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採集上的痛苦、幻想與失望
01-29
作者:桑文鋒,神策數據創始人兼 CEO,前百度大數據部技術經理在這一年來接觸了我個人接觸了 200 家創業公司,發現都在數據採集上遇到多多少少的問題,我把它們歸結為三類:1、不知道怎麼采,包括採集什麼數據以及用什麼技術手段採集;
推薦閱讀:
2、埋點混亂,出現埋錯、漏埋這樣的問題;
3、數據負責人員和業務工程團隊配合有問題,很難推動業務工程團隊配合,往往項目功能升級的優先順序大於數據採集的優先順序。上面這三類問題讓數據同學相當痛苦,進而有些幻想出現不用做數據採集的方案,結果做了些嘗試後,進而是更大的失望。我這裡對這三類問題的現狀及應對之策做一下分析。不知道怎麼采一般創業公司是數據採集上,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直接使用友盟、百度統計這樣的第三方統計工具,通過嵌入 App SDK 或 JS SDK,然後就可以看統計數據了。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簡單、免費,因此使用非常普及。對於看一些網站訪問量、活躍用戶量這樣的宏觀數據需求,基本能夠滿足。但是,現在一些訂單相關的產品,越來越不滿足於看這些宏觀統計數據,還想做一些深度的用戶渠道轉化、留存、多維度交叉分析等操作,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很難滿足。這裡的問題倒不是出在分析能力的薄弱,而是出現數據採集的不完整。通過這種 SDK 只能夠採集到一些基本的用戶行為數據,比如設備的基本信息,用戶執行的基本操作等。但是服務端、資料庫中的數據並沒有採集,對於一些提交操作,比如提交訂單對應的成本價格、折扣情況等信息也沒有採集,這樣就導致後續的分析成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通過客戶端 SDK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經常覺得統計的不準,和自己的業務資料庫數據對不上,出現丟數據的情況。這是前端數據採集的先天缺陷,因為網路異常,或者統計口徑不一致,都會導致數據對不上。第二種是直接使用業務資料庫做統計分析。一般的互聯網的產品,後端都是有業務資料庫,裡面存儲了訂單、用戶註冊信息等數據,基於這些數據,一些常用的統計分析都能夠搞定了。這種方式天然的就能分析業務數據,並且是實時、準確的。但不足之處有兩點:一是業務資料庫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滿足正常的業務運轉,給機器讀寫訪問的。為了提升性能,會進行一些分表等操作。一個正常的業務都要有幾十張甚至上百張數據表,這些表之間有複雜的依賴關係。這就導致業務分析人員很難理解表含義。即使硬著頭皮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搞懂了,隔天工程師又告訴你因為性能問題拆表了,你就崩潰了。二是業務數據表的設計在於高並發低延遲的小操作,而數據分析常常是針對大數據進行批量操作,這樣就導致性能很差。第三種是通過 Web 日誌進行統計分析。這種方式相比基於業務資料庫的方式,完成了解耦,使業務運行和統計分析兩個數據流相分離。這裡的問題是列印日誌往往是工程師順便搞搞,完全是以 Debug 的需求來列印日誌欄位,但在業務分析上,往往發現缺斤少兩。並且從列印日誌到處理日誌到輸出統計結果,整個過程很容易出錯,我在百度就花了幾年的時間解決這一問題。
以上三種方式都多多少少解決了一部分數據採集的問題,但又都解決的不徹底。埋點混亂我曾經接觸了一家做了七八年的老牌互聯網公司,它們的數據採集有 400 多個點。每次數據產品經理提了數據採集的需求,工程師就會按照要求給做了,然後交給數據產品經理去驗證。數據產品經理在試用的時候也感覺不到異常,可等上線之後,發現埋的不對,再進行升級發版操作,整個效率就比較低了。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沒有專人去負責埋點管理工作,數據採集完全沒有準確性可言。還有時產品上線之後,才發現數據採集的工作沒有做,也就是漏埋了。於是數據相關的同學甚至管理者都在幻想,既然埋點這麼容易出問題,有沒有不埋點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就像尋找可以祈求風調雨順的神靈。在 2010 年時,百度 MP3 團隊曾經做了一個叫 ClickMonkey 的產品,只要頁面上嵌入 SDK,就可以採集下來頁面上所有的點擊行為,然後就可以繪製出用戶點擊的熱力圖,這種方式對於一些探索式的調研還是比較有用的。後來在 2013 年,國外有家數據分析公司叫 Heap Analytics,把這種方式更近一步,將 App 的操作盡量多的採集下來,然後通過界面配置的方式對關鍵行為進行定義,這樣就可以不用工程師的配合就可以完成數據採集操作了,這是其中的一個優點。這裡要說明的是,要使用這種方案,必須在產品里實現嵌入 SDK,等於做了一個統一的埋點,所以「無埋點」這種叫法本身就不嚴謹。我更願意把這種方式叫做「全埋點」。這種方式只能是進行前端的數據採集,後端伺服器和資料庫中的數據,依舊是無可奈何的。即使進行前端的數據採集,也不能夠進行細粒度的數據採集。比如對於提交訂單操作,訂單的運費、成本價格之類的維度信息,等於都丟失掉了,只剩下提交這麼一個行為類型。
對於非技術人員,容易被這種方式的名稱和直接優勢所吸引,但很快又會發現許多深度數據分析需求無法直接滿足,進而有種被忽悠的感覺,會感到失望。其實不止是非技術人員,即使是技術人員,也都會讓我解釋一下「可視化埋點」的原理,當我講解之後,一般都會恍然大悟。這裡說一下關鍵點:一是事先在產品上埋一個 SDK,二是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生成配置信息,也就是事件名稱之類的定義,三是將採集的數據按照配置重命名,進而就能做分析了。數據團隊和業務工程團隊的配合問題公司到了 A 輪以後,一般都會有專門的數據團隊或者兼職數據人員,會對公司的一些業務指標負責。即使為了拿到這些基本的業務指標,一般也要工程團隊去配合做一些數據採集工作。這個時候雷軍的「快」理念就起到作用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於是所有事情都要給產品迭代升級讓路,快的都沒有時間做數據採集。須知沒有數據指標,又怎麼衡量這個功能升級是不是對的呢?互聯網產品並不是加更多的功能就好,還是要基於數據做驗證,然後學習新知識,用於下一輪的迭代。數據團隊和業務工程團隊是平級的團隊,而數據團隊看起來總是給業務工程團隊增加麻煩事兒,似乎也不能直接提升工程團隊的 KPI,所以就導致配合起來特別費勁。數據團隊的需求總是被更高優先順序的事情擠掉,導致數據的事情遲遲沒有進展。
解決之道前面分析了以上三類問題,我們來看一下應對之道。對於不知道數據怎麼採的問題,首先從意識上要重視數據採集工作。數據的事情歸結起來就兩點:數據採集和數據分析。可不能只看到數據分析但沒看到數據採集。事實上我個人在百度做數據的幾年裡,最大的心得就是數據這個事情要做好,最重要的就是數據源,數據源整好了,那就成功了一半。數據採集的基本原則是全和細。全就是要把多種數據源都要進行採集,而不只是客戶端的用戶數據。細就是強調多維度,把事件發生的一系列維度信息,比如訂單運費、成本價格等,盡量多的記錄下來,方便後續交叉分析。其次,要有一個數據架構師,對數據採集工作負責,每次增加或變更數據採集點,都經過審核管理,不是順便搞搞的事,要系統化。最後,我這裡要推薦 Event 數據模型,針對用戶行為數據,簡化成一張寬表,將用戶的操作歸結為一系列的事件。對於埋點混亂的問題,前面提到的數據架構師的角色,要負責對這塊的管理。如果前面完成對 Event 的梳理,這裡的埋點就會清晰很多。這裡還要推薦盡量從後端進行埋點,這樣就不用多個客戶端埋了。當然,如果有行為只在客戶端發生,還是要在客戶端進行的。對於業務複雜的情況,只有負責人還不夠。目前我們神策分析針對這個問題,也是推出了埋點管理功能,對於每個採集點的數據收集情況,都能夠做到監控,並且可以針對一些無效採集點進行禁用。總之是希望把這個問題盡量好的去解決。對於數據團隊和工程團隊的配合問題,我這裡是想說給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聽的。如果讓兩個平行的部門去推動,那是很難的。數據的事情一定要自上而下的推動,也就是創始人一定要重視數據,把數據的優先順序提升,這樣在項目排期時,能夠把數據的需求同時做了。我們知道兩軍對戰,情報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在做產品時,數據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最後,期望越來越多的創始人,從拍腦袋做決策逐步向數據驅動決策做出轉變。推薦閱讀:
※RHadoop環境的搭建基礎
※如何成為數據驅動型公司
※打造個人新維度 迎接未來新挑戰
※從一個小問題洞察掙錢秘籍,卻被90%的數據分析師忽略
TAG:大数据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