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主導的早期中美關係
本文作者陳曉平。本文原載於《南方周末》2016年7月19日網路版,本文轉載自「美國史研討」(微信號:Americanhistory)。
東印度公司、怡和洋行這些英商,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但十三行時代的美國商人群體,直到《黃金圈住地——廣州的美國商人群體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形成,1784-1844》一書的出現,才全面走進讀者的視野。上海開埠初期叱吒風雲的美商旗昌洋行,鴉片戰爭前就已是美國在華的商業領袖,上海租界可以說是廣州十三行的升級版;晚清民國時期的「條約口岸」文化,乃是「廣州文化」的延伸;開啟中美正式外交的《望廈條約》,則是廣州的美國商人、傳教士及其「朋友圈」合力謀劃而成。《黃金圈住地》是雅克·當斯畢生精力所聚的傑作,其學術價值和影響力將逐漸顯現。
中美關係從廣州開始。1784年8月28日,美國機動商船「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黃埔,拉開了兩國交往的序幕。最初兩國的接觸,純粹是商業關係。在華美資洋行生生滅滅,拆分重組,到鴉片戰爭前夕,形成了旗昌洋行佔主導地位、同孚洋行獨樹一幟的格局。
旗昌洋行(Russell & Co.)和同孚洋行(Olyphant & Co.)代表了這個新興國家的兩重性。雖然同屬馬克斯·韋伯所稱的「新教倫理」背景,前者以「利潤最大化」為依歸,信奉「自由貿易」,在輸入鴉片方面與英商怡和洋行並駕齊驅;後者專心致志從事人畜無害的茶葉貿易,堅決反對輸入鴉片,在其資助的《中國叢報》中連篇累牘地抨擊毒品買賣,成為十三行各國商人的眾矢之的而不顧。前者的積極進取、精明計算,代表商業資本主義的主流;後者的有所不為、敢犯眾怒,代表著新教倫理的硬核。「主流」雖時時泛濫,但無法消滅「硬核」。在適當的時機,「硬核」會挺身而出,修補「主流」的缺失。
儘管「朝貢體系」這個概念如今十分盛行,該書作者卻傾向於用美國學者衛思韓發明的「防禦主義」來定義天朝的對外政策。為了在臣民面前顯示一種「假裝的天下霸權」,皇帝指定南國邊陲的一城、一地,作為有限制的中外交易活動場所,在防範外來文明威脅的前提下,得到所需的稅收、奢侈品。為此,官方頒布了《防夷新規八條》及種種限制,「其中最著名的一條禁令是不準中國人學習外國語言,也不準幫助外國人學習中國話。」天子對信息交流感到恐懼,用毀壞巴別塔的辦法來加以阻止。但「防禦主義」也讓自己不斷吃虧。
欽差大臣耆英與美國專使顧盛相比,政治經驗高出一大截,但在《望廈條約》談判桌上被打得滿地找牙,原因在於信息不對稱和對天威莫測的恐懼。美國專使卡勒布·顧盛(Caleb Cushing)是旗昌洋行前身帕金斯洋行老闆約翰·帕金斯·顧盛的遠房侄子,他還有很多同學、朋友從事對華貿易。顧盛得到國務卿明確的授權,在出使前和途中,通過多個途徑搜集有關中國的情報,用來恐嚇、制衡清廷完全夠用。他深知道光皇帝害怕公使進京打破「天下霸權」的神話,抓住這個軟肋不斷敲打,放棄虛名謀取實利,實現了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中美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初期,美國公使放棄駐京而留居廣州,是商人精明計算的產物。廣州黃埔長洲竹崗至今仍有首任美國公使義華業(Alexander Mill Everett)的墳墓,是早期中美外交的重要見證。
美國商人在十三行沒有學到中國精神文化,奢華物質享受卻學到了。退休以後,這些商人把紅木傢具、廣彩陶瓷、綾羅綢緞、奇花異木以及廣州美食搬回新大陸。他們不斷抱怨美國僕人笨手笨腳,而從廣州引進僕人,這批僕人成為最早定居美國的中國人。在美國27個州,出現了以Canton(廣州)命名的數十個城鎮,這大概是「一口通商」時期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重要成果。在清廷嚴防死守之下,中華文明的精華未能乘桴浮海,同孚洋行無償資助的傳教士卻實實在在帶來了西方的宗教、醫學、科技、傳播媒介及其他種種。
到鴉片戰爭前夕,十三行伍氏家族(Howqua,浩官)的財富積累到了2600萬美元之巨,被人稱作當時的「世界首富」。在小行商經常破產的情況下,浩官屹立不倒,靠的是與美國商人特別是旗昌洋行結盟,在全球範圍分散投資,這是普通行商無法企及的高度。在《望廈條約》談判過程中,小浩官曾將清廷的秘密文件交給他的美國朋友。這個體制的得益者也「吃飯砸鍋」,是值得深思的現象。伍秉鑒家族儘管富可敵國,也擁有「道員」一類的官銜,但在天朝體制下卻仍然是「容易受傷的男人」,不斷受到朝廷和各級官員的敲詐,單單1842年幫朝廷支付廣州贖城費就達到白銀100萬元。若財產權沒有保障,託庇於外人就是無奈的選擇。
本書復原了十三行時期來華美國商號的譜系演變、經營與生活方式、鴉片戰爭中的巧妙應對、《望廈條約》及治外法權的成因,遺憾的是行文還是有些沉悶。在「結語」部分,作者斷定:「條約口岸的文化是舊廣州文化的延伸。」作者筆下的「廣州文化」,在中文語境下可稱為「十三行圈住地文化」。「把廣州的觀念、經營手法以及注重穿著的生活模式帶到北方去的,除了外國商人和傳教士,還有廣州本地的買辦和僕役。……廣府人所專門充當的職業——買辦、通事、看銀師等,出現在了每個條約口岸。」十三行夷館區的文化傳統,不斷在上海、漢口、天津等口岸複製並「發揚光大」,作者稱之為「廣州文化北漸」。從這個角度看,近代中國「條約口岸」中盛行的生活方式,基因來自廣州十三行。中國各個通商口岸開埠初期廣府人扮演的關鍵角色,雖已引起關注,但相關研究仍未達到應有的深度。
(歡迎關注選·美公眾號iAmElection。《選·美》欄目致力於深度觀察評析美國大選,通過追蹤選舉動態,觸摸真實的美國政治肌理。)
推薦閱讀:
※President Trump!
※「窮游錦囊系列知乎 Live」—— 最後的極光年,當歐若拉遇見阿拉斯加
※民意如何影響美國政策?選舉可能沒那麼重要......
※為什麼知乎上的都在說川普當選對美國有利,但是卻要支持川普呢?
※為什麼美國人要當全世界孤兒的爸爸? | 浪潮工作室
TAG: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