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此文已授權「張德芬」微信平台首發,轉發請與張德芬公眾號聯繫)
一位從小就被要求「必須優秀」,「必須最好」的朋友,急急約我出來聊聊,一見面,看她一臉梨花帶雨的樣子,我便猜她是不是又與領導發生了什麼衝突。她一臉的不快:「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嘛,憑什麼一樣幹活,我幹了就是是應該的,她幹了就是優秀!」原來,她一直看不上的一位同事,今天被領導在大會上表揚,這讓我的朋友十分不爽,不爽的原因,是因為她感覺自己被領導冷落了。我就笑她:「人家小姑娘被表揚了,又沒拿走你的東西,你氣啥呀,這跟你有一毛錢關係嗎?倒是你自己把自己氣成這樣,多麼不划算」。她的氣一下子就大了起來:「怎麼跟我沒關係,她不就是因為年輕嘴甜嘛,我不就是不願意討好領導嘛!」我說「對呀,你又不討好領導,天天把領導當成冤家,恨不得遇上點事就把人家氣個半死,人家能在你的風刀霜劍里活下來就不錯了,哪裡還有心情表揚你」!聽我這麼說,她也一下子樂了,帶著幾分得意,我分明感覺到了她施虐的快感。
看她心情好些了,我想跟她好好說說這事兒,我說「要不是看在我們多年交情的份上,我真不想再跑出來給你救火了,你說你每次生氣,哪次不是自己折騰自己?」她幽幽的嘆口氣:「我也知道這事兒是我氣量太小,可是,從小我就被要求必須優秀,看見別人比我好,我就會覺得自己是天下最笨的那個人,就會覺得自己不被喜歡,我哪裡還平靜得了啊」。我說:「你看,每次你看見別人比你好,你都沒辦法忍受,你反正會有各種辦法去破壞人家的好,來為自己求個心理平衡,要麼拼了老命去找人家的缺點,要麼不知什麼時候就找機會說人家點壞話扳回一局。你這樣的破壞把你與周圍人的關係都搞得很緊張不說,對你自己沒有一絲半毫的好處啊。就連我買個什麼新東西你都能挑出一萬個毛病來證明那東西不好,這要不是我們幾十年的交情在這裡,我也受不了你,何況別人?說到底,你無非就是想要麼證明你比我強,要麼就是抵消我比你強帶來的痛苦,可是這真的重要嗎?你真的不能試著放棄這個需要嗎?」她也笑:「你又在說我妒忌,我知道錯了還不成嗎?」
妒忌,是我與朋友討論過非常多的一個話題。所謂妒忌,就是一個人無法忍受別人擁有一些好的東西,而他自己不曾擁有,於是這個人就會變得憤怒,就會想要去佔有那些好的東西,甚至不惜破壞掉那些好的東西,就是「如果我得不到,那我寧願破壞掉它也不讓你得到」。妒忌的破壞性就在於,不僅傷害了擁有好東西的人,妒忌的人也無法從擁有者那裡獲得好的東西。對於我的朋友而言,她無法忍受別人比她好,於是她常常要麼挑人家的毛病,要麼在內心貶低對方,以此來保證在她自己內心感受到「我最好」,而別人是不好的。她的這種充滿敵意的處理方式,常常會讓別人對她敬而遠之,最重要的是,當她這樣處理時,一方面她滿足了「我最好」的期待,另一方面,她也破壞了自己因為能夠欣賞他人的長處,所以願意向他人學習的動力。所以日積月累下來,當她陶醉於「別人都不如我」的幻像中時,她也成為了一個不能成長的人,最終就落得處處不如人,為了避免面對不如人這個現實,她就更加倍的努力去維持「我最好」的幻像,破壞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現在,她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為這個「最好」付出了多麼大的代價,她問我:「我還能成為最好的嗎?」我說「能啊,我們永遠有可能成為最好的,就是那個最好的自己。而這個最好,放在與別人的爭戰里,卻沒有太多意義,因為別人所有擁有的一切,都來自他們自己的積累,而不是從我們這裡的掠奪,所以別人擁有的好,與我們沒什麼關係。對我們最重要的事,是發展我們自己,讓我們自己真正擁有好的東西,成為美好的自己,而不是靠打壓或掠奪別人來感覺自己比別人好」。
在近些年的職業生涯中,我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成為最好的自己」是一件多麼不容易,但是又讓人開心的事。曾有朋友問過我為什麼不講課不帶小組,而是選擇了做個案這種最累最窮的職業發展方式,起初我也不明白為什麼,可是近些年,我越來越知道了,恰是這種看起來效率不高的方式,也在幫助我慢慢成為最好的我自己。當我在工作中可以深入的去探索人性的隱秘之處,當我見證了一位位來訪者的緩慢變化後,也讓我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到世間所有的付出、所有的累與痛苦都是值得的。他們的堅持,他們的變化,讓我確信了人生有無限可能,也讓我對人生有了越來越多的確定感,從之前的懷疑「努力有用嗎」,到慢慢「可以試試看」,再到「變化一定會發生」,他們的生命故事一次次帶給我感動,也帶給我努力的勇氣。當我看到在那麼艱難的處境下,一個人可以因為付出巨大的努力而真正獲得改善時,也會激勵我更加相信自己的生命潛能,也會讓我自己更有勇氣面對生活。是的,當我幫助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極大的幫助了我。
成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與自己合解,與自己內心的父母合解。
曾有很多人留言給我說:「你說的這些都對,但是我父母不可能看到你的這篇文章,他們不能改變,我怎麼可能獲得改善呢?」 其實,當你將期待放在父母的改變上時,你的力就已經用錯了方向。因為真正要發生改善的,並不是現實中的父母,而是你內心中,那個讓你痛苦的,那個制約你發展的父母形象。也許,你現實中的父母一輩子都不會認識到,更不會承認他們的養育方式曾帶給了你傷害,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當他們對你那樣做時,就是基於他們認為那樣做是非常正確的,或者他們本來就是在傷害中長大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更寬的視野去發現,自己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疏漏或者過失。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我就是不改善自己的生命質量,除非那時候爹媽沒有那樣對待我」,最終為你自己這個想法買單的,還會是你自己,因為你已經將自己限制在不現實的期待中動彈不得。
所謂的與內心的父母和解,就是允許我們自己去感受、去觸碰過往的經歷給我們帶來的傷害性體驗,承認所有的傷害已經發生,承認父母不是完美的,承認某些來自父母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其實即使天下最好的父母,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帶給孩子傷害性的體驗),並且允許自己帶著這些傷,去探索一條讓自己可以成長,並且感覺舒服的人生之路。
當然,成長的過程不會像說話這麼容易,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嬰兒,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促使我們形成了對自己和對世界的感知,我們每一個人身體里都會殘留著嬰兒期的某些感受,這些感受也會制約著我們今天的發展,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一件事是:我們的感受中雖然不可避免的有嬰兒期的殘留,但是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是嬰兒。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無力自主無力選擇的嬰兒,所以,我們才要試著去打破過往經驗套在我們身上的枷索,試著重新做出選擇:如果,你過去的經驗是」我只有優秀才能被喜歡「,現在,你可以試試遵從自己的內心去行事,而不是為了別人喜歡才會做;如果,你過去的經驗是「父母太強大,而我自己只能順從他們」,現在你可以試試用你自己喜歡但可能與他們不一樣的方式做事情,也許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糟。這些嘗試的意義,並不是要你一下子變得與之前不同,而是你可以給自己一些機會去做一些新的探索,去積累一些與過去不同的經驗,當這些新的經驗足夠多時,就有可能幫助你積累足夠多的勇氣變得與以前不同。
如果你不能將發生改變的期待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父母身上,你就會發現,你自己之外的世界是不由你來控制的,父母很難發生你所期待的變化,這隻會帶給你更多的挫敗體驗,很可能讓你更加受困於與父母的關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確可能會帶給我們非常多的限制,但是,是去打破這些限制,還是繼續受困於此,卻是最終由你自己決定的。所謂的成長,就是有勇氣不斷承認這些限制的存在,並且改善這些限制的過程。
推薦閱讀:
※20個心理學發現,拉開你與他人的思維差距
※QQ空間里有四類人。一是平均每天好幾條的說說,二是平均每天一條,三是平均幾天一條,四是平均好久好久才發一條或者乾脆都不發。請問這四類人分別是什麼心理或者說為人是什麼個性?
※如何安慰悲傷(抑鬱、自卑、受挫)的朋友