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心理學 | 高覺敷
01-29
心理學的心理學文 | 高覺敷近來由於科學和科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科學的科學或科學學。麥迪森(K.B.Madsen)對科學學進行了邏輯的分析,認為科學學可被區分為科學的哲學,科學的歷史,科學的心理學和科學的社會學。①科安(R.W.Coan)從科學的心理學引伸出心理學的心理學,巴斯(A.R.Bus)則從科學的社會學引伸出心理科學的社會學。不問心理學的心理學或心理學的社會學,都對心理學史有所啟發,應當引起心理學史工作者的注意。本文擬評介心理學的心理學,至於心理學的社會學當有待於另文論述。
推薦閱讀:
心理學的心理學,據科安的解釋,主要是解答「心理學家為什麼選當心理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為什麼在心理學領域裡,在理論和方法論上選取一定的立場?」②科安以為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就要研究心理學家的心理學,或他們的特殊的心理特徵。
請先討論心理學家為什麼選擇心理學作為他們的專業。科安說,民間傳說認為心理學家選取心理學專業是由於他們懷有情緒糾紛的問題,希望通過研究可以謀求解決的辦法。他以為托爾曼(E.C.Tolman)曾贊同過這個意見,但是科安也知道這是托爾曼在家庭里開玩笑的話。因為托爾曼同時指出有些受到情緒擾亂的人卻去研究其他各種社會科學和物理科學等,顯然是拿他的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的哥哥來開心的。所以這個說法不足為憑,雖然科安說它無疑地是可信的。科安徵引了他種資料,但也很難從而作出明確的論斷。譬如他說,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心靈、經驗或意識,「至少在歷史上是一門無可否認的極端內向的科學,是直接有關主觀世界的科學」,因此,有人以為內向的人喜愛這門科學,但是科安又說,「在現在的所謂心理學科內,我們卻找到了最大多數的自以為是反主觀主義者,同時也存在著相當多的人代表傳統的重點」。③那麼究竟是哪一類人物要選當心理學家呢?科安又徵引了許多人的研究,例如伽林斯基(M.D.Galinsky)比較了大學臨床心理學畢業生和物理學畢業生各二十名。他發現物理學學生在童年時較為孤立。心理學學生在童年時對他們的母親有較親密的關係,他們多次要求理解人與人的關係,們的友伴較多,他們熱愛家庭,但也與家庭鬧矛盾。他又說,這兩種學生在童年時的紀律也有差異。物理學學生較為嚴格,強調服從,心理學學生較為柔順,他們受母親的支配,重情感,不重服從。④但是這些學生能否代表所有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學生呢?或心理學學生選取心理學專業就是由於他們在童年時有這些心理特徵嗎?8.方法論的客觀主義或方法論的主觀主義。
9.分子論(molecularism)或整體論(molarism)。10.一元論或二元論。11.自然主義或超自然主義。12.一般性(nomotheticism)或獨特性(idiographicism)。13.邊緣說或中樞說。14.純理主義或功利主義。15.數量說或質量說。17.靜態說或發展說。18.靜態說或動力說。科安在引述R.I.華生的十八對心理學的方案後,提出三十四種理論傾向,約束為下列十七個因素:
1.事實或理論的傾向。它的正面主張是:心理學家如果專門致力於系統地搜集事實的知識而少從事於競逞思辯或樹立理論,他的科學就會發展得最快。它的反面主張是:對心理學的探究來說,提出理論的解釋和累積有關行為的特殊事實是同樣重要的。2.非人身的因果觀(impersonal causality)或個人的意志。它的正面主張是: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其規律性,所以在原則上是完全可以預測的。3.強調經驗的內容或強調行為的內容。它的正面主張是:個體對自己的意識經驗的陳述是有關心理資料的最有價值的來源,它的反面主張是自我的各種概念沒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科學沒有它們,一樣地可以進行工作。以下的十四個因素,我們可僅舉其名,至於它的正反面主張,就一概從略了。4.整體觀或原素觀,5.生物學的決定論,6.環境決定論,7.人本主義或科學的超然說(scientific detachment),8.強調種系發展的連續性或強調人的特殊性,9.物理主義,
10.強調意識的動機或強調無意識的動機,11.系統化,12.量的傾向或質的傾向,13.生理學的還原論,14.強調相關的生理歷程,15.反對物理的理論模擬或提倡物理的理論模擬,16.清晰的概念化,17.心身二元論。上列十七項因素,被稱為第一級因素,從而派生出第二級因素,例如客觀主義或主觀主義,前者包括1、8、9三個一級因素,後者包括3、4兩個一級因素。又如外因說或內因說,前者包括環境決定論這個一級因素。後者包括生物學的決定論這個一級因素。⑦科安用有關這些心理學理論傾向的問卷,發信給許多心理學家,請他們對這些傾向如實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信中指出「嚴格地說,這裡不存在著正確的或錯誤的答案,你要在答案中表示你自己的態度和主張」。⑧這個問卷就叫做「理論傾向調查」(Theoretcial Orientation Survey,簡寫為TOS)。1970年進行了第一次調查(TOSⅠ),1972年進行7第二次調查(TOSⅡ)。
第一次調查結果側重上列兩個第二級因素。第二次調查就側重上列十七個一級因素的頭六個,加上第9和第12個一級因素。⑨而從這些因素的得分的多寡就可以確定二級因素客觀說對主觀說和外因說對內因說的比重。③同上,第24頁。
④同上,第24一25頁。⑥巴斯主編,《心理學與社會背景》。⑥同上,第31頁。⑦科安,《論心理學家》,第48-52頁。⑧同上,第157頁。⑨同上,第85頁。⑩第53頁第二圖。?同上,第88頁。?第123一124頁。?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
(本文首發於《心理科學》, 1982(4):13-16,轉載清註明作者姓名及轉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1、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2、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聯繫電話:020-87354983(工作日10:00----18:00)諮詢微信號:psyheart2官方QQ群:128276987推薦閱讀: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為什麼我越來越胖!
※2018新年起始:天下風雲出你輩,一入江湖歲月催。世界終究是你們的。
※就想問問大神們,有誰比較了解哪些噴了嗆死人香水的人的心理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