙方公司去設計,又與具體的營銷戰術直接相關:

  (1)360度多平台整合營銷,不一定適合所有品牌。有些品牌根本連1度都用不上,何必折騰那麼多呢?但有些品牌卻必須要大投入大傳播,才能達成營銷目的,這時就不要吝嗇營銷費。

  (2)微博微信不一定要每日一更,因為沒有好內容,只是為了更新而更新,更容易自降身價。

  (3)大V並不一定要用,很多大V既和品牌不相關、又相當貴、還特別懶……買一個大V的錢,可以買若干個小紅人,而這些小紅人的主動性更強、與粉絲的互動程度也更高。

  (4)營銷內容要符合每個媒介的特徵。豆瓣和微博的軟文風格肯定不一樣。要不要追熱門話題?我的建議是,如果能追上、且追的質量好,就追吧!如果不能產生好內容,就不要輕易去追。畢竟,內容的質量比速度更重要。

4、符合營銷目的和策略的具體互動活動

  具體的互動戰術,也需要專業度更高的乙方來設計,而不是甲方,因為甲方很容易代入感強————甲方不願意互動的,不一定是目標消費者不願意的。實際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乙方興沖沖的提了個案例,甲方卻興趣匱乏,批判乙方「這種傻瓜活動我都不參加,何況我的顧客?」但情況是,甲方經理們往往都不是自己品牌的顧客,當然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顧客,可能就喜歡這種傻瓜活動,反而不喜歡那種折騰腦子窮裝逼的。所以,還是要聽乙方的專家建議。

  有些互動營銷,可能不是marketing想做的,可能是受銷售、或者經銷商逼迫的。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甲方情商智商的時候,要體諒經銷商和銷售的心情,但要盡量用自己的專業去幫忙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聽從經銷商建議。當然啦,如果你老闆死活就聽經銷商的,那就認命吧。

  具體的互動活動種類繁多,線上分享、線下互動等等,選擇哪個?至少要考慮一點——「不尷尬」。

  最後,互動營銷的價值,可能不完全取決於互動的機制,更多,還取決於產品本身的價值。如果產品本身就有很強的互動性,那麼甲乙雙方都比較輕鬆,如果不是,那麼甲方痛苦,乙方更痛苦,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但往往,做Marketing的樂趣就在於此——如果真做成一頓無米之炊,多樂呵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麥青雜文鋪】(ID:mqzwp2015)——只分享最真實的職場管理、營銷經驗與美妝真相,偶爾心血來潮,也會碼點情感雜文。如要轉載,請聯繫mqzwp2015@126.com. 麥青Mandy, 北大才女,資深的品牌營銷專家,歷經世界500強外企與私企,現SEED UNIED互聯網營銷公司合伙人。)


推薦閱讀:

技術帖:營銷是不是一種下降頭?
為什麼波司登非要強調自己是世界名牌?
吳曉波2018最新演講,CMO如何更好地擁抱未來!
定位的6大陷阱

TAG:品牌营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