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為什麼願意聽信謠言

剛剛看到一條新聞,有所感觸。

江蘇鹽城龍捲風已致98人死亡846人受傷 事發前氣象局闢謠稱不會出現...

當然,這條新聞也未必是真的,興許過兩天又被別的新聞闢謠了。而闢謠這條這條新聞的新聞也未必能逃過被闢謠的命運:所謂謠言生闢謠,闢謠又被辟,辟個不停無窮盡也。

而我今天想要討論的並不是這個事件。我想討論的是一個相對較為遙遠的事件,一個一旦發生謠言就會被人提起的事件:謠鹽事件。

長久以來,一旦發生人們輕信謠言的事件,日本核泄漏引發的國內民眾搶鹽的事件就會被反覆提起,作為國內民眾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愚昧易被蠱惑」的佐證。看到這些說法時,我總是非常惱。因為在我看來,「謠鹽」事件正是我國老百姓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經濟眼光的集中體現。

現在,讓我們回到謠鹽事件中,想一想,面對「謠鹽」,我們應該怎麼辦。在我看來,方法不過以下:

1.聽信政府的闢謠,不搶鹽。

2.自己採用科學方法分析核泄漏事件的影響,考慮是否有必要搶鹽。

3.聽信朋友圈的轉發,搶鹽去。

讓我們逐條分析。

方案一:

政府說的一定對嗎?未必。如本文開頭說到的,面對天氣的變化,政府的氣象部門可能會分析失誤。面對核泄漏的影響,政府部門判斷也一定準確嗎?

這還只是考慮政府判斷失誤的可能性。政府為了維穩或者出於其他利益考慮,故意用謊話「闢謠」來穩定人心,欺騙百姓也不是沒有的。

地方政府站出來表示「絕不會突擊限號」後不久就突擊限號的事情,在杭州發生過,深圳發生過。我相信,還會在全國各地繼續發生。

有傳言龍煤集團欠薪,黑龍江省長陸昊親自在全國人大「闢謠」,稱龍煤集團不欠井下員工一分錢。然後呢?

穩定天大。穩定比老百姓的車牌號重要,比老百姓的飯碗重要,比老百姓的命都重要。看過《1942》的人都看到了饑荒時逃荒的盛況,二十年後有發生逃荒嗎?沒有啊。維穩維的好啊。所以,為了「維穩」,說個「善意的謊言」來「闢謠」又何妨呢?反正政府的公信力並不值五毛錢。

可以信,但我是不會無條件信任的。

回到謠鹽時間上,當時的我認為政府闢謠的可信度有八成。其餘兩成一成是政府誤判,另一成是政府為了維持穩定,撒謊。

方案二:

政府信不過,那政府領導的科學院下面的科學家自然也不能信任。自己分析吧。

我在知乎上的一個答案里提到過。我是學航空出身,謠鹽發生時,我們教授也派他的一個學生去搶鹽。教授SCI發了不知多少篇,也是行業內的學術帶頭人。

一個知友回復我說,教授科學素養未必就高,我爸媽都是普通工人,可是當時也沒有搶鹽,可見論起科學素養,你們教授卻是比不過我爸媽的。

我回復他說:沒有搶鹽有兩種可能:

思考方式一:如果你知道日本福島核電站泄露核物質的量,分析了一下該物質在海水中的擴散速度以及日本海的海水體積,考慮了一下製鹽過程中核物質的殘留,再對比人體所能承受的輻射量,最終認為中國的食鹽不會受影響,那說明你確實科學素養高。這些都搞清楚了,那你科學素養確實高。

思考方式二:如果你想的是,日本離中國那麼遠,對我們應該沒多大影響吧?

海水那麼多,天天都往裡面排污水也沒見有啥問題,這次應該也不會吧?

如果有問題政府也會想辦法吧!

那真不能說明你科學素養高。

於是這位知友把我拉黑了。

因為當時沒有搶鹽而為自己的「科學素養」沾沾自喜,嘲笑其他搶鹽的人的,有幾個是通過思考方式一思考的?像思考方式二那樣隨便一猜,猜對了,有什麼可炫耀的?

方案三:

不得不說,聽信謠言直接去搶鹽真的是最合算的了。拿我的教授來說,以他的科學研究水平,上知網下載幾篇文章,自學一下在核電站泄漏過程,核物質水中擴散的原理,食鹽製造過程,人體對核物質承受的最大值等可能也就花費一兩個小時。可這依然不合算:在超市搶20袋鹽只要一百塊,而且即便是謠言,這些食鹽也不容易被放壞,對自己來說幾乎沒有損失。而花2小時研究這些與自己課題毫無關係的事情,實在是耗費精力的。

政府的話只有八成可信,自己研究花費的時間成本太大,聽信謠言直接去搶鹽成本又極低,不搶鹽一旦謠鹽成真買不到健康的食鹽了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又實在太大。。

所以,為什麼不搶?

相比於朋友圈的謠言,政府的闢謠更可信,但可信度也不過八成而已。為了那兩成的概率,花費很少的錢規避風險,合算得很。可見我國百姓的頭腦還是很清晰的。

買鹽這件事在當時看來,賠的可能性大,但期望是正的。因為買鹽成本低,而食鹽萬一被污染了而自己沒有買,虧的多。假如把食鹽換成某高價易過期產品,哄搶的人就會大大減少。這是風險和成本核算的問題。

所以,別拿再無腦嘲笑搶鹽的老百姓了。你的科學素養真沒比他們高哪裡去,對我國國情的認識和風險規避意識怕是還遠不如他們呢。


推薦閱讀:

難道只能自認倒霉嗎?
安耐曬出問題了!資生堂緊急召回35萬瓶!快看看你中招了沒!
全球吃喝大事件 | 北京活魚下架,真相到底是什麼?
蔡國強|煙火是男孩子的浪漫
#每日讀報60秒#2017.1.16每日讀報

TAG:时事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