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學的心理學 | 高覺敷

心理學的心理學

文 | 高覺敷

近來由於科學和科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科學的科學或科學學。麥迪森(K.B.Madsen)對科學學進行了邏輯的分析,認為科學學可被區分為科學的哲學,科學的歷史,科學的心理學和科學的社會學。①科安(R.W.Coan)從科學的心理學引伸出心理學的心理學,巴斯(A.R.Bus)則從科學的社會學引伸出心理科學的社會學。不問心理學的心理學或心理學的社會學,都對心理學史有所啟發,應當引起心理學史工作者的注意。本文擬評介心理學的心理學,至於心理學的社會學當有待於另文論述。

心理學的心理學,據科安的解釋,主要是解答「心理學家為什麼選當心理學家?」特別是「心理學家為什麼在心理學領域裡,在理論和方法論上選取一定的立場?」②科安以為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就要研究心理學家的心理學,或他們的特殊的心理特徵。

請先討論心理學家為什麼選擇心理學作為他們的專業。科安說,民間傳說認為心理學家選取心理學專業是由於他們懷有情緒糾紛的問題,希望通過研究可以謀求解決的辦法。他以為托爾曼(E.C.Tolman)曾贊同過這個意見,但是科安也知道這是托爾曼在家庭里開玩笑的話。因為托爾曼同時指出有些受到情緒擾亂的人卻去研究其他各種社會科學和物理科學等,顯然是拿他的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的哥哥來開心的。所以這個說法不足為憑,雖然科安說它無疑地是可信的。

科安徵引了他種資料,但也很難從而作出明確的論斷。譬如他說,傳統的心理學研究心靈、經驗或意識,「至少在歷史上是一門無可否認的極端內向的科學,是直接有關主觀世界的科學」,因此,有人以為內向的人喜愛這門科學,但是科安又說,「在現在的所謂心理學科內,我們卻找到了最大多數的自以為是反主觀主義者,同時也存在著相當多的人代表傳統的重點」。③那麼究竟是哪一類人物要選當心理學家呢?

科安又徵引了許多人的研究,例如伽林斯基(M.D.Galinsky)比較了大學臨床心理學畢業生和物理學畢業生各二十名。他發現物理學學生在童年時較為孤立。心理學學生在童年時對他們的母親有較親密的關係,他們多次要求理解人與人的關係,們的友伴較多,他們熱愛家庭,但也與家庭鬧矛盾。他又說,這兩種學生在童年時的紀律也有差異。物理學學生較為嚴格,強調服從,心理學學生較為柔順,他們受母親的支配,重情感,不重服從。④但是這些學生能否代表所有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學生呢?或心理學學生選取心理學專業就是由於他們在童年時有這些心理特徵嗎?

其實,心理學家之所以成為心理學家雖然與他們的心理特徵不無關係,但主要不決定於這些特徵,也往往不決定於個人的動機或願望,而決定於環境、遭遇或社會歷史條件。試以馮特為例。馮特的第一志願或選擇是要搞生理學的,但據本大衛(J.Ben一David)和柯林斯(R.Collnis)的研究,似乎在馮特謀求大學的生理學正教授的職務時,他發現在德國生理學方面的提升特別困難,因為大多數生理學專任講座已都為老教授佔領了數十年之久,因此,他把自己的興趣轉移於哲學。⑤由於他受過生理學實驗的訓練,他便把哲學和實驗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創建了實驗心理學。

丹齊格(K.Dnaziger)不同意本大衛和柯林斯的意見,認為他們的社會學是實證主義的社會學,因為他們拒用主觀的材料而偏重所謂「客觀」的事實。但即就客觀的事實說來,丹齊格認為也有錯誤。他根據馮費伯(C.vonFerber)的論證,認為象馮特那樣的大學教師,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在生理學方面有78%升任正教授,而在哲學方面則僅有51%升任正教授。所以生理學教師的升級不一定較難於哲學教師,而馮特的學術興趣的轉移就決非由於考慮升級的難易了。

丹齊格兼用實證主義所拒用的主觀資料即馮特的自傳來解釋馮特的學術專業的選擇。他引證馮特的原話說,「我在學術生命上的不同興趣相安無事地共存著好多年了,可是終於導致了專業上的變化,這個變化,我想是與我年輕時的政治影響有關的。」丹齊格接著指出馮特曾與工人的教育協會發生過密切的關係,他有幾個年頭擔任巴登州准議會的議員。他似乎認識到政治活動和學術活動是不可能結合在一起的,因此,他選擇了後者。由於他在政治活動中,日益關心人事問題,所以他的興趣不能不由生理學而轉移於哲學。⑥

至於近代心理學的建立應否歸功於馮特,丹齊格對本大衛和柯林斯的結淪也是有異議的。但這個爭論可暫置勿論。對馮特的專業的選擇,丹齊格和本大衛及柯林斯雖提出不同的解釋,但都可用以否定科安的心理學家之所以選當心理學家的心理因素論。

但是「心理學的心理學」的重點尤在於解答心理學家為什麼在理論上採取某種特殊觀點的問題。我們知道心理學家在理論上往往各持己見,分道揚鐮,有的還從而建立不同的學派。R.I.華生為這些不同的理論傾向總結出十八對相反的「方案」如下:

1. 意識的心理說或無意識的心理說。

2. 內容的客觀主義或內容的主觀主義。

3.決定論或無定論。

4.經驗論或唯理論。

5.機能主義或構造主義。

6.歸納說或演繹說。

7.機械論或生機論。

8.方法論的客觀主義或方法論的主觀主義。

9.分子論(molecularism)或整體論(molarism)。

10.一元論或二元論。

11.自然主義或超自然主義。

12.一般性(nomotheticism)或獨特性(idiographicism)。

13.邊緣說或中樞說。

14.純理主義或功利主義。

15.數量說或質量說。

17.靜態說或發展說。

18.靜態說或動力說。

科安在引述R.I.華生的十八對心理學的方案後,提出三十四種理論傾向,約束為下列十七個因素:

1.事實或理論的傾向。它的正面主張是:心理學家如果專門致力於系統地搜集事實的知識而少從事於競逞思辯或樹立理論,他的科學就會發展得最快。它的反面主張是:對心理學的探究來說,提出理論的解釋和累積有關行為的特殊事實是同樣重要的。

2.非人身的因果觀(impersonal causality)或個人的意志。它的正面主張是: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其規律性,所以在原則上是完全可以預測的。

3.強調經驗的內容或強調行為的內容。它的正面主張是:個體對自己的意識經驗的陳述是有關心理資料的最有價值的來源,它的反面主張是自我的各種概念沒有重要的作用,心理科學沒有它們,一樣地可以進行工作。

以下的十四個因素,我們可僅舉其名,至於它的正反面主張,就一概從略了。

4.整體觀或原素觀,

5.生物學的決定論,

6.環境決定論,

7.人本主義或科學的超然說(scientific detachment),

8.強調種系發展的連續性或強調人的特殊性,

9.物理主義,

10.強調意識的動機或強調無意識的動機,

11.系統化,

12.量的傾向或質的傾向,

13.生理學的還原論,

14.強調相關的生理歷程,

15.反對物理的理論模擬或提倡物理的理論模擬,

16.清晰的概念化,

17.心身二元論。

上列十七項因素,被稱為第一級因素,從而派生出第二級因素,例如客觀主義或主觀主義,前者包括1、8、9三個一級因素,後者包括3、4兩個一級因素。又如外因說或內因說,前者包括環境決定論這個一級因素。後者包括生物學的決定論這個一級因素。⑦

科安用有關這些心理學理論傾向的問卷,發信給許多心理學家,請他們對這些傾向如實地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信中指出「嚴格地說,這裡不存在著正確的或錯誤的答案,你要在答案中表示你自己的態度和主張」。⑧這個問卷就叫做「理論傾向調查」(Theoretcial Orientation Survey,簡寫為TOS)。1970年進行了第一次調查(TOSⅠ),1972年進行7第二次調查(TOSⅡ)。

第一次調查結果側重上列兩個第二級因素。第二次調查就側重上列十七個一級因素的頭六個,加上第9和第12個一級因素。⑨而從這些因素的得分的多寡就可以確定二級因素客觀說對主觀說和外因說對內因說的比重。

全面報道科安的研究結果顯然是不必要的。為了化繁為簡,擬取以客觀主義對主觀主義為代表。而所以作此選擇則由於據科安的調查,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負荷(loadnigs)最高。生理學的還原論,科學的超然說;非人身的因果觀,種系的連續性,事實的傾向,原素主義、意識的動機作用,行為內容的強調,科安以為都隸屬於客觀主義;人本主義,個人的意志,人的特殊性,重視理論的傾向,整體觀,無意識動機,經驗內容的強調都隸屬於主觀主義。⑩那麼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與心理學家的哪些心理特徵密切相關呢?

科安以問卷的參加者的性別、年齡、專業活動和價值觀等為基礎,研究這些心理特徵與主觀主義或客觀主義的相關。

就性別說,科安以為男人在非人身的因果觀上,行為內容的強調上,元素的分析上,物理的觀點上,量的研究的傾向上,一般較高於女子。科安又以為這些特點正是客觀因素的具體表現。因此,就性別說,男子較傾向於客觀心理學,女子較傾向於主觀心理學。

就年齡說,科安的結果認為老年人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有好談理論的傾向,有較重視意志和意識經驗的傾向,有強調整體而忽視物理觀點的傾向。總之,主觀心理學的觀點隨年齡而增長。科安說,「例如馬斯羅(A.H.Masoll)作為華生的弟子而開始他的事業(後來成為反對行為主義的人本心理學家——引者附註)我自己十七歲時也是一個行為主義者,(後來認為)客觀主義的道路較為偏狹。我也想到了其他一些人物,他們早先採取了這條路線,但最後終於感覺到此路太窄,為了取得更廣闊的遠景,就背棄了他們早期的方法論上的宣誓。」?

就專業活動來說,科安的調查發現學術界的工作人員在行為內容的強調上,元素的分析上,客觀的觀點上,得分較高,應用科學家較傾向於主觀。臨床心理學家對主觀的意識經驗有較濃厚的興趣,研究學習、記憶及動物行為的學者則較重視客觀的行為和客觀的解釋。

就價值觀來說,科安採取了德國斯普蘭格(E.Sparnger)的人文科學的心理學觀點,將人生的價值區分為理論的、經濟的、美學的,社會的、政治的、宗教的六種,然後分別研究這些不同的價值與主客觀心理學理論傾向的相關。調查的結果證明理論價值與客觀傾向有極高度的相關,因為在理論價值量表上獲得高分的人最重視事實和理論。經濟價值量表以工商業者得分為較高,這個量表與客觀傾向也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正相關。美學的價值是與主觀傾向形影不離的。社會的價值重在人民的福利,與客觀傾向則為負相關。政治的價值與客觀傾向雖可有正相關,但僅更重視自然的因果。宗教價值量表的分數與客觀傾向則為負相關。?

此外,科安還討論了心理學理論傾向與世界觀,認識論及人格的關係。總之,他希望在心理學家的各個有關方面的心理特徵中,找到他們的理論傾向的根子,以完成心理學的心理學的體系。

這個體系耗費了科安的不少精力,他用因素分析法和問卷法研究了上千名的男女心理學家的理論傾向和心理特徵的相關係數,取得了值得我們注意的結果。但必須指出兩種變數的相關不能保證它們的因果關係。儘管年齡的變數與主觀主義理論傾向的變數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正相關,但是我們很難斷定老年的心理學家一定主張主觀心理學,年輕的心理學家一定主張客觀心理學。譬如麥獨孤從年輕時起就有著目的心理學(典型的主觀心理學)的理論傾向,斯金納到年老時依舊堅持行為主義(典型的客觀心理學)的理論傾向,不就否定了年齡和主客觀瑰論傾向的因果關係嗎?

須知人的年齡與經歷密切相關。科安考慮年齡與主客觀理論傾向的相關,可沒有考慮年漸長大時所經歷過的社會歷史條件隨個別人而不同。科安把馬斯羅和他自己的心理學觀點的變化歸因於年齡,而恩格斯對費爾巴哈的哲學觀點的停滯不前則歸因於社會歷史條件。恩格斯說,「費爾巴哈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黑格爾主義者走向唯物主義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使他在一定的階段上同自己的這位先驅者的唯心主義體系完全決裂了。

……但是費爾巴哈到這裡就突然停止不前了。」說什麼「向後退時,我同唯物主義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進時就不一致了。」這就說明了費爾巴哈固步自封,停留在十八世紀唯物主義的水平上,他雖然看到了科學上「三個決定性的發現—細胞、能量的轉化和以達爾文命名的進化論,」但對這些發現不能午以足夠的評價。為什麼呢?恩格斯根據費爾巴哈的社會歷史條件,正確地、遺憾地指出,「這裡唯一可以非難的,是德國的可憐的狀況,由於這種狀況,當時哲學講席全被那些故弄玄虛的、折衷主義的、打小算盤的人所佔據,而比這些傢伙高明百倍的費爾巴哈,卻不得不在窮鄉僻壤中過農民式的孤陋寡聞的生活,因而,現在已經成為可能的、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歷史的自然觀,始終沒有為費爾巴哈所了解,這就不是他的過錯了。」?

相形之下,可證科安的唯心的、非歷史的觀點的錯誤,而心理學的心理學就必須有心理學的社會學與它相輔而行了。當然,我們也要強調指出,這個心理學的社會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

注:

①麥迪森,《動機的理論》英文本,1968,轉引自科安《論心理學家》,英文本,1979,第1頁。

②同上科安,第2頁。

③同上,第24頁。

④同上,第24一25頁。

⑥巴斯主編,《心理學與社會背景》。

⑥同上,第31頁。

⑦科安,《論心理學家》,第48-52頁。

⑧同上,第157頁。

⑨同上,第85頁。

⑩第53頁第二圖。

?同上,第88頁。

?第123一124頁。

?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

(本文首發於《心理科學》, 1982(4):13-16,轉載清註明作者姓名及轉自微信公眾號: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1、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 2、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聯繫電話:020-87354983

(工作日10:00----18:00)

諮詢微信號:psyheart2

官方QQ群:128276987


推薦閱讀:

無論獨身或非獨身,都有各自可悲的時刻
為什麼我越來越胖!
2018新年起始:天下風雲出你輩,一入江湖歲月催。世界終究是你們的。
就想問問大神們,有誰比較了解哪些噴了嗆死人香水的人的心理到底是什麼?

TAG:心理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