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幾又,城市文藝地圖的新風向
第一種是足夠聰明,能打破固有單一業態,憑藉創造力將不同業態整合到一起形成新商業模式的企業;
另一種是足夠善良,能堅守在某個微利行業,以自身的專業與勤奮創造商業價值的企業;
而這兩種企業放在中國企業圈層中均不乏代表,但很少有像:書業品牌「言幾又」這樣能把兩者都佔全了。
2016年7月7日,籌備兩年半時間、坐擁3600平米空間的大型綜合書店——言幾又北京薈聚店在北京南城西紅門薈聚購物中心正式開業,而上周倪叔有幸探訪這裡並決定為它寫下這篇文字,以紀錄它帶給倪叔的啟示。
行業寒冬下的逆勢擴張者
作為參與過實體書店經營的人,倪叔深知書業經營的不易:
2010年,倪叔的老東家-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與朋友合作在西湖邊的百貨大樓,用免費的大樓角落開了一家實體書店,在吳曉波看來:開書店的最大成本是房租成本,而免費的兩百平方大小的店面,就將最大的成本撇除了,怎麼算都是個穩賺不賠的情懷生意。
但結果是:一年過後,顆粒無收,還虧了兩百多萬,吳曉波「自己開書店」的美好憧憬也隨之破滅。
這件事從零售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書籍既非剛需的高頻產品,又有客單低毛利低而SKU過多銷售效能不集中等劣勢,雖然免除了房租,但對應城市的高成本環境,依然是一件需要非常努力的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才能盈利的生意,雖然也採用了類似誠品的定位,但公共空間的概念只是解決引流問題,轉化留存依然很看內功。
在這個人人都忙於掙錢的時代,會選擇做一間書店,必然是善良的;但如果不滿足於個人情懷,而是要做一個能賺錢能擴張的書業品牌,不光需要善良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經營,用實力將情懷落地成一個真實的商業生態,能自我生長的枝繁葉茂。
與吳曉波的為情懷買單的善良相比,言幾又團隊擁有的是:堅守在這個行業十幾年積累的經營能力——早在10年前的2006年,言幾又的前身「今日閱讀」在成都最具消費實力的住宅區紫荊小區開業,主營暢銷書籍雜誌,在之後短短几年中便以閱讀好鄰居的形象,在成都和西安開拓了60餘家連鎖書店。2013年,「今日閱讀」在成都環球中心以500平米空間打造出融書籍銷售、咖啡體驗和創意產品為一體的旗艦店,一度成為城市文化地標。
在積累了10年的經驗後,2014年「今日閱讀」團隊從「設」字中獲得靈感,將品牌升級為更富有文藝氣息的「言幾又」,而此時的「言幾又」已經不再是一家書店,在這裡集合圖書、咖啡、創意文化與藝術市集的同時,打通產品與公共活動的空間區隔,形成綜合體驗的城市文化空間,在文藝青年人群當中形成極強的口碑效應。
憑藉今日閱讀時代積累下的紮實班底及文藝人群中的口口相傳,「言幾又」得以在整個實體書店業全面凋零的行業寒冬之中,掙下了今日進軍一線的家業根基。
乘著實體書店復甦的春風向前
2016年,書業的氣候似乎變化啦;
2016年3月,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宣布旗下第二家實體書店將落戶聖地亞哥,且後續還將繼續開設300-400家實體書店……亞馬遜,這個曾經將實體書店逼向絕境的顛覆者突然180°大轉身的背後,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實體書店正在復甦。
而這種復甦與電商對商業地產生態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有關——要知道實體書店是一個與百貨商場生態緊密相關的生意。
在電商商務興起之前,原來的Mall,以零售為主,每個品類,都能盈利,無非是多賺少賺。現今電子商務的崛起,將傳統零售逼向絕境,幾年工夫就面目全非——怎麼辦呢?人們想「購物」時,首選逐漸變成了網購,而非去Mall逛——客流量,成了商場最大的痛。
這時,網購無法解決的餐飲、讀書等體驗式消費,就成了救命稻草,想救零售,救化妝品、服裝的售賣,就得依靠餐飲、書店等項目賺客流量,就會出現整個品類對品類的補貼。餐飲業、美髮業、以及很多體驗型行業,貢獻給商場的都是微利,最終,Mall想賺利潤,還得回歸到揩油零售商。——在可預見的日子,傳統零售品牌,必將越來越難受。零售商補貼餐飲業,餐飲業補貼書店業會成為常態,這是屬於實體書店的機會所在。
近半年來,實體書店的開業情況也印證這一觀點。以上海為例:「言幾又·今日閱讀」書店,方所書屋的概念店「衡山·和集」、 「最美書店」鍾書閣等書業品牌們紛紛開業登陸各大商場,正是群雄逐鹿之時。
意識到機會的言幾又,加快了擴張的腳步: 2016年7月7日,坐擁3600平米空間「言言幾又北京薈聚店」在北京南城西紅門開業。而緊接下來的9月,位於北京東直門/三里屯/五棵松的3家今日閱讀店也將開張,而下一家位於朝陽大悅城的言幾又標準店也會在聖誕前夕開門迎客……
在「言幾又北京薈聚店」的開業會上,言幾又集團董事長但捷透露:言幾又未來兩到三年,主要還是著力於在一線城市,會逐步覆蓋到1.5線城市。並將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陸續開設新店,預計2017年底言幾又「標準店」將達到10家,言幾又.今日閱讀店將達到40家,而這一切目前已經在逐步實施當中。
而對應擴張步伐,「言幾又」必然既有多家分店運轉得當的經驗,又有背後順行業大勢而來的資金支持,才得以大舉推進,但究竟能否借勢脫穎而出,現在判斷為時尚早,但不妨礙我們拭目以待;
未來:家與寫字樓之間的第三種可能
在中產崛起,消費升級,消費者普遍重視內容與體驗的今天,書店的經營理念早已悄然從「僅僅售賣圖書」變成「注重體驗式消費的文化空間」。
在可見的未來,在這種創新理念的引導下,會有越多越多變革在書業領域發生,而言幾又標準店的盛大落地,無疑是在書店變革的浪潮中給悲觀論者希望和一種方向,這種以書店為背景、咖啡為滲透、以文化活動為互動的模式,相信會讓更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你我獲益。
畢竟,我們在城市,需要的是生活,而不只是活著。
推薦閱讀:
※他讀過的書,讓他成為現在的樣子——來自知友們的書單
※《被誤診的藝術史》開始預售
※『讀書』那些印象深刻的書們【第二季·童話】
※【賣點東西】車藝志2016年度合刊 馬上就要發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