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的路網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作為一名來自成都的新一醬,在上海的成都北路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新一醬特意去研究了一下上海的道路名稱——上海市一共有163條以省份和地級城命名的道路(包括街、道、路),整個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這些路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上海為通商口岸之一,第二年正式開埠。當時英法美各佔有自己的租界,各國開始在租界內修築馬路並用自己的方式命名。比如,今天的中山東二路曾經是法租界內修築的第一條馬路,命名為法蘭西外灘馬路。

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因為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命名道路而爭執不下。當年5月,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提出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方案。

1865年,當時的上海工部局(即市政委員會)正式通過議案,決定採用中國地名命名租界道路。包括北京路、南京路、廣東路、河南路、山東路在內的27條路名就是在那時候形成的。

到了民國時期,這種道路命名方法開始得到政府的大規模運用。1943年,國民政府更改了240條路名,新路名就包括現在的長寧路、溧陽路、華山路等。

1949年,新中國政府更改了35條路名,例如將中正東路改為延安東路。

這時,上海的這張巨幅中國地圖才正式形成。

想看GIF請戳這裡

不同的城市,相同的路名,很容易讓人在城市中產生錯覺。

在《我的名字叫台生》中,龍應台寫道,「我這『台妹』所居住的這個城市,叫做『台北』,更絕了,它是一張大大攤開的中國歷史地圖。地圖有多大?橫走十六公里,直走十七公里,就是一張兩百七十二平方公里大的地圖。」

在台北西門町,只要你對中國地理足夠熟悉,甚至可以憑路名判斷方向——找成都路、貴陽路往西南,找吉林路、長春路往東北。

能夠這樣尋找地方的原因很簡單,來自上海的建築師鄭定邦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台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台北街道上。」龍應台寫道。

台北的道路命名方式完全模仿了上海,可能的原因是上海是早用中國城市命名街道。

但上海並不是擁有最多城市名道路的城市——比上海更密集一點的路網圖出現在青島,在高德地圖上搜索全國338個地級市加「路」、「街」、「道」三個關鍵字,青島市返回了176條數據。

想看GIF請戳這裡

這些路名的來歷同樣可以追溯到兩個世紀以前,德國佔領時期的青島,曾出現了一批德國式道路名,例如柏林街、漢堡街、亨利親王街等等。青島主權回歸之後,這些路名不能再沿用,最省時省力的辦法就是用中國的城市名來作為路名。

類似的城市還有長春和吉林,甚至整個東北三省。1945年之後,這些原來的路名都更換成城市名了。

漸漸地,大到省會級城市、小到縣級市的某個區域都開始沿用這種道路命名方式。將這一點發揮到極致的是蘇州太倉市經濟開發區,在這裡,橫縱相間的路名會讓你感覺彷彿置身上海。

那麼,城市的道路命名是怎樣的一個程序呢?

道路的命名和管理,由各地的地名管理辦公室負責。以上海市地名辦的規定為例,主幹道以上的城市道路和橋樑名稱由相應的市主管部門申請,市地名辦受理;主幹道以下的城市道路和橋樑名稱由相應的區(縣)主管部門申請,區(縣)地名辦受理。

中國並沒有統一的道路命名管理機構,但有一個「中國地名研究所」,是民政部下屬機構,主要研究地名文化的理論——「地名學」包括地名命名更名的規律及應用、地名管理的辦法等內容。沒錯,地名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如果看完全國338個地級市所有包含城市名的路名,你會發現被用作路名最多的城市並不是中山或朝陽——而是北海。這座位於廣西南部的小城市在全國城市的道路名稱中出現了252次。

朝陽是出現頻率第二高的城市。接下來是山南、阿里、海西這三個城市。不過,被用作路名的時候,這些詞已經失去了城市的意義,僅用於表示方位。

出鏡率相當高的「中山」排在了第6名,一共出現了164次。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有一條中山路——很多時候作為城市的中軸線貫穿南北。

還有一類是一些具有寓意的城市名,例如興安、安康、泰安。在這裡,這些道路的命名和同名的城市有了另一種聯繫,多少代表了當地人的希望和祈盼。

在路名出現頻率最高的前20個城市中,三個一線城市全部上榜。即使逃離了北上廣,回到家鄉你也可能穿梭在北京路、上海路或者廣州路。

唯一的一個新一線城市是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明清時期曾出現過一波「南京路」命名潮,江南一帶的城鎮中,南京人聚集的街道被稱為「南京路」而沿用至今。鴉片戰爭後,「南京路」更多地出現在開埠城市中,一直到抗戰時期,以這座政治中心命名的道路成為一種象徵。

南京路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政治原因,更因為它關係到「馬路」這個詞的由來。今天的上海南京路,原本是英國租界里一條賽馬、跑馬的道路,因此最初它被外國人成為派克弄(Parklane),被中國人稱為「大馬路」。

還記得我們在最開始提到的《上海街道命名備忘錄》嗎?在這個方案中,為了紀念《南京條約》帶來的巨大利益,租界的執行官們決定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

想看GIF請戳這裡

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叫做二、三、四、五馬路。有段時間,較短的北海路還被稱作六馬路。

你看,「馬路」這個詞就這麼流傳開了。

註:本文提及的路名僅包含338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不包含縣名和鎮名

文/傅穎聰 視覺/王方宏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擁有文章版權,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微信id: TheRisingLab。

weixin.qq.com/r/pUxNVc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共青團中央說三星 S8 這次又把中國地圖報錯了
歐洲2500年版本2-希波戰爭1
詳細中國歷史地圖版本3-前472-前316年
中國地圖文化大會召開 地圖慧引領DTY製圖新潮流
leaflet在線地圖進階寶典——高級交互特性

TAG:有路网 | 路名 | 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