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不是要「關上窗」,相反,它是為了「打開門」!
01-29
我以前負責證券自動化交易專欄的時候,有次寫國內程序員做個自動化交易系統被外國基金買了。有位讀者把電話打到雜誌社說「我也是程序員,也懂金融,比他還大好幾歲,我都沒做到,他怎麼可能做到?你們不要寫這種雞湯。」老師回復說「孩子!如果再不看看人家的源代碼,會有更多比你年輕的人做到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行,批判性思維,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批判」當成「批判性思維」,這讓我很疑惑,批判性思維的特點「淘金式思維」不就是虛心接受不同的觀點,理性的吸收知識嗎?為什麼這麼多人把否定別人的觀點,然後加以抨擊當成「批判性思維」呢?批判性思維不是要「關上窗」,相反,它是為了「打開門」。批判性思考不是聖經,它建立在自主、好奇和理性的價值觀上。並不比信賴、沉靜和感性等價值觀更高明。批判試圖塑造我們虛心接受各種不同觀點、用理性對這些觀點進行評價、再根據評價結果決定自己相信什麼以及採取哪些行動。
推薦閱讀:
我引用美國必修課教材,著名批判性思維著作《走出思維的誤區: 批判性思維指南(修訂第9版)》原文:
應該特彆強調的是,我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受到了大量個人因素的影響——如經驗,夢想,價值觀,訓練,以及文化習慣。 然而,如果你想進步,就需要充分認識到這些情感的存在,再儘可能把它們擱置在一旁,摒除它們的影響。當他人的觀點威脅或是侵犯了你當前的想法時,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你保持冷靜,做到仔細地聆聽。這種開放的心態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目前我們持有的很多觀點,並不是特別合情合理,它們不過是別人灌輸給我們的觀點,經年日久,我們卻對它們發展出了情感依戀。確實,當有人提出一個結論與我們的觀點針鋒相對時,我們經常會覺得遭到了人身攻擊。在情感上捲入某一論題是相當危險的,這可能會讓我們忽視可能會使其他立場成立的恰當理由。而如果你去聆聽它們,這些理由可能足以讓你改變主意。 如果你想成為有思想的人,吸收信息固然為之提供了有效的開端,但這種海綿式思維存在著一個致命缺陷。它無法提供方法讓我們確定哪些信息與見解值得相信,哪些需要反對。要是一個人始終用海綿式思維來讀書的話,那麼他相信的就是任何他最後讀到的東西。隨便遇到一個什麼人,就做了他的精神傀儡,這對個人和集體來講都是十分可怕的。在這裡決策變成了偶然因素的集合,而不是深思熟慮後的判斷。我們覺得,你最好自己選擇要去吸收什麼、忽略什麼。要想做出這樣的選擇,你閱讀時得帶著一種特殊的態度——那就是提問的態度。這種思維方式,要求你主動地參與其中。作者在試圖跟你講話,你就得嘗試做出回應——雖然他根本不在你身邊。
我們就把這種互動的思維方式叫做淘金式思維。淘金的過程,為那些積極的讀者與聽眾判斷事物的價值提供了一個示範模型。淘金的工作頗有挑戰性,有時還相當冗長煩人——不過,其褒獎也會十分豐富。要想在對話當中的砂石里淘出黃金,需要你頻繁提問,思考答案。【請注意】這種思考方式的重點是【需要你頻繁提問,思考答案】你需要頻繁提問,不是提問完了等別人解答,而是自己去思考,是去思考而不是單純否定。常見謬誤整理匯總:1)人身攻擊:不直接闡明原因,而是對一個人進行攻擊或者侮辱。2)滑坡謬誤:做出這樣一個假設:當存在一些方法能夠阻止一連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發生時,採取某一措施會引發這些事件。(做了A,是否意味著就必須去做B)
3)妄求完美:錯誤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種方法不能使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採用這種方法。4)移花接木:一個關鍵詞在一個論據中被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一旦意義被確定轉變了,這一論證就沒有意義了。5)訴諸公眾:試圖通過偏愛多數人一致贊成的觀點使某個觀點合理化,錯誤地認為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6)訴諸權威:通過引入一個在問題上缺少第一手專業知識的權威來支持結論。7)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使之易於攻擊,因而,我們攻擊的是一種事實上並不存在的觀點。
8)虛假的兩難困境:當可能存在不止兩個選擇時,就假定僅存在兩個選擇。9)一廂情願:做出錯誤的假設,即因為我們希望X是真實的或者錯誤的,那麼X就是真實的或錯誤的。10)命名解釋:錯誤地假定因為你已經給某個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就認為你已經充分地解釋了此事。(爸爸的「中年危機」)11)暈輪效應:使用模糊的、情緒化的美德辭彙來迫使我們沒有仔細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種觀點。
12)偷梁換柱:提出一個不相關的主題使讀者的注意離開原來的論題,讀者的注意離開當前的論證而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有助於「贏得」辯論。這個謬誤的過程如下:i)A是正在討論的主題。ii)主題B被引入進討論中,儘管它與A相關,但不是要討論的。iii)主題A被放棄。13)竊取論點:在論證中,結論在推理中是一個假設。14)概括草率:僅僅根據群體中少數幾個人的經歷,就得出關於整個群體的結論。15)錯誤類比:當進行類比的兩個事物存在重要的、與論題有關的差異時,會出現此類謬誤。16)因果關係過度單純化:根據一些不夠充分的因素來解釋某事件,過分強調某一個或某幾個因素對事件的作用。17)混淆原因和結果:將原因與結果混淆在一起或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是相互影響的。18)對共同原因的疏忽: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因為另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而相互聯繫。19)在此之後、由此引起的錯誤:僅僅因為事件B在時間上晚於事件A發生,就認為事件B是由事件A引起的。我自己在思考時會反覆提醒自己的思維誤區:【倖存者偏見Survivor Bias】是個著名而有趣的邏輯錯誤,即人們傾向於只看到少數案例,而忽略大量相反的案例。匈牙利數學家Abraham Wald在二戰中統計轟炸機損失時指出,與直覺相反,轟炸機身上中彈最少的、而不是最多的部位,是最致命的部位,因為回不來的飛機不會說話。在投資學和醫學中它尤其重要。一篇文章評論里很多讀者誤解,這沒關係,因為大多數理解了的人沒有發言。一本書的評價區差評,也是這個原理,那些讀了受益的人,可能直接默認好評了。批判性思維:一本書,對我有用的知識我仔細記憶、理解、消化,我有疑問的地方,查閱其他資料,然後思考後找到正確的答案,實在是個極快樂的過程。文中下劃線部分均為引用《走出思維的誤區: 批判性思維指南(修訂第9版)》原文。
推薦閱讀:
※2018 Sharpen your mind
※寫給焦慮的胖友丨試試每天寫15分鐘日記,很有用
※如何用好碎片化時間,讓思維更有效率?
※搖頭
※從碎片化工作中培養系統思維能力
TAG: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