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譚:書界【王石】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標題呢,只是個噱頭。王石呢,也不是指一個人,而是兩位,北京書壇的王鏞與石開二尊宿。日月轉雙轂,兩位現在均年近七旬了,所以稱尊宿也不為過了。

如果合著上海的沃興華先生,這三位當時稱為流行書風的三駕。十餘年來,多少批評、指摘、甚至謾罵,三位的聲名不但不倒,立足且更穩當。就如王鏞先生自己所說,他人說我流行,我覺得我很傳統,撣撣傳統帽子上的塵土,就這麼戴著挺好。而時間會證明,他們確是無愧於這個時代的大藝術家。

為什麼突然想到這個話題,因為最近身邊的一些展訊消息與二位有關,一是王鏞先生太原的回鄉展,二是石開先生出了一本新書《石開品讀齊白石印草》。

王鏞先生太原人,師從李可染先生。石開先生福建人,師從陳子奮先生,本姓劉,參加滄浪書社時,仍是劉石開,後署石開,子名石去枷。

兩位有三同,第一,書畫印三者皆能。第二,共被目為流行。第三,潤格為時人之冠。

兩位之書法,技進於道,都摸到了意的層面。王鏞暢達,而石開幽邃,都各自成了氣象。而無論篆隸真草,一以貫之,不是兩張皮,這是一個書家通達的本色。

這個時代,也許是最好的時代。書法脫離實用,是多少古代書家所夢寐以求的事情。單純求美觀,何不用印刷?當年碑派興起的時,包世臣最重要的論點就是書法坏於唐。由於科舉的興起,讀書人的筆下被束縛起來了,書法的美觀有迎合社會的一面,不如魏晉六朝那種自然風度,人性本真。所以從實用性脫出,性靈自由,是作為藝術家的書寫者,最終所要攀登的高地。

然而事不能盡意。不去迎合科舉,當代卻要迎合展覽。去揣摩評委的心思,如同揣摩科考長官的偏好是一樣的,出一坑而入一坑。藝術家創作的一種扭曲,實際上也是個人的抉擇,人活在世界上,純粹的自然人太少了。一旦意識到藝術是個人的私事,學書才能開始上道兒。

王鏞先生回鄉展,展名《藝圃寸耕》,有興趣的朋友可讀讀看。

石開先生出版新作《品讀白石印草》的時候,通過中國書法網推出三百套簽名本,以惠粉絲。簽名本可題上款,名字或齋號,五字以內,每套三百元。我定了一套,因為我覺得以我的經濟能力,請石開先生題齋號是有些奢望了,但只要上款齋號有,小字以後做成木匾額也是方便的呀。

好了,閑談,也不知從何處始,也不知從何處終,不廢江河萬古流啊。

--------------------------------------------------

王鏞先生對聯(圖片來自中國書法網)

--------------------------------------------------

--------------------------------------------------

石開先生書作(圖片來自中國書法網)

--------------------------------------------------

--------------------------------

石開先生簽名本(自攝)

--------------------------------


推薦閱讀:

【幹掉常用字】(第二十六期)「過」
如何評價李世民的書法?
一起練字,3/15:「日」字的寫法練習
瘦金體基礎筆畫之帶勾橫

TAG:书法 | 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