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教者能夠看懂聖經嗎——從歷史背景去看這一問題

來源於知乎題目zhihu.com/question/4845的回答。

先說一下自己的背景吧。我就讀於哈佛大學近東語言文明系古代近東博士項目,更細的方向是以希伯來聖經(聖經舊約)為主,以古代兩河流域研究為輔;對古代敘利亞黎凡特、古代安納托利亞、早期猶太教、新約、古代埃及也有按降序排列的一些了解(最後兩個排名不分先後,都很一般)。我不是基督徒。

我個人的感覺是所謂「不信教就不能『真正』讀懂聖經」和「只有不信教才能『真正』讀懂聖經」都是片面的。這種口舌之爭沒什麼意義,因為大家的立場都不一樣。

能不能讀懂聖經,自然取決於什麼叫「懂」。這個「懂」,在不同的時期意味著不同的內涵和標準。我們在這裡沒有必要也沒有機會重述一遍聖經——特別是我更了解一些的希伯來聖經——的學術歷史。但討論很多問題都需要有一定的歷史觀,否則容易出現雞同鴨講、雙重標準的情況。

首先,聖經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書。我總喜歡引用我導師常提起的一個事實——聖經的希臘語是ta biblia,是中性複數;聖經的希伯來語名字也是有了聖經之後才慢慢定下來的,在猶太教中有時叫tanakh,是三個詞的縮寫:torah, neviim, ketuvim,後兩個都是複數,第一個詞雖然不算,但一般torah也是分五本書。所以聖經是一個集子,對於不同的信仰群體而言,這個集子的內容還是有些許不同的。猶太人不信次經、新約;新教徒也不以次經為正典;撒瑪利亞人只信五經(torah),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教會也有自己的正典範圍。那麼,連內容都不一樣,讀懂的標準可想而知也有所不同。

其次,回到開頭所說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讀懂聖經的概念可能也不同。這裡的懂,都是不同群體主觀理解的「懂」。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在各個時期,都有一些人覺得自己的理解才是正確的或唯一正確的解讀,本質上就是藉助「解釋」這一形式去傳播自己的觀點。在此我們舉若干例子,就不展開了:

一、聖經舊約內部就已經有所謂「經內解讀」(Inner-biblical interpretation)。有一些後期的聖經作者,會對更早的聖經其他篇章的內容進行解讀、演繹。比如Psalm 110提及並重新了Gen. 14中的Melchizedek這一形象。

二、死海古卷里有一大部分文獻是庫姆蘭社區對聖經內容的重新釋讀,稱為Pesharim。主要的解讀方法就是指明聖經(特別是先知書里)里的XX其實是YY。譬如,假如聖經里提到了某個正面人物,Pesher裡面可能就會說,這個人指的是teacher of righteousness。而這個人物,也可能和當時的歷史背景、社團的社會和宗教背景有一定的關係。還有就是把其中的一些地名和死海古卷時期(大約公元前二世紀到後一世紀)的羅馬等地名對應起來。總之就是用一種「當代化」甚至「末世化」的眼光去真正「解釋」聖經里一些在這些pesharim作者眼中不夠清晰或他們擔心讀者讀不明白其真正含義的段落。其實大約同時期的但以理書里,但以理解讀尼布甲尼撒的夢境和解讀下一任國王夜宴看到的牆上文字這一情節,和pesharim的解讀方式就很像。總之,就是在說:「報告老闆,我覺得這段話得這麼讀!」

三、第二聖殿時期的「重新演繹的聖經」(re-written bible),譬如以諾一書對以諾這一創世記里僅僅提了一兩句的人物以及大洪水故事的擴展。當然,這和「解釋」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但的確在效果上「解釋」了聖經裡面語焉不詳的一些內容——比如以諾這位沒有死去就「與神同行」的人到底做過什麼之類。

四、新約里試圖解釋、更新舊約內容,讓讀者「讀懂」舊約的例子也不少。有機會再展開,這個也不難查到。

五、拉比文學。後者則包括譬如midrash,genesis rabbah (和其他rabbah),mishnah和塔木德本身也是對torah裡面的律法部分的一個補充和細化。譬如安息日不可工作,那麼什麼才叫「工作」?再如「不可把羊羔煮在它母親的奶里」到底是什麼意思?

六、猶太和基督教神學家的聖經評註。奧利金、Ibn Ezra、Rashi直到宗教改革時的馬丁路德等等。評註顧名思義也是再告訴別人如何讀懂聖經。

七、神秘主義解讀。直接指出聖經有些含義必須是內行人才能讀懂的,大眾讀不懂。比如猶太神秘主義卡巴拉,代表作如Zohar,對聖經律法書的神秘主義解讀。

再次,一直以來,對聖經的理解都涉及字面意義與引申意義之爭。在猶太教範疇內一般稱為peshat與derash之爭。回歸字面、回歸聖經本身的運動在猶太和基督圈子裡都出現過,前者就是所謂卡拉派,Karaites(「誦讀者」),後者基本上就是宗教改革時新教的觀點。那麼,到底怎麼樣才能讀懂聖經呢?按照不同的觀點當然不一樣。而隨著啟蒙運動興起,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聖經中與自然科學乃至常識相悖的細節越來越多地被學者注意到。耶和華分開紅海的水,應該從字面上理解嗎?神六日創造了世間萬物,是真的嗎?可以說,如何讀懂聖經、什麼人才能讀懂聖經等問題,導向了現代聖經學術批評研究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

而我們不能忽視這背後的歷史背景:從死海古卷社區,到早期基督教、早期猶太教,再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時期的聖經解讀。評論者告訴你,他才能讀懂聖經,按照他那樣都才能讀懂聖經,領會聖經作者(不管作者在他眼裡是神還是人,是摩西一個人還是好多人)的真實意圖。而歷史背景之外當然也有宗教背景——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辯論、宗教內部「異端」和「主流」的辯論、人文主義者和宗教權威的辯論。

基督徒和猶太人誰正確地領悟了神的意思?有時候穆斯林也會參與進來。哪些基督徒或哪些穆斯林領悟了神的意思?把聖經當作神的話或人的話,哪種觀點才能讓我們真正讀懂聖經?

而到了最後這一步,本題的主旨也就顯露出來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隨著啟蒙運動才出現的一種分歧。在之前,無所謂信教不信教,有關聖經的宗教信仰里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信、怎麼信。信不信則是一個近現代出現的問題。同樣,這背後是歷史背景。

總之,脫離歷史背景,就無法理解什麼才叫不同人眼裡的「讀懂聖經」。

可以想見,在今天這個世界,世俗化是一個大趨勢;但宗教是否會東山再起再次佔據優勢也很難說。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但對於許許多多的普通人乃至科學家、學者而言,科學尚未解開一切謎題。病痛、死亡、罪惡、未知的未來,都讓宗教仍然很有市場。而在我們中國這個非西方、非猶太基督文明,基督教傳入的歷史與西學東漸、列強入侵等歷史話題息息相關。題主的問題引發人們的爭論是很容易理解的。

學術上的聖經研究走到今天這一步,已經變成了豐富多彩的試驗田。解讀聖經的視角有很多。單純的學術批評、重構聖經文本的誕生和發展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潮雖然仍然是許多研究的基石,但很多時候把聖經當作一個整體的文學作品的解讀方法也早已重新大行其道。將聖經舊約和新約與當代社會聯繫起來,以女性主義、少數族裔、同性戀等視角解讀已經屢見不鮮。而聖經作為宗教典籍和神學作品這一屬性也開始被學者重新強調。

綜上所述,信教者的懂和非信教者的懂,歸根結底不是一個意思,沒必要爭論。

我們回顧一下上面的例子就明白了。早期基督徒眼裡的「懂」聖經,和拉比猶太教眼裡的肯定不一樣。以賽亞42、49、50、53提到的奴僕,指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以色列本身,抑或耶穌?以賽亞書7:14是暗指瑪利亞和耶穌么?基督教和拉比猶太教會給你不同的解答。

在我們非教徒眼中,此事與我們無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算兩邊為此打兩千年,和我們關係不大。

而創世是否真的存在?耶和華分過紅海嗎?聖經里的數字都真實可信嗎?我們問教徒和非教徒,問原教旨主義和所謂文化上的基督徒,得到的答案也是截然不同的。問題是,這有沒有高下之分呢?

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在一定程度上,這和基督教、猶太教關於聖經某些細節的「真實」含義的爭論本質相同。反映的是兩套信仰體系的根本分歧。只不過,其中一套信仰體系在近現代佔據上風,並且是包括我本人在內許多人特別是中國人的信仰,而且這種信仰體系與科學技術、學術研究的發展進步息息相關,乃至是後者某些方面的基石。

然而,我們仍然不能忘記,聖經有其宗教屬性。特別是我們這些學聖經研究的非教徒一定要銘記這一點。如果無神論早已是全世界的共識,那宗教學、聖經研究、伊斯蘭研究、佛教研究不都成了考古學?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世界裡擁有另一套認知體系的人大有人在。

簡單說一句「你們反而讀不懂聖經」其實是過於傲慢了。沒有他們,聖經也失去了大半魅力。

所以我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這個問題很複雜——因為有一整套歷史背景;也很簡單——因為本來就是無所謂對與錯的問題。

回到題目:不信教的人能讀懂聖經——字面上可以;部分作為歷史文獻可以讀懂(參看《聖經》故事可信嗎? - 梅華龍的回答);文學、藝術、哲學、智慧上更可以(關於後二者我很喜歡傳道書和箴言),只不過到這個層面就已經是「詩無達詁」了。到神學層面,就看你的想像力和包容心了。

推薦閱讀:

《意義的驚現》中譯本序
基督徒的認識中,上帝和耶穌的形象是怎樣的?
上帝為什麼偏袒亞伯?
《血戰鋼鋸嶺》與「普遍恩典」

TAG:圣经 | 宗教 | 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