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哲學就應該去學西方哲學,學那種真正的哲學思維
2.@**委員:為什麼文學家們最喜歡的題材就是愛情、死亡、現實。除此之外的其他寫得總不夠,尤其是人性,太複雜了,好不容易有《紅樓夢》這樣的能用簡單的筆畫刻畫出隨處可見的普通人性,為什麼作家們總喜歡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去寫主角,但是我們常常難以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人。
為什麼作家們對人性的幽微總寫得不夠,看得人總是容易厭倦。為什麼文學我覺得沒有哲學那麼好看?喵老師:其實這些問題也是哲學最關心的主題。你這個問題是比較大的。我首先回答你這個問題:可以說愛情是我們人類心靈當中最主要的一個自由的領域,而死亡問題是最不自由的領域。在愛情當中,人有很多種可能性,但是死亡我們沒有什麼可能性,人必有一死。在愛情這種自由的事物當中,我們有很多衝突和矛盾,而那麼對於死亡這種必然的東西,沒有什麼選擇的東西,我們當然有很大的畏懼。
對死亡的態度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智慧和境界,人面對死亡也有很多矛盾和抗拒的。
至於現實,所有的文學都來源於現實嘛,人生存於現實當中,文學所有的來源和反映的東西都是現實。人性?愛情、死亡和現實的反映都是在反映人性,沒有一個什麼抽象的人性,好像我們要專門具體地去寫它,即使在哲學當中也不是這樣去表現人性的,也很少的。人性總是要通過其他東西來反映出來的,包括我們對理性的態度、對道德的態度、對真理的態度,我們持絕對的支持,還是持絕對的懷疑,其實也是對我們人性的反映。中國的思想本身就缺乏徹底的批判性,喜歡迴避矛盾,喜歡理想化,喜歡搞一個熱鬧的、團圓的、好的結局給大家看。至於為什麼中國的文學要這樣子呢?一個,從思想上講它本身是比較缺乏批判性,迴避矛盾,還有另外一點就是,百姓的生活是比較苦難的,所以需要文學作為一個慰藉去撫慰人的心靈。其實中國的思想,除了儒家之外,包括道家和禪宗,它們的一個重要方面都是作為一種精神的慰藉,去安撫人心,去修身養性的,否則它們怎麼可能作為對儒家思想的補充而存在這麼久呢?中國人是特別講究修身養性、撫慰心靈的,而不是說我去追求真理本身,去揭發矛盾、鬥爭本身,去反映真理本身。這是不可能的,中國人是不可能把這個當做興趣去追求的。
3.*淼: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怎樣用懷疑論的工具加以認識和解讀。希望喵老師能拋磚引玉,為我們開個頭,老師今天開始更專業了。喵老師:用懷疑論作為工具去認識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思路是非常好的。其實我們現在要做的,或者說中國文化最主要要去要做的事情,就應該是這個事情。但是這個難度非常大。因為西方思想和中國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其實我們所講的西方文化或懷疑論的精神,包括我後來講的,近代的懷疑論,或者說西方文化的總體——因為西方近代思想也是延續古希臘的精神而來的嘛——主要是什麼精神呢?主要是一個現代性的精神,理性、平等、民主的精神,包括啟蒙的精神,人在尊嚴上是平等的,我們都應該去追求真理,去尊重事實本身,對一切事情都採取一個批判質疑態度,而不是默認一個現存的秩序。但是這樣一種現代性思想、現代性思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謂的西方精神的主體性的部分,就是這個部分,那麼你說中國傳統文化怎麼去批判啊?不管是從政治的角度、現實的角度還是從思想的重構的難度上來講,你要去做都是很難的。其實鄧曉芒老師一直都在做這個事情,不停地寫文章、不停地寫書,不停地做演講,你看他有多少書都是以中西文化比較為主題的?都是想用西方的思維來反思我們的傳統。但是我覺得,首先,他會遭受非常多的批判和壓力,第二,他會感覺到非常的孤獨,第三他也會感覺比較困難。
所以,像你說的這個,用懷疑論的工具來認識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這個事情,對於我們後輩來說,不用那麼著急去做。
我的觀點是,學哲學,首先就應該去學西方哲學——哲學本來就是一個西方的東西,對不對?而不是首先就用西方哲學的某個理論作為工具去批判和重構中國文化,因為它會讓你變得很亂,很碎,變得本末倒置。
最根本的是,你要通過西方哲學去認識什麼是真正的哲學——首先還不是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類——而是認識什麼是真正的哲學的思維。你要保證這樣一個純正性。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具有這樣一個純正性,並且有一定的積累之後,再對中國文化進行批判,那就是自然而然的,很嫻熟了嘛。4.@Blue:古希臘的智者是不是也算懷疑論者?和古希臘晚期的懷疑主義、和休謨有什麼區別?喵老師:這個在課上有講過,最早就講的智者嘛,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他們和皮浪、和休謨當然是有差異。和皮浪最大的差異在於,智者派有為了辯論而辯論、為了懷疑而懷疑的傾向,某種程度上說,懷疑就是他們的目的。這一點和皮浪、和休謨都不一樣。皮浪是通過懷疑這樣工具而達到倫理上的目的,達到心靈的平靜和靈魂的安寧。
休謨可以說他不是自覺地進入懷疑的,而是說他作為一個經驗論者,一切從感覺和經驗出發,而且他不同於洛克和貝克萊,他把經驗論貫徹到底,當然他沒有根基,完全擯棄了理性的可能性,必然陷入懷疑論深淵之中去,可以說這樣一種懷疑論是非常徹底的,也是非常可怕的,直接導致認識論的危機,他可以說是一種不可知論的懷疑論。
休謨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哲學家,而且他是非常嚴密、謹慎地推導出這樣一個懷疑論的結論,是不自覺地導致這樣一個後果的。他既不同於古代也不同於笛卡爾的懷疑論,笛卡爾的懷疑是為了建構,後來又把之前懷疑去除掉的東西又全部建構起來了。所以休謨的懷疑論是非常危險的,摧毀性力量很大的,所以經驗論在休謨這裡也被終結了,無路可走了。5. @ vieri21bin: 如果說哲學就是反思,那麼懷疑主義很明顯了體現了反思、質疑的精神,把獨斷論的傳統從懸崖邊拉回來了。從這個意義說,雖然懷疑主義討厭,但是對西方哲學的發展至關重要,最起碼影響了康德的出現。@*偉東:懷疑論推動了批判精神:)
喵老師:vieri21bin 你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首先,懷疑論是否可以推向極致,人是否完全地不下結論,不去「獨斷」,甚至,你「懷疑論自身」是否也是一種獨斷呢?第二,懷疑論的前提和基礎都是人為理性的不可靠,理性無法保證確定性,那麼,徹底的懷疑論將理性全部摒棄掉之後,懷疑論的基礎是什麼呢?就像課堂上講的,懷疑論自身不也是理性的表達,不也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嗎?所以,任何一種懷疑論走向徹底,都喪失基礎且自相矛盾。*偉東說得很對。懷疑論最大的意義大概第一就在於它的精神,懷疑、質疑、批判,這也正是哲學最寶貴的精神。第二,它的思維方法是所謂獨斷論思維的很好的補充。其實如果從邏輯和觀點的角度講,很多懷疑論的論證根本就漏洞很多,尤其是像智者的那些。相反,休謨、笛卡爾的懷疑論純粹是基於認識論本身的,其思路反而更有意義。6. Avid:懷疑論讓哲學成為科學的可能,是這樣么?證偽不就是去懷疑么?喵老師:其實並不是這樣。懷疑論並不是只是懷疑某些具體的主觀的東西,而是懷疑因果聯繫,懷疑人能認識事物的可能性,科學怎麼可能是這樣的?懷疑論並不是去讓哲學去確證什麼,而是把認識的起點、認識的可能性都排除掉了,所以,懷疑論並不是認為如果哲學改善了某一種方法,我們就能更好地去認識了。它並不是一種建構性的,並不是說讓哲學變得更加科學。近代的哲學有這樣一點,因為中世紀的哲學都是形而上學嘛,近代為了讓哲學更加具有確定性,採用科學和實驗的方法。證偽是科學哲學當中的術語和方法。證偽並不是懷疑,而是為了去確證。我們始終要記住懷疑是一種消解性的東西,而不是建構性的東西。證偽這個「偽」看上去似乎是消極的,其實並不是的,它其實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論證方式,它表明我們的理性、證明和認識還是很有用的,還是可以做事的嘛。
而懷疑論是我們的理性、認識是不起作用的,不去做什麼,是不能做任何判斷的。證偽也是做判斷啊,所以如果懷疑主義和證偽在一起的,它也要去反對和批判證偽這樣一種方式。7.@ Blue:喵老師可以不可以說懷疑論就是我們悲觀的困惑,悲觀者是都可以通過偉大的懷疑論哲學家替悲觀者問出了困惑,又有其他哲學家給出更完美解釋比如康德。喵老師:你說的對,懷疑論其實就是哲學自身的自我批判、自我懷疑、自我促進。它通過這樣一個手段和方法,讓哲學自身不斷地面對困難、面對問題,正是在對困難和問題的解決中,讓哲學本身更加完善。就像一個人一樣,他在成長過程中,是讓別人發現你的問題好,還是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自我批判和解決問題的好?肯定是自己主動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好呀。哲學史的發展就是這樣的,懷疑論就是哲學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斷消解問題,促使哲學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互動部分完)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一種觀點認為,技術甚至數據將成為宗教,人類的感覺也成為技術乃至數據的對象,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甚或普及,人文主義將被逐漸消解。那麼,科技真的能代替人文么?科技能探究人類的一切領域並將人類心靈最隱秘複雜的部分大白於天下嗎?人工智慧可以和人類完全一樣嗎?人工智慧或科技產品能滿足人類一切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嗎?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取代人類的邏輯判斷、事實判斷、審美判斷、價值判斷……嗎?
科學解釋了世界,技術製造了世界,巨變讓人們迷惑,是否哲學再無可為?甚至因它似乎在不斷地喪失它曾有的領域而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失去了反思和批判其他一切現象的能力?事實上,哲學史上的偉大哲學家們從一開始就已經不斷思考科學和技術問題,並在近代、現代和後現代科技的不同形態之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批判。慧田哲學微課堂第14次課題「科學與哲學之爭」將從歷史和當代現實的角度,分析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並從理論和邏輯上表明態度:歷史上每一次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不僅沒有消解哲學,反而極大地促進了哲學的發展。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科技繁榮與哲學繁榮都是相伴相生的。一、科學與哲學的歷史和現實:1.古希臘:科學與手工藝的發展與西方哲學精神的奠基。2.中世紀:黑暗時期的科學、宗教與哲學的關係。3.近代:科學精神在認識論哲學中的運用。4.現代:科技飛躍、二戰與存在主義和對技術的批判。
5.後現代:「技術至上」基礎上的三大思潮:技術主義、虛無主義和享樂主義。二、當代哲學對科學精神與方法的吸收:1. 科學哲學、實證主義等哲學流派的興盛。2. 哲學中人本主義傳統與科學主義傳統的對峙及其現狀。3. 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哲學學科對科學的反思。三、思考與討論:1. 你認為科學和哲學是什麼關係?各自的領域是什麼?二者如何相互影響?2. 你生活的周圍有哪些比較明顯的哲學與科學精神對立或一致、相互影響的案例?3. 「哲學死了」是哲學消亡嗎?哲學會消亡嗎?4. 哲學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在和將來其作用與意義何在?
推薦閱讀:鄧曉芒:學來的只是哲學知識,不是哲學今日題圖為慧田讀者002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使用,查看詳情到哲學人公號下回復關鍵字「封面人物」。Via:慧田君編|有異議請私信其微信「cc2cc-net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